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大家分析了2023年7月份的数据,有些朋友看完文章之后私下问我:
怎么看现在的楼市,怎么掌握买房节奏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写点口水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聊聊天。
01
我感觉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耗。
什么是“对耗”
就是彼此消磨、彼此减损,而现在的情况恰恰就是‘对耗’。
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说说。
第一个方面的‘对耗’就是负债。
从7月份房地产销售数据看,重点监测的30城新房销售面积环比下跌27.59%,同比下降28.25%
这说明什么?
韭菜不愿继续增加杠杆,不愿意继续增加负债了。
与此同时——
已购房的小伙伴都在提前还房贷,所以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
小伙伴们不买房,留钱干什么呢?
要么喝奶茶、要么撸猫,如果还有剩余的钱就存起来,总之对大宗消费没有什么欲望。
从2023年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1%看,连手机这种几K的消费都在下降,车和房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现在的第一个情况就是——
救市有一段时间了,但居民的负债意愿非常低。
从韭菜的角度看,大家放弃了大宗消费的意愿,更多选择了观望、等待。
但从政策角度看,迄今为止的政策力度远不如2008全球金融风暴时的政策力度。
在2008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降息一次都有108个基点,而2022年到2023年这段时间,每次降息都只有10几个基点;
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2008年到2009年前后每次都是0.5到1个百分点,现在每次只有0.25个百分点。
M2的增速在口罩之后,最高的一个月增速是12.9%,近半年大概在10%到11%左右,而2009年则达到了27.7%。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大家,政策或许会迟到但一定会来的原因。
从对负债维度看“对耗”,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韭菜们持币观望,不愿意加杠杆、不愿意增加负债;
政策维度小步快跑、力度不大,但陆陆续续就没有停止过。
这就造成了市场预期没有“大、快、好”的感觉,所以情况就这么一直“对耗”着。
第二个方面的‘对耗’就是消费。
大家知道最近什么品类的消费增长在20%以上吗?
宠物类
就是什么猫粮、狗粮、养宠物的相关产业营业额在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有部分韭菜从内心深处放弃了生娃、买房。
但人毕竟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交。
但在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非常多的996干饭人都是高度独居,除了上班就回自己的出租屋,所以养小动物成为互动社交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
部分韭菜不生娃、不买房佛系躺平之后,放弃负债结余的费用转化到自己的喜好上来了。
可只要是人,谁不渴望日子过得更好,生活过得更好呢?
所以我们去看地铁的运载量数据会发现,7月大城市日均地铁客运量同比增加36.4%,环比增加9.1%。
现在的情况,也不是大家不消费,而是消费变成了量入而出,不同人群的价值导向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个维度的‘对耗’就是房企。
碧桂园爆雷这个事情我们应该算全网最早就预判的公众号了。
只是之前不能说得太明白,所以就用《大猪和小猪》的故事做了隐喻。
原文链接放在下面,大家不着急点开,等看完我们的文章回头再看感触更深。
碧桂园,还能挺多久?(2022年9月的文章)
碧桂园爆雷,会成为第二个恒大吗?(2023年8月份的文章)
这一轮经济周期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房企爆雷,而且不是一家房企爆雷,而是75%的民营房地产企业都爆雷了。
我以碧桂园为例,说说房企“对耗”是怎么回事。
碧桂园布局三四线城市,土地储备达到2万亿平米。
这2万亿平米,如果韭菜愿意负债,就是现金流,如果韭菜不愿意负债这2万亿平米就是“销金窟”。
碧桂园作为头部民营房企,最高峰时期的市值达到千亿,对于楼市行情的敏感度要远高于地方城市和购房者。
所以碧桂园很清楚,这2亿平米到底是现金流还是销金窟。
也正因为如此——
碧桂园才会转移资本到慈善基金会,才会在债务违约还有30天的时候主动触发债务违约。
碧桂园这么干只有一个目的:
救我
恒大爆雷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烂尾事件、社会影响大家都很清楚,所以碧桂园走了一步险棋,有点像象棋丢车保帅的“将军”棋局。
有一种“你不救,我就爆给你看”的意思。
我敢肯定不止碧桂园一家民营房企有这种想法,所有房企爆雷都有这种想法。
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救,或者说钱从哪里来。
所以在碧桂园发出“大哥,救我”的信号之后,证监会召集了中海、华润、万科、龙湖、中国建筑、中国建科、南通四建、麦田8家企业闭门座谈。
具体谈了什么不得而知,但从事后了解的情况看,主要对现在的房企销售情况、债务情况进行摸底。
说白了,还是担心出现“碧桂园2号”、“碧桂园3号”
那么,为啥是证监会召集房企开会,不是住建或者财政口开会呢?
因为救房企的钱必须是市场行为,证监会可以在去年第二支箭的定调上扩大债券融资。
说白了还是向市场融资。
现在房企的“对耗”很明显,韭菜不愿意负债,2亿平米就是销金窟。
那么我只能爆雷,爆雷的后果就是烂尾、地方债、土地市场间接影响……
大哥,救我,要么你看着办。
从经济角度看,这事也很简单。
既然居民和企业不愿意负债,谁可以代替他们负债呢?
2008年居民负债率是25%,2015年居民负债率是34%,现在居民负债率64%,毫不夸张地讲,这就是过去10年高速增长的动力。
从数据看,短期内居民增加负债的压力很大,那么地方城市可以增加负债吗?
