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六座岐山。诸葛总共有五次北伐,其中一次就是曹魏的自卫反击战。因此,五次北伐打了六场战役,在演义中被描述为六座岐山,而五次北伐中只有两次大规模的战斗是针对岐山的,其余三场都是小型的。规模的战斗,并没有消耗多少国力。刘备和曹操打了一辈子仗,为什么没有人说浪费国力,费祎本来不如诸葛亮,他上台后就声称征伐会浪费国力,所以只给了姜维一万兵马不息,一些所谓的后世史学家把蜀汉的灭亡归咎于姜维伐魏,现在有些人开始把责任归咎于诸葛北伐,好像蜀汉本来就是通过蜀汉传下来的。如果魏国没有被打败的话。
诸葛亮得知吴国陆逊在石亭取得胜利后出兵,击败了曹休十万主力。太和二年(228年)八月,东吴陆逊大败魏军。同年十一月,蜀汉诸葛亮闻曹休战败,魏军东已倒,关中衰弱,发动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攻打陈仓时,出动的军队并不多,携带的粮食也很少,也没有大规模地用蚂蚁攻城。围魏救赵是诸葛亮为了对付孙吴、减轻孙吴的军事压力而采取的策略。陈仓古城地势险要,城墙坚固,纵深难攻。四十年前,公元188年,王国、韩遂率西凉大军十万余人,攻打陈仓80余天,未能攻下。周玉成和溆鲁素三万大军攻打江陵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没有援军的曹仁逼走。冷兵器时代,城市很难攻克。
如果我们能占领陈仓就更好了,但如果不能,我们就训练我们的士兵。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并在回军途中,杀死了魏军将领王双。王双是一位勇将,曾杀死两名蜀将。这不是胜利了吗?只要战略上达到预期目标,就是胜利。首先,魏军东的援军被成功撤退,缓解了东吴盟友的压力,所以东吴欠蜀汉一个人情。其次,虽然陈仓没有被俘虏,但为第二次与陈仓作战积累了经验。第三,拿下阴平、武都两城,扩大版图。而且,大军撤退也是因为粮草不足。既然无法进行攻击,为什么不采用其他方法呢。第二次趁魏军不备,陈仓被奇兵占领。这说明诸葛亮审时度势、精明算计。他不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第二次东征紧接着第三次东征时,诸葛亮率领的进攻陈仓的并非全部是汉中主力,而更像是吸引魏军主力的行动,因为分流之后水地质西汉时期,陈仓还没有水道。古代大规模作战必须通过水路运输物资,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花了7年时间才平定河北残部,大部分时间都是挖沟渠。即使诸葛亮占领了陈仓,他也保不住。栈道怎么能维持粮食运输呢?只要看看刘备争夺汉中时西川百姓的动员情况,就知道其中的难度。当诸葛击中陈仓山口时,他确实决心将其拿下,但最终失败了。蜀军实际上并没有损失多少,但却成功地将魏军主力牵制在关内。
随后,陈实率领汉中的另一支主力,直接进攻魏凉州麾下的武都、阴平两县(邓艾的偷袭路线)。诸葛立即从陈仓返回,在银平县白水关与陈实会合,巩固胜利。。两三战吸取了第一次战役的教训,东攻西取两郡,魏军无法绕圈支援。为了彻底屏蔽汉中西线和成都西北的安全,打通通往龙游岐山的通道,诸葛五次远征魏国,最后两次走的是岐山路,这也是最多的一次。杰出的。如果武都(岐山路)和阴平(成都障)不在手,蜀汉就很难建立起全面的防线。当年曹操征张鲁、张郃助陇西伐马超,都是从陈仓到武都的路线。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它的威力有多大。魏国人口众多,就连陆路交通、后勤运输都比蜀汉多,所以还是能够灭掉蜀国的,唯一关心的是地形。
冷兵器时代攻城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城内粮草充足。如果守城的指挥官不是白痴的话,城池一般是无法攻城的。通常,围攻会切断其食物、草料和水源,或者攻击者会损失数十倍的生命,只有改变守军的生命才能攻克,或者一些地理位置特殊的城市会被淹没。筑坝和引水。在古代,攻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曹操攻打下邳,关羽攻打襄樊,水淹城下,战了这么久。配重式投石机直到12世纪才出现。三国时期,只有人力投石机,拉动投石机需要几十、几百人,导致面积非常大。
