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纶——北宋初年著名的学者

文/酆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兖州府曹县志》

戚纶(954—1021),字仲淹,北宋应天府楚丘(今曹县安才楼镇玉林集村)人;学士。

来自《曹县历史地图集》

戚纶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戚同文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戚纶在少年时期就以“以文知名,精于古学,善讲名教”而闻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曹县标准地名图集》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戚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士后,担任沂水主簿。调任太和县后,历任县令、大理判官。面对江南“民危、诉讼凶猛”的现实和混乱的社会治安,他抛弃了当时大多数官员所遵循的严治原则,而追随道家思想。宽政的原则,用民间经常发生、人人耳闻目睹的生动事例,为人民编撰诗词五十首,教男女老少读书朗诵,劝诫引导人们明事理,忠诚,互相尊重,互相让步,减少纠纷和冲突;对于监狱里的囚犯,废除酷刑,每年元旦都约他们回家祭祖,与家人团聚。在这种宽容政策的影响下,服刑人员“如期归来”,不少人改邪归正,弃恶从善,社会秩序明显好转。此后不久,他围绕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写出了十二篇理理论评。他明确提出了用道教来改革当前问题的想法。受到政治改良派先驱王玉成的高度评价。

来自《中国进士全传山东卷》

戚纶后来历任大理判官、光禄寺丞、永嘉县令。他担任永嘉县县令时,从当地实际出发,组织群众疏塘、蓄水、防旱,提高农业产量。公元998年,戚纶因其文学纯正,被宋真宗任命为密阁总管。1004年,因在场立功,升任龙图阁常委。负责收集太宗的御书、御选及各种典籍、图画、吉祥物。担任顾问,经常受到宋真宗的邀请。正确的。从而使他有机会在最高统治者面前陈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他上任后不久,就向宋真宗提出了改革国家政治的十项建议,即“十件事”。这些建议的内容是:一是加强京都地区的建设和管理;二是搞好五等封建工作;三是完善科举制度;第四,弘扬国学,弘扬国家固有的学术文化;五是开垦荒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六是改革朝贡制度,选贤任能;七是正确用臣,任用忠良,抑权运;八是成立买楼组织,以大量的方式弥补道歉;九是扩大各州地方驻军,减少地方驻军。十是修改六律,禁兵入京。

来自《山东省历史地图集》

第二年,他当面进谏,反对宋真宗禁止官员匿名、越级入宫的法令。。这些建议深刻而生动,都受到宋真宗的赞扬,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得到了部分实施。比如,对科举制度制定了一些新规定,以帮助人才脱颖而出。针对官员丧葬公私费用不固定的情况,按照等级顺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情况,对各级官僚机构进行了精简合并,并重新划分了职责范围。戚纶、刘成珪组织力量预修策府元珪,建立昌平仓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曹州志》

公元1010年,宋真宗擢戚纶为枢密直学士。他以敏锐的眼力,发现了宋朝政治、军事制度的弊端和官场的腐败,并用他所推崇的古学和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这遭到了权力和狡匠的排挤和攻击。1011年起,戚纶离开京城,到杭州任知县。他力排众议,决定沿钱塘江筑堤,既节省了原材料,减轻了人民负担,又防止了河潮和树木。后又转战扬州、徐州。公元1015年,戚纶被任命为青州刺史。今年青州发生饥荒,他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饥寒交迫之中,挽救了许多家庭的生命,稳定了社会秩序。

来自《曹南文献录》

天熙四年(1020年)冬,戚纶患病请求还乡,被任命为太常少卿,掌管南京(今河南商丘)。天熙五年(1021年),戚纶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追赠左建一博士。

来自《曹州府志》

魏纶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杰出的成就,但他潜心古学,善于谈论名言,谈论民政,关心国家前途和人民疾苦,敢于担当。他敢于发声,主张改革,崇尚信仰,愿意推荐人才,培养好自己的子弟。对于前来见他的学生,他总是热情地询问他们的职业和志向,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给予具体的建议或指导。他乐于推荐才艺,每次演出都有十余人。他善于培养自己的孩子,要求他们无论贫穷还是高贵,都必须保持纯洁朴素的品质。戚纶也很重视友谊。与哥哥戚薇相处时,他把友谊放在第一位。戚薇去世时,连续几天大哭,不吃不喝。在对待新老朋友中,他以信仰着称。他为官清廉,没有积累私人财产。临终时,家里已经没有钱了,张知白就辍学帮忙安葬。家人只在他的客厅里找到了一篇劝学文章,以及他的《国家军事大事》和《笔边军天》文集——20卷《论思集》,10卷《论思集》。

来自《兖州府志》

2022年,风水河畔晚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