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几年前北京房价涨得最凶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如果你有一笔钱,你会不会在北京买套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遇到过这么一件糟心事,一个错误的决策,就让他错过了1个亿的小目标。

这话还要从2012年说起,那时候我在一个烟斗圈里认识了一个老哥缪总遇到一件两难的事。

他刚到北京时候的房东因为生意失败正缺一笔钱,就问缪总能不能把他住的那个四合院给买了,开价1700万。

你说巧不巧,缪总做期货赚了一笔钱,刚好1700万,根据当时的房价和那个四合院的地段位置,绝对不止这个价钱,房东说要不是急着还账,也不至于这么低的价格出手。

按说这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事,房价眼看着蹭蹭往上涨,这四合院到手肯定是稳赚不赔啊。

可是缪总却左思右想,最后还是没有下定这个决心,忍痛拒绝了房东。

十年过去,这套四合院现在标价1个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故事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缪总后来说的话,他说他之所以犹豫不决有两个原因:

一来是觉得这里面有猫腻,我刚赚到1700万,他就要价1700万,这事儿怎么这么巧呢?

二来是他认为自己好像不是住四合院的人,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外地来的土老帽,不配住二环里这么好的四合院。

你发现没有,很多时候,我们和缪总一样,在做遇到一件好事的时候,总是爱左思右想,犹犹豫豫。

觉得这事肯定是哪不太对,要不然馅饼怎么会掉到我的头上呢?

所以非要找出一些问题,来证明好事儿不可能掉在自己头上。

就连缪总这样已经算是成功人士的人,也会经常产生这种错觉:认为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好像根本不配拥有,好像总有一天都要被什么人给拿走似的,而自己也迟早有一天,会被打回原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冒充者综合征

有缪总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在心理学上,管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冒充者综合征”。

这种人有强烈的自我能力否定倾向

自我否定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是好事,那些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基因的人类祖先,早已经死于猛兽的利爪之下了,遗传下来的,都是谨小慎微的我们。

对事物保有谨慎的态度,也有助于我们避免在复杂社会中上当受骗,走上歪路。

但如果放任它走向极端,就可能让我们错失良机,并且浪费了我们的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冒充者综合征的根源跟以下四种思维方式有关:

第一种: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我考试前一晚喝多了,所以当然就没有发挥好。”
“我昨天到最后一刻才匆匆写好简历——所以当然就没被录用。”
“都怪我老板,我所有的时间都被工作排满了,导致我没做好这个陈述。这就是它搞砸的原因。如果多给我一两天时间就好了。”

你看,我们总会在还没有验证自己真实能力的时候,就给自己想象出了一道障碍。

这样如果我们失败了,就可以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合理的借口,以此保护我们对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的那点可怜的信心。

最可怕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想象,而是故意给自己使绊,为的就是给可能到来的失败找借口。

第二种:明日幻想

“这种事儿太没有难度,等遇到真正的大事儿,我才会去做,这样你们就能看到我的真正实力了。”

“时机还不成熟,等到一切都准备好,我就会让你们看看我有多强。”

明日幻想就是将所有期望和计划都放到明天,等到自己想努力了再去实现。

这种错觉会导致我们做事缺乏激情,舍不得使出全部的看家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种:抬举他人

“人家家里有背景,所以人家成功了。”
“我又没他长得帅,所以找不到老婆很正常。”

用抬举他人的方法来进行自我安慰,是一种毒药。

我们会将他人的成就归结于一些先天优势来抬举他们,同时又低估自己的天赋和才能,深信他人是因为天生条件优越所以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四种:根源否定

“我永远不可能成功”
“我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材料”
“这个世界根本不会有人爱我”

这些从根源上否定自己的态度,会把否定内化于心,说服自己相信我们永远无法做好某些事情,无论我们多努力都不会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自我效能

跟冒充者综合征相反的心理逻辑是自居效应,有这种心态的人,会自我暗示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拥有一切,理所当然的擅长一切。

他们会认为舍我其谁,唯我独尊,这是很多伟大的人物和成就大事的人普遍拥有的一种自信。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类人的自我效能很高。

所谓自我效能,就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比如,一个婴儿,在距离他几米远的地方,有一块饼干,他要拿到饼干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看着饼干哭,于是大人就会给他去拿这个饼干,另一种是连滚带爬的自己过去拿。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孩子的原文,但是,第一种方式会让他感觉,哇,大人真厉害。

而后一种方式则让他感知到,自己很厉害。

这后一种方式,就会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其实所谓自我效能感,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当经历了人生中诸多失败的我们来到中年岁月的时候,我们很难再有高自我效能,更不会产生自居效应。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冒充者综合征患者,不是自怨自艾认为自己不可能再有什么机会了,就是认为现在拥有的一切,很可能顷刻间就烟消云散。

那么,我们该如何自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大器晚成者自救指南

通过刚才的分析相信你应该能够确定,提高自我效能是冒充者综合征患者的解药。

而提高自我效能,有一个十分快捷的方法:调整认知框架

许多大器晚成者习惯于用消极的或者对自己不利的假设来看待自己遇到的挑战。

这样的认知框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其实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我不够好,我肯定做不好,我肯定要露怯,这种对自我的认知事实上是一种自我保护,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给自己可能的失败找理由,让自己好过一点。

事实上,认知框架是可以改变的,高手不会让自己默从这种自我保护的框架。相反,他们会重新调整框架。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将任何想法转变成更积极的思想。但是重新调整框架并不意味着忽略事实。

它意味着改变看待事实的角度,为其赋予更多积极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必须承认消极框架的存在,并将其替换成积极的框架。比如,你做了一次失败的面试,你说“我很难受,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自己不能这样自怨自艾,于是又会告诉自己“不行,我不能有这种消极的想法,我很强,我很棒。”你看,这就是走了两个极端。

你应该首先承认消极框架的存在,有消极就有积极嘛,那么,现在你应该做的,就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问自己:“先放下情绪,想一想,你从刚才的面试中学到了什么呢?如果还有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自我保护的认知框架之中,遇到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跳出来,像帮助一位好友那样重新看待这种失败。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有效地调整认知框架是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它适用于各个领域。

懂得重新调整认知框架的人更善于解决问题、正视挑战和推动重大变革,也是更出色的团队成员。

你可能会问,重新调整认知框架不就是用积极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吗?

并非如此。它并不是让我们假装所有事情都很好,而是让我们以积极心态来诠释自己面临的挑战。

它会促使我们去寻找更好、更有成果的前进道路。

重新调整认知框架并不是简单地关闭我们的消极思想,不是压抑我们的忧虑或恐惧,也不是将不真实的消极思想转变成不真实的积极思想。

它要求我们后退一步,为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建立更积极的现实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一下:

一个人是否能够做成一件事,跟自我效能有很大的关系,信则成,不信则败,并不是一种唯心的说法。

而是一种具有科学视角的,对自我的重新认知,通过调整认知框架,我们就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从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改善冒充者综合征。

好,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

关注我,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