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决战》等主旋律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中提到的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等词语。

那么看到这里,一定有几个疑问:解放军当时为什么要建立“野战军”呢?为什么现在的解放军没有建立野战军?

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就要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野战军史”。经常关注解放战争的人应该知道,抗日战争结束后,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进行内战。 解放战争初期,我方处于劣势。解放军在人员规模和正规装备水平上与当时的国军相比存在客观差距。毕竟,国家军队不仅实力强大,而且还可以得到美国大量的军事援助。


因此,在内战初期,解放军很难与国军正面对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合解放军作战特点的军事机构,进而应对国军。 抗日战争结束后,我们接管了许多以前由日伪控制的地方政权。再加上我们之前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镇压,导致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编制不清的情况。这不利于统一作战指挥。

所以解放战争爆发后,我们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对全国的军事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划定了很多地方军区,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军事机制。


——这个机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部队、民兵武装作战部队和野战军部队,而野战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但是,此时的野战军与解放战争后期的野战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早期的野战军隶属于各个地方军区。无论从规模还是作战能力上,都与后期的野战军有可比性。差距明显。

比如当时解放军中有一支晋察冀野战军,是华北军区下属的作战部队,兵力只有几万人。

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我们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甚至进入全面反攻阶段。短短几年间,解放军的实力翻了好几倍。
三大战役开始前,仅林彪麾下的作战部队就超过了80万。兵力的急剧膨胀,再次造成了组织混乱的烦恼,于是中央军委决定将当时解放军各级机动作战力量划分为东北、华东、华中四大野战军。平原、西北野战军。


此时的野战军的组织和规模比解放战争初期要大得多,而且此时的野战军也从原来隶属各地方军区的部队转变为中央军委直属的战略机动作战部队。
辽沉战役结束前夕,我们取得了东北战场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对华北、华东、西北地区国军的战略压制。此时,解放战争形势正式进入战略反攻时期。
为了能够适应形势,中央军委于10月1日颁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条例,改变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的原番号,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四大野战军。

也在这份文件中,明确规定解放军作战指挥体系的最高层是中央军委,军委下辖4个野战军。这四个野战军均直属中央军委指挥。
而野战军的建制之下,还有几个规模比较大的建制层级:军、军、师、团。中央军委希望通过全国整编、统一指挥,增强人民解放军凝聚力,提高作战指挥效率。
之前解放军内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但几个月之内就基本解决了。

事实上,解放军野战军基本上相当于国军的“剿匪指挥部”或者“绥靖公署”。野战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大批机动作战部队,是当时解放军最重要的作战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编制与苏联红军的“方面军”级别编制基本相同,或者欧美国家采用的集团军集团军级别编制。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国家军队中最高级别的军事编制。
只不过野战军还是临时作战组织,适用于解放战争时期。因此,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野战军的临时建制也被撤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军队重组改造。此时,过于强调机动作战的野战军已经不再具有普遍性。我们需要的是一支能够具备区域防御和维护地方稳定特点的军队。
于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四大野战军的番号被统一撤销,全国划定了6个军区。原本属于野战军的兵团也被划分为不同防御区域、不同作战能力的二级军区。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升级了解放军的部署,直到形成现在的五个主要战区。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现在的五个战区和当时军委下属的野战军并没有太大区别。它们都具有统一作战指挥的职能,而且都受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直接指挥。


所以我们可以把现在的五大战区看作是野战军军级制度的一个修改,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统一作战,增强多兵种联合作战能力。
如果未来世界各地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也许具有历史意义的野战军会再次出现,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