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27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发“组织振兴引领保障乡村振兴”系列调研报道,4篇文章聚焦部分省份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并对如何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思考,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这组调研报道的成功,归根于站位高、视野广,落笔实、调研深,问题抓得准、解决之道针对性强,因此有力度、有温度。这组报道也成为鼓舞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的典型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标靶求准,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关键课题

主题重,把握顶天立地结合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引领和保障乡村振兴,最基础性的工作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组报道以“组织振兴引领保障乡村振兴”为调研题目,既契合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也抓住了当今农村报道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策划精,把握调研议题切入点。为了让调研报告更有“针对性”“参考性”“时代感”,政治文化部科学策划、提前谋划,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党建采访室全体记者参与,先后深入浙江、江西、河南、四川4省调研,走村入户采访基层干部群众,实地了解各地遇到的实际问题、创造的新鲜经验,最终从组织、人才、产业、治理4个方面全面反映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基层党员干部心声和意见建议。这4大方面,既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通过加强组织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关键领域。特别是,组织建设立足于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工作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人才保障从“引、育、用”上挖掘各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经验做法,为破解“三农”人才缺乏这个短板提供了样板。这4大方面,既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通过加强组织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关键领域。

效果实,把握解决问题发力点。如何发挥村支书等人的“领头雁”作用、如何建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和破解之道、如何破解村里人才缺乏问题、如何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如何解决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问题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繁杂,围绕中心议题,记者在采编过程中俯下身、沉到底,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找到关键问题,并把问题落小、落细、落实,突破表面,直触真实情况和问题核心。

思考求深,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多彩风貌

报道着力挖掘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展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动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功经验从继承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调研报道首篇 和次篇 都用了很大篇幅介绍各地坚持派出驻村第一书记这一做法。这一做法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事实证明,在乡村振兴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报道强调农村要牢牢抓住“头雁”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细述本次村两委集中换届后,全国共有村党组织书记49.1万名,去年底全国在岗驻村第一书记21.09万人、工作队员56.3万人;这些人要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县乡要分别发挥“指挥部”“作战部”功能。这就把成功经验的实效、标准、路径都很好地总结了出来。

成功经验从实践创造中来。随着乡村振兴在实践中的全面推进,各地不断涌现、创造出更多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记者既用慧眼去敏锐发现,又结合对“三农”政策的理解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调研报道之四 一文中,记者捕捉到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四川省成都市在市、县两级成立城乡发展治理委员会来统筹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通过院坝会、坝坝会建设乡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又如,河南省洛阳市的明达村创造性地进行“治村”——党员联户、设立路长、开展评比。这些新载体、新形式,都是在新形势下的新“发明”,说明了党组织引领下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法求变,增强政治性报道吸引力感染力

政治性报道如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一个大课题。记者反复换位思考,在采访中“甘当小学生”,坚持“眼睛向下”,强化读者意识,增强读者体验,少讲大道理、多说大白话,生动展现在党建引领下,乡村焕发的新风貌、新气象。

文有“土”味,人有“农”味。比如,“何寨村的‘梨文章’越做越大,‘主笔’的是惠安街道。”“没有产业,再漂亮的村也是花架子。”“乡情是剪不断的纽带”“最关键的还是让人才专心做事,努力成事,而不是操心办事”……这些采访中获得的语料,让文章的鲜活度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如“门外汉”“土专家”“吃螃蟹”“好钱景”“强筋健骨”“一盘棋”“一条龙”等约定俗成的俗语、俚语大量运用,也无疑增添了文章的“农”味。

仰观俯察,点面结合。写这类综合性的调研稿件,要坚持问题意识,按照解决问题的实践逻辑串联一个个典型事例;同时要注意运用权威数据和宏观情况,穿插其中。两相配合,吸引读者从一个切入点出发,进而窥见问题的全貌,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比如在人才篇中,有这样一段话:“进入新时代,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指引下,一大批优秀干部人才选择了下沉一线,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他们政治强、素质高、懂技术,有的还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能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撬动农村产业发展。”这种高度概括的全景式扫描,既交代了时代背景,又点出了伟大成就,阅读起来就有通透之感。

多维关注,角度新颖。一般来说,典型报道中,正面事例、正面人物较多,但记者不轻易放过那些原本“负面”的典型, 因为从“负面”到“正面”的转变往往更有说服力,更能说明报道主旨。一文,直陈河南省“对88个村党支部书记无人可选、有人难选、工作处于瘫痪状态的村,选派优秀党员干部3—5人,到村重组党支部班子”,这说明搞组织建设决不能讳疾忌医。该文还特地从河南、江西两省中选取了两个村从后进变先进的例子进行重点报道,如河南的林州市横水镇晋家坡村,村两委班子长期无所作为,曾被定为“软弱涣散党支部”,换了支书后,进行“三资”清理、整治村居环境,“迎着矛盾干,越干就越顺”,生动地反映了组织建设的强大引领力。

作 者:苏长虹

编 辑:荣 翌

核 校:夏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