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营秦岭电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营天津电器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义电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营贵阳电机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营曙光电机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位老母亲随子女从天津来到遵义,在遵义湘江边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营天津电器厂欢送支援天义电工厂的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响应党的号召,航空电力事业建设者们举家迁往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冰天雪地里把木材装上卡车运向火车站

编者按:

2023年是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发展70周年,70年来,全体航空电力事业奋斗者勠力同心、勇毅前进,形成了以“奉献、开拓、创新、践责、成事”为核心的“五种精神”。这是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守初心、勇探索,历经波澜壮阔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积淀,是在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中开拓和创造的丰厚积累,也是航空电力事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

从本期起,本报将连续刊载“探寻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发展的精神密码”系列文章,诠释70年来形成的“五种精神”及发展成效,充分展现航空电力事业的韧性活力,进一步坚定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信心和决心。

心系祖国,志存高远;信念坚定,听从指挥;乐观坚守,无私奉献。一切的意义,只有离得足够远,才能看得真切;正如同所有的绚烂,只有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到震撼。站在2023年收获的时节,回望70年的来时路,仿佛历史赋予我们一把神奇的长镜——

1953年9月7日,二机部四局与一机部电器工业局联合指示,天津电工器材制造西厂正式划归二机部四局领导,并改名为国营第一一五厂。自此,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正式开启。

新的曙光,跃出了地平线。

心系祖国 志存高远

在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布《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党中央决策拿出价值60亿斤小米的资金开展航空工业建设。随着航空工业不断发展,飞机、发动机逐步开创了新中国制造飞机的新纪元。在辅机产品主要依靠外部供应的背景下,“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航空机载设备”铿锵之声有力发出。

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应运而生。“一五”期间建成的国营秦岭电工厂和国营天津电器厂,“二五”期间相继落成的国营曙光电机厂、国营贵阳电机厂、天义电工厂,完成了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从奠基到开创、从拓展到深耕的历史重任,成就了几代航空电力人砥砺奋进的报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从诞生之日起,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色基因。航空电力事业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建设者虽身处不同“战区”,但都胸怀国家全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的建立,让中国人自己的航空机载设备有了新面貌,让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有了新动能,让新中国航空工业、航空机载事业走向科技自立自强有了更坚实的道路基石。

信念坚定 听从指挥

在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初创时期,一处处偏远小镇崛起为人流如织的工业园区;一个个普通人凭借双手打拼,创造了无数艰苦创业传奇……每个人都在响应党的号召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就是这样干出来的!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三线建设使命召唤。当搬迁和援建的命令传到工厂,航空电力事业的第一代建设者们,毫不犹豫背起行囊,奔赴祖国各地,用听党指挥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跳动着“西迁”“援建”“创业”“奋斗”“爱国”音符的交响乐。他们塑造了“听党指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电源西迁精神、“无私奉献援新厂”的津电精神、“自己动手烧水泥,克服困难建工厂”的曙光精神、“把航空报国情怀融入组织血脉”的贵阳电机人精神、“艰苦创业大三线,赓续奋斗勇开拓”的天义精神,集聚了航空电力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合力。

1955年,一位年轻的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建设者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组织上正式通知我,明天就要前往新的战斗岗位——兴平,我是多么地高兴!”“我们也去贵州,一家人在一起!”部分职工的母亲毫不犹豫加入随迁队伍,与家人一起,在贵州省遵义市开启晚年生活。从沿海的大城市到偏远的小乡村,从物资充沛到缺水缺电,这一代航空电力事业的建设者,没有抱怨,没有犹豫,而是满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践行为党和国家贡献青春的无悔誓言。

乐观坚守 无私奉献

在缺电、无自来水、缺房住、道路状况差、运输条件困难的艰苦环境下,工厂职工忘我劳动。

没有“三材”(钢材、木材、水泥),根本不能建厂,为此工人自办水泥厂。1959年5月至1962年底,他们生产水泥11927吨,大大加快了工厂的基建进度。

迁到内地生活物资不足怎么办?那就连煤球、老母鸡都带上。建设时基建材料供不应求怎么办?厂长亲赴鞍钢催钢材,工人自己去东北山里拉木材、自己办水泥厂烧水泥。渴了累了想喝水怎么办?那就用脚在低洼处踩一个坑,折一根草棍当吸管……无论条件有多么艰辛、挑战有多么严峻,这一代航空电力事业的建设者并没有被困难击败,那份建设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是最好的精神力量。

“建厂初期住在四面透风的工棚里,就和睡在旷野的感觉一样。”“麦子该收时连下40多天雨,麦子都发芽了,咽都咽不下去。”但大家依然情绪饱满,就是为了一心把祖国建设好。“那时候大家吃完饭就到厂里去,晚上10点以前办公室的灯没灭过。”这是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初建时,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因为坚守,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因为奉献,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这是对“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是始终跳动在每一位航空电力事业建设者血脉里的无声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