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无善无恶身,有善恶,知善恶是良知,行善除恶是察事。

这就是《王阳明四句教》,又称“心学四判”,是“阳明心学”的精髓,也是“阳明心学”对于如何修行“知行合一”的具体指导与行”,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心学四判”来体验“阳明心学”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好身材也没有恶心

这句话的大意是:无善无恶是心的本质,即《阳明心》中的“自然理”,处于“未开发”的状态。既然是“未开发”,在这种状态下,人就不会被自己的私欲和私欲所遮蔽,根本没有善恶之分,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一切都像一张白纸,没有了善恶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欲望和欲望,世俗欲望的侵扰和折磨也就少了。“无善无恶”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动作有善有恶

当然,“无善无恶”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毕竟人都是有思想的个体。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阳明心学》看来,“天理人欲”,与“存在即有理”的思想类似。人有欲望是正常的,这是“天理”。而欲望一旦生起,人的心灵就会活跃起来,进入一种“已发达”的状态,善恶之分就会相应出现,比如:有的人有孝顺父母的愿望,有一些想要帮助别人的愿望,其他的想法都是好的;有人为了满足私欲而有偷窃、抢夺的欲望,有不劳而获的欲望就是邪恶……这些都是欲望驱动思想后必然产生的善恶之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善知恶就是良心

“天法,人欲”。人的欲望驱动心灵之后,必然会有善恶之分。既然这是客观事实,是“天理”,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接受。而不是忽视它的存在。

善恶出现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良心”,是“认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知道善恶的区别,我们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我们的行为才不会误入歧途。因此,可以说,“知善知恶”的“良心”是一切行为的重要基本前提!

行善除恶就是查事

那么,人在善恶欲望的驱使下,能够准确辨别善恶之后,该怎么办呢?那就是“行善除恶”,心理学上称为“格物”,是“阳明心”的终极目标。

所谓“格物”,要求我们在明辨善恶的基础上,推动认识向实践的转变。欲望彻底消灭。例如:我们都知道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仁慈的行为。那我们就要大力弘扬这种美德,尽最大努力让父母照顾他们,安享晚年。这就是“行善”。;我们都知道偷窃、抢劫是一种罪恶,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力从思想上消除这种欲望,从行动上杜绝这种行为。这就是“除恶”。

阳明心学的核心

从《王阳明四句教》可以看出,虽然只有4句28字,但却是对“阳明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从认识事物到具体行动都做出了具体的说明。要求和实践指导,它要求我们:对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必须采取相应的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是“阳明心”的核心本质,也是其最终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示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留下了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治世之道,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而“阳明心”就是这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枝耀眼的枝条,闪耀千古。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到处都充满了诱惑,也催生了人们的各种欲望。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在这些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无尽的欲望中迷失自己,从而自找麻烦,打扰别人。这时,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打开这些尘封的经典,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重新审视自己,甩掉蒙蔽我们心灵的尘埃。我们不想达到很高的境界,但至少我们的心会轻松很多,也许这样,我们的欲望会少一些,我们的烦恼会少一些,我们的快乐会多一些!

以上是作者对《阳明心理学》的亲身体验。如果您有兴趣,请留言,一起讨论!同时,我也会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和指正,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