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付志兵

近年来,樟树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推进路产融合,让农村公路真正成为群众便捷出行、增收致富的“幸福之路”。目前,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991公里,公路密度达170.23公里/百平方公里,被评为全省第二批、宜春市首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名单。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县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前100名、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县市、全国幸福百城等多项荣誉。

一、民心因路而通,织密畅安舒美交通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党的十八大以来,樟树市不断集成政策,创新方法,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内外联通、乡村互通、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一)勇当发展“先行官”

该局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变群众申请为政府主动作为,每年定期开展群众出行需求大调查,将群众反映强烈的窄路拓宽、建制村双向车道建设等纳入重点民生工程项目,确保农村公路建设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相一致。先后出台《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目标责任,强化资金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调可持续发展。市财政连续18年不间断对通村公路进行补助,累计突破3000万元。全市19个乡镇(街道)均通三级以上公路,242个建制村全部通水泥路或沥青路,25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达100%;组组通硬化路达100%,形成以国省道为主干骨架、县乡村道为支撑、农村道路延伸辐射的四通八达路网体系,实现了“出门就是水泥路,抬腿就上公交车”的目标。

(二)畅通城乡“双循环”

为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樟树市以疏通瓶颈路、消灭等外路、畅通微循环为重点,加快实现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为目标。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用于县道升级改造,建制村通双车道、自然村通硬化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断头路等农村公路建设,畅通农村公路1991公里。2020年起,又先后投入资金8653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110.3公里,农村公路优良中路率达86.5%。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民生工程管理办法》,对未列入省厅危桥库项目按标准补助;对列入省厅计划且按时按质完成县道升级项目按照水泥路50万元/公里、沥青路60万元/公里标准给予奖补,累计奖补资金超6000万元。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让城乡互动愈加频繁高效。

(三)构筑出行“平安网”

该局始终把群众出行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强化农村公路系统管养,提升公路出行安全系数。市财政每年安排760.9万元日常养护资金,按照“有制度、有经费、有人员、有机构、有场所、有设备、有考核”的“七有”模式,加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积极整合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公路治超、镇村公交车载监控等平台功能,启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信息化试点,探索农村公路“智慧”养护模式,提升公路智能服务水平。结合“卫生城市”创建、“秀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集中力量对农村公路沿线路边种菜、非公路标志、非法搭建铁皮棚等进行清理与拆除,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870人次,车辆519台次,拆除违章建筑近8000平方米,完成安全隐患整治569.3公里,群众出行更加安全畅通。

二、产业因路而兴,打通乡村振兴快车道

农村因路而兴,因路致富,因路更美。依托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樟树市结合中医药特色资源、产业和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路产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交通经济区域,让交通线变成风景线,公路网变成经济网,“路衍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引擎。

(一)“交通+中医药”推动首位产业守正创新

按照“公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转”的理念,樟树市立足“中国药都”振兴实际,持续在公路沿线发展道地药材“三子一壳”(樟树吴茱萸、樟树黄栀子、樟树车前子、清江枳壳)种植,总面积达50.77万亩,位列全省县(市、区)首位,中药材年产量达52.6万吨,产值66.6亿元,带动农户3.86万户,年均每户增收超过3万元。修建35.5公里产业路,将45个中药材种植基地、9个合作社串联成产业网,带动1600余户农民药地“刨金”,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并将县道808、110、109、乡道104、038以及部分村道进行了拓宽提升改造,服务带动沿线种植中药材3.8万亩。产业基地与交通的融合,不仅了打通乡村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提高了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更将农村公路末端延伸至产业生产源头基地,实现产品减损增值,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集聚,真正实现了“修好一条路,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群众”,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

