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绍

说起袁绍,很多读者都感到不屑,就像曹操和刘备喝酒时谈论谁是世界英雄一样,曹操曾经评价过袁绍

“袁本初胆大胆小,老是有心机;做大事就惜命,见小利就忘命:他不是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上官渡之战,袁绍彻底溃败,袁绍死了。成了三国背景,早早拿到了盒饭。

当我们读到《三国志》或《演义》时,我们都认为袁绍是比较低劣的。在与曹操对抗的过程中,他始终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下,完全就是一个被曹操按在地上摩擦的角色。也正常。因为袁绍本可以担当汉匡扶的重任,而他的背景是“四世三公”。讨伐董卓时被推举为联盟首领。可以说,消灭了董卓之后,如果袁绍能够出于公共利益而支持汉献帝,那么他的受欢迎程度肯定会比曹操还要大。基本上,曹操没什么事可做。

袁绍为何不愿意“以天子立诸侯”?

袁绍并不是没有想到这个好处,而是因为一种自私,他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当初献帝是董卓厉的,袁绍极力反对董卓废除少帝,立献帝。本来,如果反对成功,年轻的皇帝一定要感谢袁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袁绍逃离了京城,获得了反董战士的名声。

可惜反对无效,给袁绍留下了心理阴影。虽然袁绍当时的做法是出于舆论,但是时间过去了,献帝已经成为了汉朝公认的皇帝。他曾经反对献帝即位,现在要去皮甸去迎接,袁绍觉得自己可能丢面子了。另外,袁绍还怕皇帝记仇。对于皇位这个敏感问题,很少有皇帝有这样的胸怀,容忍对手。即使当时的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袁绍也会觉得不妥。

在袁绍的阵营里,一定有一些能看清情况的高手,但是袁绍内部群体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思想,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实施。论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袁绍就差了不止一点点。想要一碗水平,但各方都没有同意,处理也不及时,这也为以后的变化埋下了导火索。

早在曹操行动前一年,巨首就建议袁绍带汉献帝来邺城,但该提议刚提出,还没等袁绍表态,郭图、淳于琼等人就立即站出来反对。

举受劝袁绍将皇帝带到邺城,这样他就可以以皇帝的名义镇压天下诸侯,好处多多。而巨受这次的建议,也不完全是出于公共利益。迎皇帝除了考虑袁绍之外,还想趁机建功镇压一直骑在他头上的颍川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边颍川的名士不惑,赶紧出来阻止,说你们把那个傀儡带到邺城来有什么好处,他来了就是王,我们是大臣,凡事都要请示皇帝,这不是给自己设陷阱吗?如果意见不同,我们该听他的还是不听他的?听皇帝的话,说出来不算数,受到限制?如果不听献帝的意见,就是公然违抗皇帝的命令,这只是给其他势力一个借口而已!有借口打我们。

这个时候,就到了考验袁绍智商和决策能力的时候了。袁绍不能公开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想要当皇帝。我既然要做皇帝,就不能再请皇帝了。祖先的成就给袁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三王”已经是最高的位置了,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超越。想要超越他们,就必须成为皇帝。三皇子再怎么恭敬,终究还是大臣,皇帝才是一统天下的九十五主。袁绍和袁术一样,也有这个想法。

看来,好的出身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成为了袁绍心中的负担。最终皇帝没有被继承,但话又说回来,他和曹操是完全不同的人。有些事情他做不到,但曹操可以做到。因为袁绍毕竟是名士之首,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这些名士的干扰。

最终,袁绍选择不接受汉献帝。应该是碍于名人领袖的面子和影响力,一举一动都在舆论的监督下,袁绍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曹操也被骂走样了“

叫韩香,其实是汉贼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袁绍身上,我不知道他要气死多少次。

最后一步落后,一步一步落后,官渡第一战赔钱了,但是我们常说的“

蜈蚣,死了但不僵

”老袁家的实力还在,曹操想要灭掉老袁家可没那么容易,但是他为什么要来这里呢?

