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强医药反腐:风暴能否拔起“树根”?

作者/慧超

(一)

一个救死扶伤的行业,自己却“病入膏肓”。

对,说的就是医药领域。

当下,一场被坊间称为“史上最强医药反腐”的风暴,正席卷全国。

有媒体统计,截止到8月17日,今年至少已有184位医院院长、书记落马被查。
差不多平均每天“带走”一位院长。

与以往不同,是次反腐,所有与医药贪腐链条高度相关的关键群体,均被监察风暴一并笼罩。

几乎一夜之间,医药代表们的营销群被悉数解散,很多医药代表收到企业通知,被“要求休假”。

与此同时,全国各级医学会、协学会等与医院相关的组织,纷纷发布通知,宣布延期召开相关行业及学术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药代表和行业会议,向来被视为医药产业链利益输送的重灾区。医药企业通过各类所谓的学术会议贿赂医生,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这些会议,往往挑选风景优美、价格高昂的五星级酒店举办,参会的专家拖家带口地过来做一场“度假式报告”,不仅全家衣食住行全包,还有高额的“讲课费”可以拿。

这样的会议,甚至在疫情期间也丝毫不受影响。有媒体报道,有的专家在疫情期间通过直播参与学术会议:

“一个下午可以同时开四场,每场1万”。

先别忙着惊讶,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公布的典型案例面前,这些凭劳动捞钱的动作,只能算是医药贪腐的初阶。

昆明曾出了一位“双百院长”王天朝,他在担任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时,除了收受巨额钱财外,他名下还有房子100套,车位100个。

王院长上热搜的那天,我的朋友阿震,一个刚刚掏空六个钱包凑齐北京首付的“新负豪”,在我们微信吹水群里忧虑地问:

“哎呀,这么多房子,每年交物业费的时候有得愁了?”

几个月前,纪检部门通报了云南普洱市人民医院原院长杨文俊的贪腐案例。该院以招拍挂程序计划采购一台直线加速器,这一设备的进口价大概为1500万人民币。

流程走下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杨院长拍板以3520万的“家人价”购入了一台直线加速器。

熟悉“中国式招标”的朋友,看到这里大概要会心一笑。是啊,简直太典了。

在此地,长期以来有个非常诡异的现象:

即在设备、物资、工程招标采购中,往往并不是出价最低者中标,甚至很多设备采购的中标价,要远远高出市场价。

答案无需多言。仅仅这一台设备的采购款,杨院长就收了1600万回扣。

娇娇同学曾拿着这则新闻疑惑地问我:

你不是说全世界最赚钱的医生在美国吗?杨院长签个采购单的功夫,你说一个美国顶尖外科医生得吭哧吭哧干几年?

(二)

中国的医药行业有非常多的奇葩事,随便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

你去药店买药,店员往往会热情地给你推荐几盒不知名药厂的“特效药”。

甚至在你明确表达了药品名称和厂家之后,店员依然会我行我素,给你推荐一盒其他厂家的同名药。

真的是因为这盒药效果更好吗?

不是,是因为这盒药,她可以赚得更多。

周奇墨曾经讲过一个买药的段子,说他去药店买感冒灵,但诉求无论表达得如何清晰,店员都不会选择第一时间卖给他感冒灵。

“我能看到感冒灵在柜台里安静地放着,但店员的眼神告诉我,没有人能从我这里只拿走一盒感冒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同名不同价的药品,就不得不说中国药品市场的另一件奇葩事:

你会发现,很多原本卖5块钱一盒的药,换一个特别高端、华丽的包装,转眼就能卖你20块一盒。

比如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疫情放开后,退烧药奇缺,东北制药2块钱一板(20片)的扑热息痛火了。

很多人赞其为良心药企,是因为自己所在城市的药店里,根本买不到这么便宜的扑热息痛。

如今很多药,包装搞得特别夸张,大盒套小盒,小盒里还有一层塑封袋,拆开袋子是特别高档的铝塑板,然后你一看,好家伙,一板胶囊就2粒药,倍儿显高端,算是把高档餐厅摆盘的逻辑学明白了。

但对于病患而言,这不纯纯有大病嘛。

买高端礼盒月饼至少还能在送礼时显得高档,可谁脑子有泡没事和人嘚瑟:

你看我吃这药,连包装都这么高端气派,我这病得的牛逼吧?

