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一时间温暖全国。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首站就来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这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42人的小山村——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他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在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灾害能力。

总书记的殷殷关怀谆谆嘱托,化为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实现乡村振兴、致富一方百姓的强大动力。近3年来,汝城县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党建引领,通过激活“地”的潜力、激发“产”的动力、打造“乡”的魅力、促进“村”的活力,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茶叶、辣椒、黄姜、水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小水果长成“幸福果”

恰逢柰李成熟的季节,放眼望去,田野里、山坡上,枝繁叶茂的柰李树上挂满果实,一片丰收的景象。

沙洲村盛产各种水果,特色水果是沙洲村民的支柱产业。近些年,沙洲村不断发展文旅一体化,传承红色故事,不断向外推广辐射,带动了汝城县水果产业链的发展。昔日穷山村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新名片、脱贫攻坚新样板。

“通过发展水果产业,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说起近两年多来的新变化,村民李幸福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去年柰李采收超30万斤,销售额突破150万元。”如今,李幸福带动村民种植水果2000多亩,年获利400多万元。80后的儿子李文权在父亲的带动下返乡创业,积极参加县、市组织的各种科技培训,将培训所学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帮助广大果农提高柰李种植管理能力,提升柰李品种质量,为实现打造综合性现代果园体验农庄计划赋能蓄力。

近3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依托文明乡的地理优势和富硒含量高的土壤,组织当地村民全面开展水果类种植,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培训、协会助力等方式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如今种植面积超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8万亩,年产量7.6万吨,年生产产值7.6亿元,不断擦亮“柰李之乡”名片,充分拉动了当地经济。下一步,该乡将以科技赋能水果产业发展,优化水果品质,创响果乡品牌。

为了让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老百姓富起来,让经济持续上行奔小康,汝城县委、县政府通过高校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任职副县长职位,带领老百姓种植出高品质的水果。汝城县副县长邓后勤介绍说:“我们要通过科技的研发和攻关,正确引导柰李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柰李品种的选育,要通过科学栽培,不图量,把质量搞好。研究柰李的储存技术,掌握柰李的销售链条;打通柰李深加工全产业链,经营好柰李品牌,促进产业良性循环。”

湖南省富硒生物产业协会会长杨俊介绍,汝城富硒柰李硒含量均大于0.02毫克/千克,已成为湖南省富硒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郴州配送分中心负责人罗跃雄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和几个专业合作社达成了合作,希望把好吃的果子供应到粤港澳大湾区,满足1.2亿大湾区消费者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汝城县将环沙洲的8个村、厦蓉高速公路沿线的3个村,统一选址范围、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奖补政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种植方式,采用大户流转种植与农户自主种植相结合的方式,于2022年、2023年两年新种植特色水果1万亩以上。目前该项目已种植柰李、翠冠梨、鹰嘴桃等特色水果5200多亩,其中连片种植3000余亩,打造了文市村、秀水村、快乐村3个千亩水果示范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后,文明乡新种水果4000亩、改良水果3000亩,总面积达到10万亩,主要销往长沙、广州、深圳、上海、赣州等地,涉及种植户1.87万户,户均每年增收2万元。汝城县目前种植柰李6.2万亩,年产量6.2万吨,年生产产值7.4亿元,打造了一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汝城县多好果蔬专业合作社”,市级以上水果专业示范社6家。2022年新种水果1500亩,其中柰李1200亩,常年安排务工5000多人。2023年建设环沙洲万亩水果基地。

小绿叶育出“致富叶”

“去年以前我们的茶叶只能卖300多元一斤,今年可以卖到800多元一斤了。”正在新茶地里除草的汝城县九龙村村民王春生告诉记者,他家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此前就有10多亩茶地,近3年连续扩种到了40多亩。随着技术的提升,产量提升了,价钱也翻倍了。

九龙村岭子头组在海拔800米的山腰上,26户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茶,九龙村村主任刘开良说,以前村里的白毛茶都是村民自己加工,以绿茶为主,口感苦涩,大众不太接受,销量不好,没什么收益。县里领导非常重视当地白毛茶的生产发展,组织村民到国内一些茶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村里还请专家来考察,出主意,召开村民大会,集思广益,最终确定全村扩大种植白毛茶。汝城县富硒产业发展协调指挥部副指挥长徐春雄告诉记者,当时有位村民极力反对,会议曾多次中途停止。经过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多次解析,村民们重新对白毛茶产业有了新的认知和盼头。“当时最反对的那个村民现在当起了表率,这片长势最好的就是他们家的,茶地里几乎看不到杂草,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对种茶的认知。”