从袁绍的女人开始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吐血而死。袁绍死了,曹操还没来打仗,老袁一家就乱了。实在是一家人的不幸。

袁绍的家乱和后来刘表的家乱,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袁绍自称生为世家子弟,却违反了祖宗立嫡长子的规矩,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从商周时期,无数宫廷政变都是用血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因为长子立位后,其他儿子觊觎的心都碎了。废长立幼,一方面打破了游戏规则,大家都难以接受,也必然会造成下一代争夺继承权的位置。再说了,袁谭老板也不是傻子。

袁绍不这么认为,他为自己的愚蠢行为找了借口,说是想看看儿子们治理国家的能力,有能力的就去。这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非常愚蠢。这样的安排不是自找麻烦吗?袁绍,正如谋士巨受所说:“兔子跑到街上,一群人追赶它,一个人抓住了,其他人就不打了。你不指定继承人,但指定你的继承人。”儿子流落各地,夺权,造成权力分割,这不是故意制造混乱吗?但袁绍根本不听,一意孤行,为袁氏的分裂、垮台埋下了隐患。

袁绍派长子袁谭镇守青州,次子袁熙镇守幽州,幼子袁尚留守冀州。意味着每个儿子都拥有一定的麾下权力。

袁绍在世的时候,能够克制手下的各派,众士不敢轻举妄动,但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争夺职位。像袁绍手下的几位大谋士,如郭图、封封季等人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袁绍在世时,他的部下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袁绍去世时,河北彻底混乱。而这次来的不是袁谭,也不是其他大臣,而是袁绍的妻子。坏女人三代人的毁灭,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估计袁绍躺在棺材里都会后悔。

袁绍的大老婆刘氏。本应是一时的悲痛,却把悲愤变成了酸醋。袁绍去世后,她成为了一家之主。这个女人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着办丧事、稳定局势,而是吃醋,于是她把自己最讨厌的五位儒妃全部都拉了过来,与她争夺宠爱。杀人,杀人不算,还毁容,以为她下到地下就没脸见袁绍了,真是个毁三代的蠢女人。

袁绍在世时,刘夫人不止一次地称赞过袁绍,称赞袁尚的能干。袁尚得以留在邺城,继承父业。刘女士功劳很大,也是矛盾的主要制造者之一。所以,袁绍死后,留在水塔附近的邺城的袁尚自然就在众人的拥戴下成为了冀州之主。

袁绍的儿子和妻子胡闹,下面的谋士们也纷纷效仿。袁绍在世时,这些大臣们结成派别,明里暗里互相争斗。都是为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与继任者合作,所以谋士们比袁绍本人还要积极。

辛平和郭图依附于长子袁谭,但冯吉和沈培一直与袁谭意见不合,于是他们把票投给了袁谭的政敌袁尚。

其实,袁绍回到西方后,很多文武大臣还是更喜欢袁谭。毕竟他是长子,继承皇位也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审判媒人和冯季竹担心自己的安全,无意中估计自己的头会被砍掉,于是他们赶紧谎称袁绍的遗嘱是让袁尚继位。至于有没有遗嘱,天知道,伪造一份也没有错……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袁绍平时偏袒袁尚,其他人也没有多想。袁尚继位后,对左铭两位功臣十分敬佩,并赋予他们重任。

当袁谭从青州赶回益州时,袁尚早用生米做了熟饭,袁谭只能忍住。袁绍的葬礼一结束,袁谭就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临行前,袁谭自告奋勇带兵守卫黎阳,防范曹操,并请求袁尚给他增派兵力。它们被送到一些士兵那里,但有附加条件。他们派出了一支监军——心腹冯吉,跟随袁谭在军中做卧底。毁灭之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袁氏兄弟联合起来,曹操还真与他们无关。这个时候,妈妈的话也有用了。如果处理得当,兄弟之间就不会反目成仇。但刘夫人偏心,他的儿子和大臣们自然争斗得更加激烈。在曹操打电话之前,兄弟俩正要打架。

如果刘家能够合理调整家族内部的矛盾,其实也能够缓和袁氏兄弟之间的关系,或者干脆不插手这些事情。对此,司马懿处理得非常完美。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非常团结。无论谁当家,对方都必须全力支持,这样才能赢得天下。

你觉得怎么样?

回顾历史,我们是否明白,娶妻到底是长得漂亮重要,还是贤惠重要呢?

错婚毁一生,错婚毁三代。

这句名言已经说了几百年了,但有人不记得了?不,袁绍犯过的错误,没过几年,刘表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看来人总是记得吃饭不记得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