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广西壮欢之乡”——象州县马坪镇,从镇政府向东北,沿着宛然曲折的乡村公路驱车行驶,经盘古天地,穿贺巴高速,过古象泉,行程6公里,耗时约10分钟,便可到达木堂村。村前有个甘陈庙,每逢五月初五、七月初六日,都有村民祭拜,感谢甘王、陈文恭曾经给人民带来的恩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壮欢之乡”牌匾(朗刚生/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壮欢之乡”证书(廖才兴/摄)

甘王、陈文恭何许神也?村民如此虔诚崇拜!

在象州大地,甘王是广为流传的由人而神化的人物,民间普遍尊称他为“甘王爷”“甘王公”“甘王圣公”,并为他立庙塑身,广为崇拜,形成了象州壮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信仰。

相传,甘王原姓罗单名应,南北朝时期南朝人,生于今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古车村(大樟乡原为象州县辖地,二十世纪五十代划归金秀)。据说,罗应三岁丧父,七岁丧母,靠帮财主看牛维持生计,也靠乡亲们和外家接济才得以生存下来。后得一地理先生相助,并教他读书识字、练武习兵法,成为文武双全之将才。同时,他还召集村里同龄兄弟姐妹共学武艺,随时准备报效朝廷。

罗应20岁时,番兵入侵,他应诏参加护国作战。相传,他以法术调动阴兵,撒出芝麻,变成满天黄蜂飞入敌阵,番兵阵脚大乱。番兵主帅亦会法术,作法变出乌鸦,专门叮吃黄蜂。罗应以变应变,撒出绿豆化作满天冰雹,把乌鸦的絮(食囊)全部打破,番兵大败。此后,乌鸦颈部都有一圈白色的绒毛,据说是乌鸦后来用白纱纸补好的。

罗应凯旋还朝后,皇帝封他为“护国大将军”,并赐予大量金银财宝,但他不愿做官,不要赏赐,只求皇帝免去家乡百姓的赋税。如是,皇帝便免去了象州百姓的皇粮。

罗应衣锦还乡,又为百姓免除了皇粮,乡亲们很感激他,用木头为他雕像,当神一样供奉。谁知雕像尚未全部完工,罗应便已附入雕像成神了。人们急忙烧香拜祭,突见神像张嘴凸眉,浑身冒汗,一副难受模样。仔细一瞧,原来鼻孔尚未凿通,急忙叫木匠师傅用斧凿去凿挖。谁知一凿,随即鲜血直流,木匠顿时一慌,随手往雕像脸上一抹,罗应便变成现在满脸通红的样子。

罗应成神后,历代王朝为了顺应民意,不断对他晋封加冕,南朝后宋加封为“惠济感应候”,元代加封为“惠济显应圣公”,明代加封为“王”,清代加封为“威灵王”。百姓在甘王故乡——大樟乡古车村附近的三江口择地为其建立大庙,象州各乡镇百姓亦纷纷建庙祭拜甘王。过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甘王生日当天,当地百姓都把甘王的神像抬出来游祭,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争相迎接神像,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社会安定。

陈文恭即陈宏谋(1696~1771年),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人,原名陈弘谋,谥号文恭。清代为官时历任省籍数量最多、地位最高、执政时间最长的广西籍官员,有清官、忠臣、良相、“岭南大儒”之称。

陈宏谋一生曾任布政使、巡抚、总督、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等职,在外任30多年,任经12行省,官历21职,所至颇有政绩。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丰富,著(辑)有《培远堂全集》《陈氏五种遗规》等著作多部近300万字。其中,“见善者而以为法,见不善者而以为戒”“作善者降之百祥,作不善者降之百殃”之警句,均出自《陈氏五种遗规》一书,不论是在清代还是在现当代,都是劝人法善作善的名言警句,醍醐灌顶,历久弥新。

陈宏谋一生善教儿孙,家中人才辈出,他的子孙也接连中举及第,陈家一门“五代连科”,即他及其子、孙、曾孙、玄孙一连五代都先后有人考中举人、进士或状元。其玄孙陈继昌更是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元及第”。如今,桂林靖江王城东门城门上还镶嵌有“三元及第”四个大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供过往游客观赏。

从陈氏家谱记载以及陈氏宗祠所悬挂的楹联匾额来看,自陈宏谋起到陈数功止的190年间,中科举者计有状元1名、翰林2名、会元1名、进士4名、解元2名、举人26名、贡生9名,总共35人,官至巡抚总督以上者4人。如今,横山村陈氏祠堂有一联:四朝循吏高祖一品当朝相继四巡抚十六州府四十三县令,五代连科玄孙三元及第共揽三翰林中八进士三十二举人。道明陈氏家族五代连科之盛况和为官的宦史。

陈宏谋一生以“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必为世人不能做之事”为座右铭,一心为民,性格耿直。为了人民的利益,宁可丢掉乌纱帽,宁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也要为人民请命,也要与贪官作坚决斗争,令人钦佩!

