按说,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压力最小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上学几乎都是免费的,因何农村家庭却说压力越来越大?
此时已不比往昔,现如今农村学校已空置,老师都跑到城里去了,村里学校只剩几个留守的幼小娃娃在苦苦支撑,学校虽在,却如同“死去”。
如今之社会,农民不进城打工已经是没有出路,孩子们不进城读书更是没学可上,各个村里的学校空着,却都一窝蜂似得挤向了城市,然而城市的学校自愿却有限,所以他们设置了各种门槛。
为了孩子在城里上学,没钱买房,那总得有个住处吧,无奈只有一个月掏昂贵的租金租房居住,而租房却还没有资格进入城里的学校,因为他们要房产证,这是刚需,这一批买不起房的农民,只有扔下所有的尊严,到处找关系,到处扔钱,费九牛二虎之力让孩子进入那个所谓的城里学校。
谁曾想,进入这个县城里的学校,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优质,很多都是代课老师,教学水平一般,连最起码的“zcs”“zh ch sh”等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和平舌音都分不清,这就算了,现在的老师都不好好教,把一半的任务分配给了忙碌的家长们。
他们承受了找关系扔钱让孩子进学校的压力,工资少得可怜的他们还需要支付每个月的房租,城市的高消费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再加上房东们经常找事,经常需要搬家,这让买不起房的农民发誓:“无论再难,也必须在这座城市里买一套房”。为了孩子下次上初中不再求人办事、也为了自己有更稳定的生活。
于是,他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借了很多钱付了首付,更是背上了巨额的房贷,成功进入这个房地产商资本家们的圈套里,开始做一辈子的房奴,每月的房租是没有了,却需要每月支付房贷和物业费等各种费用,他们省吃俭用,生活十分拮据。
回想八九十年代,农民在村里种地自给自足,孩子们在村里学校上学的场景,突然发现,我们越活越不如从前,似乎在倒退。
本是减轻父母压力的时刻,本该免费的义务教育,只因为我们到了城里,所以一切都变得压力巨大,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我们天天在谈乡村振兴,天天在谈带富百姓,为什么不能再加些力气让农村好起来呢,为什么非要让农民进城呢?让他们都进城去,咱们振兴乡村的意义又何在?从现阶段形势分析,事实证明让农民进城只是加重了他们的压力,仅此而已。
我时常在幻想这样的画面:农村虽然没有城市发展的好,最起码附近有工作机会,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农村有学校和老师,孩子们不用费尽心思去城里求学;农村有小型医院,农民不用大老远跑到城里看病;农村有小型养老机构,孤寡老人可以解决养老;农村有……
这样的画面,又何时能够达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