3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坚定决心打响“汝城白毛茶”金字招牌,多次邀请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郴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到汝城指导白毛茶种苗培育、产品开发等。

为全力支持白毛茶特色产业发展,汝城县委、县政府对岭子头组新建的茶园每亩奖补9000元。将汝城白毛茶作为九龙村的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九龙村打造成为集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田园观光和民宿于一体的农旅结合目的地,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如今,岭子头组已成为打造白毛茶产业、乡村治理、康养民宿、茶旅融合“四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白毛茶成为岭子头组村民农业致富的主导产业。

刘开良告诉记者,村里原有老茶园200亩,有3户种植白毛茶较多,在清明采茶旺季,一个月收入有3万多元。看到种白毛茶收益高,其他村民也加入了种植白毛茶的队伍。目前,全村新种白毛茶200亩,共有茶园400亩。“再过两年,我们村每户收入平均将提高1万元以上。”刘开良信心十足地说。

据介绍,汝城县2022年新种白毛茶1100亩,建设育苗基地20亩,2023年计划新种2000亩。该县拥有汝城县鼎湘茶业有限公司、湖南木草人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家省级龙头企业以及4家市级龙头企业,全县茶园面积6.9万亩,年加工产值5亿元,其中汝城白毛茶1.2万亩,年加工产值1.2亿元。白毛茶收益每亩6000元,其他茶叶收益每亩4000元。

小辣椒成为大骄傲

记者见到汝城县大坪镇西头村的辣椒种植专业户宋顺强时,他正冒着酷暑在大棚里摘辣椒。“前几年我们种辣椒的是‘散兵游勇’,不成气候,没什么收入,而且辣椒地分散,很多在地势低洼的地方,一到雨季,种的辣椒被雨水浸泡便死掉了,农民收入大大减少。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之后,政府出台了好政策,引导我们集中种植,变化可大了。”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宋顺强喜笑颜开,“政府提供条件,搞好了基础设施,使得我们种辣椒的成本降低,销路也好,政府帮我们把路也修好了,运输更方便了,现在每亩辣椒纯利润有1万元”。

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朝天椒是这里的特产,种辣椒是当地传统,汝城县委、县政府对辣椒的发展高度重视,组织地方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由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统一集中育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购买保险,按保底价随行就市收购,基本上消除了农户在辣椒生产中的技术风险、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确保了农户稳定增收。

“汝城的朝天椒、线椒,红色素、辣椒素、脂肪酸含量高,色泽鲜亮、香味浓厚。”汝城县繁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树清介绍,公司以汝城辣椒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生产“湘汝”牌辣椒制品,畅销全国26个省份。据介绍,目前,繁华食品开发的“湘汝”系列辣椒制品达30多个,年加工鲜辣椒8万吨。“我们的辣椒产品已占领了广东60%的市场份额。”朱树清自豪地说。

“3年前,汝城辣椒种植面积才不到6万亩,习近平总书记来汝城考察以后,我们备受鼓舞,干劲十足。尤其是看到种辣椒的家庭买了车、建了新房子,农户们受到启发,纷纷自发地种辣椒,从‘要我种’转变成‘我要种’。”朱树清说,因为种植辣椒成本低、收益高、周期短、见效快,近几年,汝城县种植辣椒的农民越来越多。繁华食品与当地政府合作,免费为脱贫户提供辣椒种子统一育苗,全县今年预计种植辣椒13万亩。

汝城上下围绕一根辣椒做文章,从无到有育品牌、从有到优壮品牌、从优到精强品牌,培育了两家省级龙头企业,湖南省汝城县汝城朝天椒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获得认定,汝城朝天椒连续3年获评湖南省“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

汝城县制定了朝天椒生产、加工质量标准地方规范,建设设施化集中育苗基地3个,规模基地生产实行统一集中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保底收购、统一品牌营销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全力推广辣椒标准化绿色生产、加工技术。建设千亩示范基地3个,年产量19.9万吨,年加工产值21.67亿元。2023年,预计辣椒年产量26.8万吨,年加工产值将达到23.84亿元。

当地还组织开展辣椒种植技术培训,实现标准化生产,与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辣椒新产品。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汝城正抢抓湘赣边区域合作的机遇,把当地的朝天椒推广到全国各地。汝城这个曾经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因“椒”而富,如今又因辣椒产业得到社会认可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