其实,药厂和药店的这类行为,只是医药行业的一个畸形缩影而已。

作为投资者,医药是必须关注的热门行业,因为纵观世界资本市场,医药行业都是经常出现大牛股的好赛道。

但在中国,大量的药企都“不太争气”,搞仿制药的居多,做原研药(创新药)的则属于行业另类。

翻翻这些药企的财报,你会发现一个怪现象:

在医药这个典型需依靠技术创新和高科技驱动的行业里,我们的很多医药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远远低于销售费用。

有投资者做过统计,以2022年为例,A股366家生物医药类企业,销售费用加起来,高达2466亿。

这些每年动辄数千亿的销售费用,最后都进了谁的腰包?

这个问题对咱们普通患者而言,其实没有意义。但这个问题再延展一级,你就会感到愤怒。

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这未知流向的巨额销售费用,其实最终是由广大患者在支付。

不过再深入一层思考,你又不能完全怪药企的“不争气”,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市场里,同流合污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生存策略。

因为医疗是一个高度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患者)并不掌握药品最终的选择权,选择权完全在医生。

所以,对于一家药企而言,费劲巴力投入重金做出来一款好的创新药,纵然它药效更好,甚至价格更便宜,但如果你搞不定医院和医生,你的药再好也卖不动。

纵观医药腐败案,往往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系统性、塌方式的腐败。即深究一个贪腐案,从药企到医院,从医药代表到医生,相关利益链条有一个算一个,罕有清白者。

典型如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人民医院贪腐大案,从院长张晓明到临床护士,甚至财务和库管,整所医院上上下下,无人不贪,无手不腐。

案发前,在这所医院里,开高价药拿回扣是院内公开的秘密,“院长收10%,临床医生、护士收15%,财务、库房收2%。”

老百姓常常抱怨看病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本,是付给了医药行业里的这种恶性循环。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忘记了“以病人为中心”,他们心中想的都是“以利益为中心”。

(三)

英国自由主义大师阿克顿勋爵有一句很著名的话: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进口价1500万的设备,可以通过回扣贪污1600万,这已经不是明目张胆,这是明火执仗,这是只手遮天。

这说明,杨院长在下台之前,在这所医院几乎拥有“不受限”的权力。

所以在我看来,杨院长的落马虽大快人心,但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是,接棒杨院长的新领导,他的权力是否已被“关在笼子里”,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敏锐的监督?

否则,拿这样的诱惑考验领导干部,有几人能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毕竟,轰轰烈烈的医药反腐运动,已并非第一次。每一次的风暴,都拔起了许许多多令公众震惊的贪腐典型。

但风暴之后,不过数年,新的毒草,春风吹又生。

雷霆手段下的运动式反腐整肃,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于医药行业内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氛围,让贪腐贿赂者暂时隐蔽收手。但更关键的,无疑是制度化的改革和长效机制的建设。

监管不力、甚至缺失,资源和利益的长期分配不公,医务人员薪酬激励本质上仍未跳脱“以药养医”的泥沼……

诸如此类的沉疴不得到制度性的根本改革,单纯依靠医生们的道德自律和几年一次的“最严反腐”,恐怕不能祛除病根。

我向来不相信口号,不相信人性,不相信所谓的道德自律,钳制老虎的最好办法不是喂饱它,而是一个铁笼子。医药反腐,说到底,还是要下狠心,大力度解决医疗体制中的根源性、系统性问题。

期待中国医药行业尽早能够从“以药养医,销售驱动”的模式,转向“以技养医,创新驱动”的模式。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