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感谢关注我的900多名朋友。大概有1/3左右的人关注了我这个喜欢胡说八道的小编两年多了,现在写一篇文章不太好,还有那么多朋友关注我,谢谢各位爱在这儿,老粉丝们可能会理解我的文章风格,但是比较激进,那我们今天就换个口味,来一个更理性的分析,分析清楚清战的成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问题也是个老话题了,哈哈,不过请注意,虽然是比较理性的分析,但我还是愿意把自己的立场站在明朝一边。清军入关之前,这里还在明朝的控制范围之内,距离明朝的军事中心蓟州很近。就这样。拥有美好的生活很重要。这是我研究历史这么久才勉强认识到的真理。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还能吸引你的眼球,那就请好好利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觉得很多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非常有偏见的。其实不仅仅是战争,很多历史事件的走向其实都是多重偶然和必然叠加的结果。首先,决定战争成败的最大因素就是人数,至少在冷兵器和冷热兵器时代是这样,而双方的人数其实更能体现出实力对比最直观的就是两侧。明清战争中,至少在清军入关之前,清朝(后金)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都在数量上占据压倒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福清之战,前来救援的大将张成荫率领的军队有六千人。努尔哈赤的军队近四万(《满文老裆》),清河守军有六千七百人。围攻的后金军队也有数万人(《满文老裆》据说努尔哈赤派了十万大军攻克大明,所以围攻清河的人数肯定远多于守军),抚顺守军,李永芳有一千左右的明军俘虏,被后金军队俘虏了六百左右,所以抚顺守军的人数肯定不会超过一万人,而进攻的后金军队有两万人《清太祖实录》。

至于萨尔浒(8万至9万明军)、沉阳(2万至3万明军)、辽阳(7万明军)、开原铁岭的守军人数,我还没有查到具体的守军人数(苦于我搜集资料的能力)不过,开原激战时,铁岭派出的援军只有三千人。从这一点来看,这两支卫队的守军人数肯定远远少于努尔哈赤的四万人,也就是说,除了广宁之战之外,明军在兵力上并没有优势,有时甚至单场战斗要对付3到4倍的敌人。明清双方出动的兵力还是差不多的。显然,努尔哈赤在反明之前就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阀势力。

其次,努尔哈赤用策得当:其实很多人把明清战争想象成英勇的后金重装步兵拿着云梯向明朝的城镇冲锋,实力弱小的明军步兵要么被吓得跳墙了,要么被吓得跳墙了。他们倒下,要么瞬间溃败,要么跪下投降。异族对中原大军的一边倒的屠杀,似乎也有理有据。如果努尔哈赤知道今天有人这样想,把他的军队想象成这样,他可能不会高兴,只是觉得好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努尔哈赤围攻掠夺,被正直冲锋攻克的城镇极少,大多释放秘密行动,要么在城内放火,要么在城内劫杀明军官兵制造混乱,或煽动城里的人。蒙古难民指挥他们攻击明军守军,然后一举拿下城池,既保证了战斗的胜利,又减少了自己的伤亡。从战争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指挥官的职责。更何况努尔哈赤的战争是一场针对庞然大物的战争。他必须珍惜兵力,哪怕叛乱前有数十万人,其中有六万精锐机动部队。

第三,战斗中战机稍纵即逝,这是偶然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消灭张成荫部队的战斗。当张军因炮火爆炸陷入混乱时,后金军队抓住这个机会,蜂拥而至,全歼明朝援军。

因此,一场战斗的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所谓的“高达战士”消灭敌人,就像杀猪杀狗一样。这种情况只存在于现代娼妓之中。曾听人说,松津之战时,清军像杀鸡一样屠杀明军。这句话真是让人又气又好笑。我不会说我为什么生气。搞笑的是,自从清军像杀鸡一样屠杀明军,从1618年到1683年施琅征服台湾,这场“杀鸡战争”已经持续了70多年,与“鸡”的斗争能延续70多年,那么现在被万千人称颂的清朝是什么呢?

以前有人指责抗日剧降低鬼子的智商,其实是对抗日先辈功绩的侮辱。那么这个推理在明清战争中也说得通。既然明军如此糟糕,战斗力低下,无能,而我英勇无敌的清朝还与这个朝廷战斗了七十多年,才彻底消灭了后者,这怎么可能呢?这不也说明我清朝和某些人口中的“十恶不赦的朱明”在军队战斗力上是完全对等的吗?这么说来,那些玻璃心肠重、民族自豪感十足、清朝认同感压倒性的爱清人士幸福吗?那恐怕马上就要打官司了。

还是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回去尝试回顾一下整个明清辽东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