陈仓城地势险要,城下根本容不下几架投石机,只能使用梯子、推车等落后战术。而且,在城墙无法攻破的情况下,陈仓城内的数万人根本无法部署。估计城边战斗的人一次也就一两千人。防守方并不存在人力劣势。别说一个月了,我想诸葛亮半年打不过他也很正常。无论城墙自古以来多么坚固,人员物资多么坚固,只要失去了外援,守城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陈仓是关中平原的最西入口。虽然城本身被围困,但东边的蜀军并没有控制任何领土。坚持是必然的。只能说诸葛亮缺兵,不敢冒险。无论他有多少军队敢冒险,他都会迫使陈仓东进,占领凤翔和兴平。
诸葛亮两次出岐山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援吴国。气势越大越好,攻击的地方越重要越好。支援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粮草不够仓促出兵。蜀国国力日渐衰弱,人口稀少,兵荒马乱。诸葛亮不愿意冒险,但也不能接受重大损失。他很少用士兵的生命来攻打城市。诸葛亮和曹操虽然都是宰相,但地位不同。诸葛亮是帮助蜀国打天下,曹操则是帮助自己打天下。所以诸葛亮不能赌蜀国的命运,但曹操可以,大不了赌一把,重头再来。
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军事家,不是看他取得了多少胜利,而是看他在特定情况下是否达到了一定的军事素质,以及他的军事是否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胜负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力、兵力、人力、士气、将军素质、将军意志、地形、天气、后勤,甚至运气等等。
更不用说魏延在子午谷的阴谋了。以蜀国当时的国力,无法发动如此难以预料的奇袭。胜利面临着与魏的全面战争。如果输了,就会损失一员大将,数千精锐,主力士气低落,还有撤退的风险。蜀国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失败了。午谷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用性的幻想,一个把敌人想象成猪,把自己想象成神,谁敢冒险的作战计划。季汉不敢吃大亏,诸葛亮见事不对劲,就退了出去。姜维在北伐中打了几场硬仗,杀敌一万余人,而诸葛却没有这么大的杀戮。后来季汉追不上兵力,守军又不够。魏军迅速补充兵力。
第二次北伐来得突然,只是因为吴国打败了魏国,伤害了魏国,目的也是为了引起魏国的注意。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只带着二十天的粮食就急着攻城。诸葛亮年初刚打了败仗,年底发动北伐,并没有出动全军,而是带了数万人去讨伐陈仓。陈仓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地方。但从政治角度来说,一是支援东部吴军主力,二是转移国内矛盾,为自己争功。事实上,陈式攻克武都、阴平后,刘禅结合了陈仓战争中杀死王双的功绩,恢复了诸葛亮的宰相之位,很快就对付了头号对手李严。所以,诸葛亮北伐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一石二鸟。
这一招诸葛亮并没有输。即使他能赢得陈仓,他也站不住脚。当时的情况是魏国强,东吴只能坐山观虎斗。诸葛亮是一步一步进步的,他不会着急动手,诸葛亮和刘邦的韩信不同,情况也不同。刘邦在饲养精畜方面处于强势地位,诸侯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打赢了陈仓,就会有很多的反应,而诸葛亮即使打赢了陈仓,也只能与魏国作战以保持不败之地,轻举妄动的话可能会全军覆没。但有一招诸葛亮没有采取。他趁夜攻击周边城市,分成几队假装夜间攻击其他城市,并在攻击结束前撤退到陈仓。这样,可以得到陈仓,但不能攻打,只能守住陈仓和长安。只要有时间,就能成就伟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