(二)“交通+旅游”串起城乡最美风景线

作为“全国百强县市”,樟树市充分发挥特色旅游资源、文化产业、工业经济优势,修路造景、路景相融,积极推进“交通+旅游”,打造最美风景线。先后投入10.8亿元建设10余条旅游公路,总里程 106.9公里,将全市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以三皇宫、中医药博物馆“访药史”、阁皂山景区“探药源”、农业科技园“赏药景”、中国古海景区“享药疗”、中药材市场“购药材”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提升“中国药都”旅游品牌影响力。旅游道路把美丽田园、农家乐、民宿和茶园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将公路延伸到农家乐、采摘园区门口,借助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村民家门口就业、自家院里做生意成为现实,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路兴村、靠路致富。

(三)“交通+特色农业”引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该局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向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延伸,积极发展路衍经济,着力发挥综合效益,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先后投资1.2亿元,在主要公路沿线打造鲁寿蔬菜科技示范园、艺霖生态示范园、阁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春晖羊业基地等十余个农业示范园。近两年,投入资金2亿余元,修建县道110、乡道136、097,村道617等60余公里农村公路,崭新的道路延伸到双金园艺场田间地头,不仅发展了种苗培育产业,还极大地方便了周边万余群众出行。截至2022年底,樟树市共有国家、省、宜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建立中药材、蔬菜、花卉苗木等规模以上种养产业基地258个,打造农业品牌201个。农村路网的优化升级,为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樟树市农村公路四通八达,除个别偏远乡镇外,其他乡镇15分钟内几乎都可上高速,“大桥草莓”“双金蜜桔”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在24小时内均可到达全国各地。

三、群众因路而富,铺就群众出行幸福路

樟树市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总体思路,加快完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全力构建群众满意的出行环境,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让利于民,率先实行“城乡一元公交”

“群众出行,政府买单。”樟树市有农村居民40万人,最远的义成镇黎圩村委距主城区68公里,为彻底解决农村客运乘车难、乘车贵、车况差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公交惠民是最普惠的民生”理念,本着让利于民、便民惠民原则,积极投入财政资金支持公交事业发展,率先在全省推行“公车公营、降低票价”改革,2015年成为省内首个实现镇村公交一元票价的县(市),市内所有乡镇,无论远近,乘车一律1元。十年来,共投入补贴资金超2亿元,节约城乡居民出行费用1.82亿元,有效提升了农户进城的积极性和频次,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为服务农村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色更足。目前,全市的19个乡镇(街道),242个建制村,已全部实现通客车,出门就见路、抬脚就上车,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二)发展为民,大力推进“客货邮”一体化发展

樟树市依托“村村通”公交网络,以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为原点,以发往农村客运班车为辐射,以村级电商站为末端,构建出“县为中心、镇为支点、村为终端”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网络体系。根据“宜客则客,宜货则货”原则,统筹客、货、邮三种运力资源,实现全市运力资源互用互补,有效解决农村物流数量少、分布散、批次多等问题,打通了工业品进村入户和农产品上行最后“100米”。目前,全市共有1个县(市)仓配中心、16个乡中转站、130个村网点,“公交化”配送进村的快递每日达到10000余件,单个村级站点日均配送快递50余件,每件快递配送成本便宜0.4元,全年可节省物流成本100余万元。

(三)服务惠民,主动探索农村“定制客运”改革

为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出行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樟树市进一步探索实施了农村“定制客运”改革,采取开通“赶集班车”“上学班”“节假日班”“预约班”“旅游专线”等方式,先后在阁皂山景区、中国古海景区、农业科技园、农业两区、三层楼、彭家古村等旅游景点、农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开通“旅游专线”;在樟树中学、滨江中学、滨江外国语学校开通月假班、周假班;在樟树四小、八小开通上学班;在工业园区开通定制班;在乡镇、村委每逢农历三、六、九,开通赶集班,实现了公交与群众、市场的无缝对接,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铺下的是道路、连接的是民心、通达的是幸福。如今的樟树市,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通到各乡镇、各村、各户;青山绿水间,一道道小路点缀在乡野,连接着星罗棋布的致富产业。全市已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的路网。行走在四通八达、风景如画的农村公路上,樟树市人民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