雍正十年(1732年),陈弘谋经雍正皇帝批准,得了半年假期,回老家料理双亲丧事。当时,他是扬州知府,也是皇上钦定的监察御史。在回老家路上,一路明查暗访,倾听百姓呼声,还直入县衙查询。由全州、兴安、灵川到桂林,走访了桂北这几个地方,发现这一带老百姓怨气很大。一些老百姓说,自己家的田地又没有增加,但赋税却增加两成半。他细细一查,才发现广西出了一起以谎报新增垦荒田数量提高百姓粮赋,以博取个人升官为目的的大案。再一细查,竟是广西巡抚金鉷勾结一些官吏,谎报垦荒20万亩,以便邀功升官,金鉷因此由代理巡抚转任广西巡抚。

陈弘谋看不惯这种为达个人升官目的而增加百姓负担的勾当,便决定据实向朝廷奏报。然而,按照清朝法规,朝廷绝对禁止现任官吏干涉本籍地方政务,违者轻则降职重罚,重则罢官免职甚至杀头。其弟陈怡亭忧心忡忡地劝他说,还是遵守朝廷制度为好,否则,干预本省政务,弄不好会引火烧身。陈弘谋感慨说:“我是皇上钦定的监察御史,哪有看到害民的贪官污吏而无动于衷的!”

此后,为了家乡广西人民的利益,陈宏谋冒着被降职乃至丢官砍头的危险,锲而不舍,2次据实上奏雍正皇帝,5次据实上奏乾隆皇帝。虽然一度被降职处分,但始终心系家乡人民,决心为民请命,前后坚持斗争6年,从雍正皇帝斗到乾隆皇帝,由陈弘谋换成陈宏谋,终于将多年强加在广西人民头上多余赋税负担给予免除。

据不完全统计,在象州县境内,现在10多座供奉清代清官、忠臣、良相、“岭南大儒”陈宏谋之庙,称陈相庙或陈文恭庙、文恭庙。

据文献记载,象州县城南门外曾建有陈文恭庙,规模较大,共有头门一座三间,正座三间,祭祀陈宏谋,今已不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冬,妙皇群众在妙皇南街建陈文恭庙,塑文恭像供奉,后因建校拆除。据说,妙皇原叫庙王,就是因境内庙宇众多,且庙大香火旺而得名,其中又数陈文恭庙规模最大。

如今,水晶乡朝阳村、妙皇乡山定村尚存陈相庙,均为一开间,供奉陈宏谋。其余的如妙皇乡盘古村盘古庙,马坪镇洞村甘雷陈庙,则是陈宏谋与盘古兄妹、甘王、雷王等一同供奉,彰显象州人民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堂村甘陈庙(廖才兴/摄)

木堂村甘王庙、文恭庙合二为一,称甘陈庙。与村庄同时建于清乾隆初年,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甘陈庙原建于村庄西南约200米处,庙宇狭小,村民每年两祭,五月初五祭陈文恭,七月初六祭甘王。2011年村民集资重建于现址,新庙座东向西,正殿为两开间,左边供奉甘王,右边供奉陈文恭。正殿前为天井,南北配以庑廊,整体呈品字形。庙门上书“甘陈庙”三个大字,左右两边是一副对联:甘圣恩深似海,陈公德重如山。庙宇右前方修建有厨房,搭建有厂棚,方便村民祭祀聚餐。

象州人民纯朴善良,感恩图报,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之传统美德,木堂村群众修建甘陈庙,祭拜甘王、陈文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堂村常态化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廖才兴/摄)

感恩父母也是木堂村群众持之以恒,多年来始终坚持办好做实的一件事。从2006年开始至2022年连续17年,木堂村群众在廖引帮、覃永乐等热心人士的号召和组织下,成立尊老敬老爱老活动筹委会,筹集资金,组织村民,群策群力每年一届举办重阳节敬老活动。有时连续两天两夜,摆上长寿宴,请来壮欢歌手歌王举办歌会歌赛、文艺晚会,请来狮子队舞狮庆贺,为60岁以上老人送上礼品、礼金和祝福,全村上下其乐融融,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县城里的春节。每逢该村重阳节敬老活动,各地游客、摄影师、记者、作家前来观光、摄影、采风报道络绎不绝,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尊老敬老爱老活动品牌,木堂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尊老敬老爱老的模范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屯开展尊老敬老爱老活动蔚然成风。 (子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