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两组数据

1、80年代大学生一个学期的学费是平均10元左右,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是8000元,50年内,增长了800倍

2、198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3.50万人,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680万人,激增5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毫无疑问,大学扩招让更多人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但是问题来了:好像学历不再那么值钱了!据悉 ,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平均成本是62.5万,国家统计局显示,23年年轻人失业率达到20%,超半数毕业生薪资不足5000元,就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同时,疫情使得好多企业遭受重创,员工失业与降薪屡见不鲜,基于当前的经济实景,通过考公、考编,进入体制内成为了一个理想而又稳妥的人生选择。

毕竟体面、稳定,还能为人民服务,岂不美哉?

人民有需求,市场便有供给。于是各种考公、考编机构营运而生。其中最知名的便是中国民营教育第一股—中公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中公第一次让人瞠目结舌是在2021年。21年3月份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为其母校北京大学狂捐10个亿,这是北大建校以来最大一笔个人捐赠,也是最大一笔校友捐赠。李永新表示,中公教育一定要再努力些,再拼搏一些,为北大、为教育、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未来为社会、为教育捐助的第一个100亿也一定要给北大。那一年中公风光无限,往前倒两年李永新和其母亲鲁忠芳以600亿元的财富值成为民营教育领域新晋首富。之后的一年,即2020年,蝉联首富。

人们不禁要问了,为啥中公这么有钱?

实际上与其说是教培公司,中公教育更像是一家金融公司。

中公教育的财富密码

Step1庞大的现金流。中公教育之所以能够拥有庞大的现金流得益于其天才的发明-协议班,所谓协议班就是学生交的学费(一万至几万不等),如果考试(笔试)不通过可以退款。这样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就很省心了,毕竟就算是无法通过面试,也可以退回大部分的学费,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然而这种模式下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逻辑漏洞。据统计,公务员考试的平均通过比例为1.28%-5%,其中有的岗位甚至会达到万中取一的比例,公考的难度本身就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谁能包过呢?假如100名考生中有一个通过,剩下的99人都是陪跑的,这样所带来的实际的影响就是这99人都为中公的账上增加了实打实的现金流,而这个现金流至少要趴账户上一年之久,直到考试结果公布,退款完成。中公就是依靠这个神操作为自身带来了庞大的现金流。

一句话,不差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Step2大兴土木。现金流充沛的中公教育,会把钱花在哪呢?答案是买房置地。作为一家教育公司,中公最大的花费并非教育研发投入和教学人才的薪资,而是买房子,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自从2018年借壳上市之后,中公教育频繁投资地产,先后在湖南、山东、辽宁、陕西等地斥资置办校舍,大兴土木。2020年,中公花费42亿元用于怀柔学习基地项目建设。

证监会询问,作为一家以公考培训为主的教育培训公司,花费巨资在怀柔拿地,是否有必要?是否有背于国家的房地产管控精神?

对此,中公的答复是,起初公司是租用酒店作为学员的培训场地,但租赁场地存在硬件设施不足,场地面积受限等问题,基于此才选择自行建房,用于教学。据悉,除了怀柔教学基地,中公在长沙投资的“南湖巷项目”、辽宁的“抚顺中公大楼”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施工停滞等问题。2020年8月国家出台地产管控的“三道红线”,地产行业受到重创,中公投资拿地也自然而然的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地产行业是重资产行业,中公教育一度资金链高度紧张。然而更头疼的还在后面-口碑的跌落。

深陷退款风波,舆情频繁。

中公的扩张资金来自于“协议班”,然而问题也出在这个协议班。2021开始,多家媒体报道了中公教育协议班退款慢,机构负责人找借口推三阻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截止23年上半年,关于中公的退费投诉已超过4万条2022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1年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就指出中公教育存在“拖延退款”的问题。

据一位已经离职的中公校区机构负责人,公司内部的政策就是尽量延缓退费周期,对于好说话的学员,尽量不退费,而是将其引导到其他补充课程,俗称“转课”,而且这个转课率也是实实在在的纳入机构负责人及各级员工的考核,与激励奖金挂钩。对于实在坚持退款的硬茬学员,才会退款,周期也会长达几个月之久。

Step3 高管减持

2023年 3月1日晚,中公教育发布公告称,实控人鲁忠芳(李永新母亲)于2023年2月28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297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37%。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去年11月开始,鲁忠芳、鲁李永新母子就频繁减持,不止如此,董事长王振东也于去年11月减持,疑似高位套现 。

协议班圈钱-投资地产-深陷危机-资金状况不善-高管减持,这个逻辑你品,你细品。考上公务员,俗称上岸。高考的确实是上岸了,公考学子离岸还有多远?

结语

笔者有一个研究生师哥,腾哥,读书时,痴迷上网,毕业了,痴迷考公,曾报过市面上某公、某笔、某图各种辅导课程:线上班,保过班、协议班、押题班、冲刺班,花费十几万。去年顶着来自亲友的巨大压力孤注一掷,终于得偿所愿,入职二线城市国税局。为庆祝,特地约了个大酒,席间我问腾哥,公考班,到底管用吗?

他说,“市面上的公考辅导,其实水平都差不多,核心知识点就那么些,所以同质化严重,能不能考上,取决于你有多努力,再加一点点运气。所以,不要迷恋什么“包过”,人生没有捷径,上岸也没有蹊径。没有人庇护你一路人生,唯有自己对自己负责。”腾哥说完后就回家补觉去了,我却陷入了沉思。

那一晚他应该睡得很踏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