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瀚

后台回复“听课”,听免费课程

后台回复“写作”,加入写作群

残雪,又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了。有人说她是中国的卡夫卡,有人说她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希望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中国女作家是她。

她就是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更是在海外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

知乎上有人这样评价道:“她长得村,穿得土,却是最先锋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怪诞难懂,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令外国研究者津津乐道。”

细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极其冷峻的目光审视着喧嚣的社会,剖析着复杂的人性。她的作品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面对突如起来的关注,她坦然说道:

“功名利禄对我意义已经不大。我只需要专心对艺术、文学本身负责。”

如今已70岁的残雪,一边享受着快乐的世俗生活,一边专注于自己的精神追求,始终不紧不慢地维持着自己的创作。

纵观残雪的一生,并不都是一片坦途,可无论处于什么困境下,她始终保留一颗纯粹的心,执着地爱着文学,爱着写作。

坚守自己内心的人,从不会迷失方向。

01

用坚持爱好,提升自我

残雪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她的父亲曾是《湖南日报》的社长,母亲也在报社工作。1957年残雪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在当时的湖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打杂。每天回来,他都偷偷把书夹在腋下带回家给孩子们看,残雪也就在此时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

小学毕业后,残雪无学可上,只能以读书来排解自己的困惑与苦恼。谁都没有想到,十几岁的她,竟能阅读大量的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

她的哥哥,著名的哲学教授邓晓芒曾回忆道:“1969年,她16岁,我21岁;她在城里蜗居于一间六七平米的杂物间,我在农村,但不约而同地,我们几乎同时开始埋头于读书。”

可对残雪来说,这个小小的杂物间,却是她得以沉浸于阅读世界的安乐窝。历史、哲学、文学、科学……每一本都是她的心头好。

空间虽小,视野和思维却是无限的。

对文字的热爱,让残雪更加渴望去了解这个世界,探索自己可能到达的边界。

她开始和正在读大学的哥哥通信,他们不停地探讨着对所读书籍的看法,有时一封信长达十几二十页,兄妹俩一个热爱哲学,一个痴迷文学。

17岁时,残雪在街道办事处的安排下工作了。在工厂当起了铣工,这一当就是八年,作为底层工人的残雪,在这期间也受尽了欺凌。

可无论别人怎么看她,她还是坚持自己的爱好,就是读书。

在她看来,只有文字和知识能带给她温暖,也只有阅读,能帮助她更加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而她所经历的磨难,则恰恰成为了日后无限的创作灵感。

一个人会不会被生活淹没,很多时候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并把这个爱好坚持了下去。

如培根所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此时的残雪只有在读书中才能获得快乐,也许还不足以闪闪发光,但在她自己的人生中,那必定是充满力量的。

02

用专注当下,改变现状

结婚后,残雪离开工厂,在这期间她做过赤脚医生,当过代课老师。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读书,而是更加专注于自己喜爱的文学领域。

为了更好地读懂国外作品,她每天都抽空自学英语,听着那时最流行的美国之声,直到能毫无障碍地阅读英文原著。

后来,为了挣钱,她和自己的丈夫一起做起了裁缝,每天从清晨工作到半夜。

她总是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做着一件件能靠近梦想的小事。

有人说: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似乎效率很低,人生进展的很慢,不够精彩。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怀揣梦想,专注当下的所要做的事,已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杂念所困扰。微信提醒不断响起,电子邮件的通知不停跳动,社交媒体上信息不断涌入。

有了家庭和孩子的更是被无尽的杂事困扰,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泥潭中,无法专注于眼前正在进行的事情。

结果就是平庸地做了无数件事,却没有将一件做到极致。

而残雪不同,她一直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情上,用过人的毅力和专注的态度一步一步朝着梦想前进。

1983年,已然30岁的残雪,开始在她的缝纫机上写作了。

天生丽质难自弃。才华也是一样,当才华累积到一定时候,就必定会出现火花四射的迸发。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一坐下来就可以写,从来不需要慢慢考虑。

不难发现,其实,专注当下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未来的规划和梦想。

它更多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当我们真正学会专注当下时,就会发现,早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遗憾、去抱怨,更犯不着替未知的一切焦虑。

每天忙碌而纷杂的生活中定藏着很多值得珍视的瞬间,只要你耐下性子,细细体味,这些瞬间,终有一天会帮助你实现梦想。

03

用积极行动,代替空想

开始写作的残雪虽灵感源源不断,可始终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生活和鸡毛蒜皮的杂事。

白天来往的顾客会打断她的写作,夜晚顽皮的儿子会占用她全部的时间,残雪只能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10分钟、20分钟,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她的第一篇长篇小说《黄泥街》。

当她将这部小说的手稿交给哥哥邓晓芒时,对方的回应是“惊心动魄”。

很快,这部小说就在《中国》杂志上发表了,并在此后发表了一系列作品。

残雪也在80年代的文学圈,成为了先锋作家的代表。

她的成功虽离不开家人的熏陶,但更多的还是她自己坚定的梦想和与之相匹配的积极行动。

如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是啊,生活特别公平的地方就在于,他会给每个有梦想的人构筑桥梁。

可总有人因害怕湍急的河流驻足不前。

弱者观望,强者则早已踏过桥梁,奔向彼岸。

境界越高的人,越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与潜力,不在琐事上浪费时间,不在空想中幽幽怨怨。

而是赶紧行动起来,步伐坚定地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04

用热爱,抵岁月漫长

经过20多年来持续高产的创作,残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今,她已和丈夫半隐居在西双版纳,儿子去美国读博士了,她自己则每天坚持跑步,写作。

白天写有关哲学的书,晚上写一个小时的小说,从未间断。对她来说,自己所热爱之事,根本无需坚持,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舒适。

文字给予残雪的不只是丰满的精神生活,更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

如她自己所说:“我连买个菜、跟物业打个交道,都有幸福感浸透。既有小市民的快乐世俗生活,又有精神上高级的极致享受。”

岁月流转,当我们努力奔跑时,它悄然从指尖滑过。

当我们驻足休息时,它又显得格外漫长。

它可不管你正在经历什么,遭遇什么。

然而,那些怀揣着热爱事物的人还是能感受到岁月的美好。

因为热爱是一种力量,它能驱使我们前行,改变平庸,更能让我们用心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琐碎。

残雪就这样,用一颗纯粹的心,热烈地追逐着文学。她从不理会功名利禄,也从不关心自己会不会得奖,只是执着地与文字打着交道。

她用敏锐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生命中的种种体验,在文字中诠释丑陋与光辉的人性,再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将这些凝固成了永恒的篇章。

王尔德的一句话很是喜欢:

“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就如同残雪一般,纵使在狭小的杂物间、工厂的角落、破旧的缝纫机上,依然心有所往。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也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这些印记虽不全是壮丽多彩的,但都是真实可贵的。

有人选择了安稳平凡的生活,有人选择了奋斗不息的道路。

然而,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无需焦虑,无需抱怨。

因为,只要你用心感受岁月,坚守自己所热爱之事,任它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你都能在生命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芒。

作者介绍:

大瀚,汤小小写作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