城投债的隐形债务已经高达65万亿,地方城市的杠杆率也在70%以上。
显然,地方城市也不行。
看来看去,好像只有央企了。
央企的负债率只有24%左右,远低于居民、企业、地方城市。
所以我们会看到——
现在的土拍只有国央企下场,只有国央企举牌,不管土拍价格涨500还是涨1000,不管恒大爆还是碧桂园爆,国央企土拍举牌就没有含糊过。
该拿地就拿地,该卖房就卖房,该负债就负债。

02
再说说四个一线城市的‘对耗’。
住建部定调认房不认贷之后,四个一线城市都积极表示“推进中”,只是这推进的速度出奇的慢。
为什么会这样?
从土地财政占地方城市GDP的角度看——
深圳土地财政27%、上海土地财政41.15%、北京土地财政40.53%、广州土地财政60.5%;
你们之前看到的言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除了广州之外,另外三个一线城市并不高度依赖土地财政。
每次说一线城市的土地财政,大家都会把这组数据搬出来,告诉大家一线城市土地依赖度不高。
从数据分析角度看,这分析一点毛病都没有。
但如果拉长时间,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就比如深圳吧。
深圳在2018年就颁布了“居者有其屋”的房改政策。
大概意思就是——
从商品性住房为主转向保障性住房为主、多主体供给结构、多渠道保障体系、创新住房的金融保障体系,力争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上面这段“似是而非”的话是彼时政策颁布的通稿原文。
那么,时间过去了5年,深圳房价降了吗?摆脱土地财政依赖了吗?
房子价值倒是从2021年的高点,降到了2018年的水平。
可深圳房价下跌,是因为什么2018年的房改吗?
不是。
是因为二手房参考价,直接提高了二手房的首付比例,反过来说参考价降低了二手房流通性和杠杆率。
那么,房子降低之后,深圳土拍价格低了吗?
不好意思,土拍价格继续涨
深圳光明凤凰A503-0107宅地商品房限价突破5字头,龙华大浪限价5.7万/平,较同片区新盘上调2千/平。
所以,土地财政依赖度低,并不等于不依赖。
就像你家有五个娃,四个娃都靠种土豆赚钱,收入的100元都是卖土豆赚的,只有五个娃每个月进账的100元中,有27元是卖土豆赚的。
那么,这就说明五娃不需要买土豆了?
占总收入四分之一的比例,五娃肯定需要继续卖土豆啊。
一线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只是相比那些依赖度超过100%的城市而言,相对没那么高而已。
从销售数据看,四个一线城市在7月份均出现了下滑情况。
北京——
「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5330套,环比下降6.43%;新房去化周期为14.8个月,较上月缩短近1个月。二手住宅成交9718套,环比下降16.27%,同比下降20.36%。」
深圳——
「深圳全市新房住宅成交3156套,环比涨了3.5%;二手住宅成交2259套,环比减少6%。深圳住宅库存436.82万㎡,按照6月份的去化速度,预计深圳住宅库存去化周期约为14.18个月」
上海——
「7月份上海二手房网签成交14060套,与6月份的12314套相比,增加了1700多套,环比涨幅14.2%。上海新房市场成交4913套,环比上月下跌45.71%;新房去化周期为8.2个月」
广州——
「7月份商品房合计供应54.69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9%,同比下降40%二手房共网签8096套,环比跌2.4%月度成交量已连续4个月下滑。网签均价环比上月下跌8.6%。全市新房库存在18个月左右」
看完四个一线城市7月份的销售数据我们会发现:
除了广州库存达到了警戒线的18个月,深圳和北京都是14个月;
而上海二手房成交量环比还上涨14%,新房库存量去化周期才8.2个月。
这说明什么?
一线城市还没到最糟糕的程度。
从供需关系看,除了广州比较着急外,深圳、北京、上海都没到“脱光裸奔“的地步。
所以再回看住建部定调认房不认贷时,也就能理解一线城市“对耗”的原因了。
一来楼市行情还没惨到“裸奔”;
二来怎么细化政策,怎么“因城施政”出台细则都需要掂量;
比如,
到底是“认”当地的房子还是全国的房子?“认贷”到底是认公积金贷款,还是商业贷款?………
大家看着“认房不认贷”这个五个字好像法力无边,可落到地方城市身上,谁都得掂量掂量该怎么出细则。
怎么核准“认房”,怎么核准“不认贷”,绝不是拉开抽屉拿出政策这么简单。
四个一线城市,除了北京都是执行过二手房参考价的,也就是说曾经都是重点调控的对象,都是挨过板子的。
所以,四个一线城市都在琢磨、都在等。
从四个一线城市角度看,各有各的难处。
深圳要做“房地产新模式”的标兵,北京基于特殊性不敢冒进,上海的数据太好还不够“裸奔”的资格……
说来说去,就剩广州最着急。
我预判一线城市救市,第一出手的不会是北京,最大概率会是广州。

03
他们“对耗”,对普通购房者而言就是一种煎熬,或者说:
普通人在楼市调控和救市政策面前的很无力。
大家打开手机一会是黑天鹅、一会是灰犀牛,一会又是房企爆雷,一会又是项目逆势热销多少个亿。
总之,中国房地产的复杂性、多样性每天都在上演。
大家想买房,可又看不懂,每当这种时候,我就建议大家自我自答:
底层逻辑是什么?
不买房孩子能上学吗?租房和买房的积分一样吗?谁说过“住房不炒”等于“住房不涨了”?谁告诉你调控是为了降低房子总价了?
……….
中国的房子,说起来有无数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可说到底就是“买得起”和“买不起”的区别。
我们常年做经济、供需、政策维度的分析是为了研判趋势,告诉大家买房卖房的节奏和周期、告诉大家智慧的决策点。
可对普通购房者而言,经济、供需、城市产业、政策都太晦涩难懂了,可又想看懂这些内容找准节奏,所以会纠结,会观望。
推荐大家听我们的直播课,我会告诉大家买房的正确坐标系是什么,看懂政策的逻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