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包括美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国和日本帝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为什么说财富分配不均直接导致了这次大萧条呢?

经济机器

打个简单的比方:

经济就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负责货币和金融体系相关的一切事务。

而这台机器能够运转的最大前提,就是组成机器的各部分必须分工合作、有效衔接、顺序而为。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机器停止工作。

而人类的所有经济行为就是组成这台经济机器的所有要件。

所以,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资料的再分配,分配出现问题,那么就导致一部分人停止工作,进而经济机器停摆。

货币超发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发生大萧条前,美国经济连续9年保持了5%以上的高增长率。

而这个高增长率是建立在美元无下限超发的基础之上的,通俗来讲,就是国家大量“印钱”,是不是似曾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大量超发货币后,当年的美国政府却未出台相应的经济调节措施。

政府全程打酱油、当保安,美其名曰为经济保驾护航。

因为他们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甚至放言:没有谁比市场更懂市场!

何其可笑!

财富分配不均

这就好比天上掉了好多馅饼,大家随便抢,那么,最终谁抢得多呢?

当然是位置好的、能力强的、工具趁手的抢得多呀!

抢完眼前的,接下来就是互抢!

于是,企业之间开始兼并,最终,出现了一大批像洛克菲勒、JP摩根这样的行业巨头。

而那些小公司,要么死、要么生不如死。

在这场经济漩涡下,毫无话语权的普通劳动者会怎样?

当然更惨!

因为上游资本分配完毕,才轮到这些下游的可怜人分一些残羹剩饭。

结果就是:

劳动剩余价值被资本无情压榨,工人的薪资涨幅远低于GDP的增速。

创造出来的财富绝大部分进了资本家和政治家等上层精英的腰包。

穷人更穷,而富人富得没有边际,贫富差距被无限拉大。

据统计,1929年,美国0.1%的人占有全国25%的财富,60%的家庭处在贫困线以下,甚至只能勉强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支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经济危机就开始了,为什么呢?

因为穷人和富人的目标出现了根本性的矛盾。

你想啊:富人分配的财富越来越多,他们当然希望扩大生产;而穷人穷得饭都要吃不上了,当然没钱消费富人生产出来的产品。

于是,大名鼎鼎的“倒牛奶”出现了。

进一步看,富人扩大生产导致产能过剩;穷人不消费则倒闭潮出现,进而导致失业潮,恶性循环下去则出现更大的倒闭潮和失业潮。

于是,社会经济停摆,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关于失业

一般来说,过往经济规律显示:

社会失业率超过4%,一只脚就已经跨进了经济危机的门槛儿。

超过10%则意味着经济大衰退。

如果超过20%,那就只有当年大萧条这一例!

再高,那就是社会秩序崩坍了,比如:

1932年德国失业率达到了43.8%,德国人把小胡子推到了前台;1991年俄罗斯失业率15%,苏联解体。

富人发明贷款

经济危机来了,穷人没钱消费,这个时候,你觉得富人们会束手待毙吗?

当然不会!

于是,贷款制度应运而生。

聪明的富人们联合银行创造性地发明了贷款。

从此,美国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账户余额不足,只要付个首付,看上什么就买什么,剩下的贷款可以按月慢慢还。

当然,现在的人更习惯称呼为这一制度为“割韭菜”。

但没办法,贷款是韭菜们的最爱,因为它满足了一部分群体的虚荣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没有贷款,那么这套房子,这辆车子,你买不起就是买不起。

但有了贷款,你可以分期!

那么,富人发明贷款完全是出于好心,为穷人服务?

当然不是,肯定要收服务费的,也就是利息,懂的都懂。

事实上,到1926年的时候美国家庭消费的70%的家具、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买的,美国进入了全民购物狂欢时代。

1929年的时候,美国家庭的电话普及率达到了40%,家庭汽车的普及率达到90%,平均每5个人就有1辆汽车。

这么好的政策,美国建筑业当然肯定不会放过,于是大量人开始贷款买房。

从1921年到1930年美国的建筑总量翻了整整一倍,每年有超过80万套新房建成。

美国也进入了一个高负债的时期,接近于 “全民负债”。

贷款催生了更大的经济泡沫,于是,大萧条来得是那么地猛烈。

所以,要想避免经济危机其实很简单:不能让富人赚走大部分钱!

笔者说得对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