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八月粳”开镰,喜看闵行稻菽千重浪

8月18日上午,走进闵行区浦江镇节水抗旱稻示范基地(上海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金黄的稻田连片生长,收割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一派丰收景象。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团队首次在闵行培育的节水抗旱稻“八月粳”正式开镰。

据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余新桥介绍,与上海传统水稻生育期长,占地时间长,水稻生产成本高的特点不同,“八月粳”生育期仅有3个多月,产量可以达到500公斤/亩以上。尽管生育期较短,但其米质丝毫不减,做成米饭软糯飘香,食味值可达82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水抗旱稻种植土地是复垦耕地,之前由村民垦荒。对比我们常规种植水稻的地块,沟渠灌溉、土地性状、土壤质量等基础条件较差。为了试验好节水抗旱稻,浦江镇对田块配备了简易水泵等灌溉设施,并重新进行了土地平整。实践证明,在种植环境一般的情况下,“八月粳”早熟品种表现出了超出预期的良好种植效果。

传统水稻的种植往往需要农田周围保留进排水明沟渠和田坎,这些排水沟面积占农田面积的7.5%以上,在农田利用效率上存在劣势。“和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不同,种植节水抗旱稻不需要开沟开渠,管理简单,提高了农田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利用降水,在雨水充足条件下几乎不需要额外人工灌溉,尤其适合复垦土地种植。”上海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杰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月粳”收割结束后,与会人员赴浦江镇人民政府参加深化院区合作助推科技成果落地闵行座谈交流。

市基因中心与区农业农村委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区农业农村委聘请市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为闵行区水稻产业发展技术顾问。

座谈会上,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介绍了节水抗旱稻“稻+”产业发展模式:本次开镰后,还可以再收一批再生稻,也可以接茬种植鲜食玉米、生菜或油菜,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都市农业带来更多可能性。“稻+”模式可以优化稻田种植结构,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田增值、农民增收”的绿色农业生产目标,为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区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蔡福康表示,无论是从完成保基本的粮食生产任务,还是从发展绿色生态节水型农业、提升农业种源科技含量,发展节水抗旱稻都将是闵行农业实现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推广节水抗旱稻是解决新增耕地‘种地难’问题的重要抓手、是深化院区合作的重要载体、是加快闵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闵行农业还将进一步围绕节水抗旱稻,在种好卖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相结合,指导浦江、马桥等地区发展好稻米产业的新兴业态,让好的品种在闵行的土地上发挥出更大效益。

作者:徐大伟 马青园

编辑:糜俊豪

责任编辑: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