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超过1100万人。在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的背景下,促进青年就业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点。

教育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总体稳定,去向落实率和落实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均略有提升。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民营企业继续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吸纳毕业生规模同比增加67万人。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促进青年就业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恢复经济增长。同时,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是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

“未来经济增长需要更有效地带动就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从提振消费角度来看,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实际上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是关键

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双优先”理念,突出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这一重要定位。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为稳就业提供了坚实支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8月15日表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平稳”。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看来,促进青年就业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点。

赖德胜在撰文中指出,青年就业关系个人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发展未来。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是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要坚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促进并重,政策激励和服务助力并举,整体推进和重点帮扶并行,尽最大努力帮助青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李长安表示。

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面临挑战。因此,在李长安看来,当前促进青年就业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恢复经济增长。

“经济是拉动就业最大的动力,如果经济不景气、各类经营主体没有活力的话,青年就没有就业岗位。稳就业,首先就是稳增长、稳经营主体,这是中央此前就提出来的基本方略,是非常正确的。”李长安说。

李长安还强调,据他研究,当前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在下降,因此,未来经济增长需要更有效地带动就业。

二是稳经营主体,尤其是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三是加强教育跟市场、就业之间的联系。由于部分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还要加快步伐,在专业设置上要进一步跟市场挂钩。四是加强青年人的职业规划。五是青年人就业心理还需调整,加强学校跟家庭的联系,鼓励年轻人尽早到劳动力市场当中去,减少“缓就业”“慢就业”的情况。

扩大消费最重要的手段是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就业和收入都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商务部也将2023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6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举措。

在此背景下,应该如何通过稳就业来扩大消费?李长安告诉记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实际上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他称,内需不足、消费不振,从学理上来说是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不够乐观,所以不敢消费,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增长的速度长期不同步,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低收入群体。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主要的一个变量,所以要想扩大消费,就必须增加收入,而就业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来源当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通过就业来获取的。”李长安表示。

记者注意到,《措施》在总体要求中提出,“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解读《措施》时表示,将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编辑:郝成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