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腐朽生神奇

七月初,《花·非花——蔡锦艺术展》于安徽省美术馆开幕。

这是艺术家蔡锦在家乡安徽举办的首个大型个展。展览以“花”与“非花”为题,用包括美人蕉、风景、花果和浴缸等在内的近 80 件作品,细致勾画出了蔡锦跨越 30 年的创作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支玫瑰 35x40cm 2022 年

作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蔡锦始终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感知并呈现着易被忽略的细微生命力。那些静物般的植物与花果,衰败干枯,默默走向了一段旅程的终点,它们呈现出的萧索之美,却又在艺术家笔下转化为新的生命形态,焕发出了更加迷人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人蕉48200x190cm199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锦工作室一隅

在以《花·非花》为题的对谈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当代艺术理论家高名潞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客座教授张颂仁,就蔡锦的作品及作品隐含的时间性、生命性与生命转化等议题,进行了精彩且深入的探讨。读过全文,深有启发,下文做部分摘录,以更好地理解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之路——

范迪安:我们可以从蔡锦的每一件作品中看到她注入的时间意识,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一个安静的、冥想式的空间中描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玫瑰花1 40x40cm 2020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玫瑰花240x40cm 2020 年

描和绘,在某种程度上,描带有时间,绘是具体的动作。

除了大型的油画需要时日之外,非常小型的素描,有时候一张都要画一个月,而且是每天要画很多小时。这样一种专注,这样一种投入,就给她作品中带来了时间体认的悖论,一方面时间似乎消失了,因为她要画的是生命体的恒定的状态,但另外一方面她在一笔一画之中又注入了时间的历程,这就是艺术家呈现出来的模糊性,“花·非花”本身就带有这种模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梨子 25x37cm 201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梨子25x37cm 2020年

高名潞:她发现了美人蕉这样一个题材,坚持几十年画她。其实在之前,她也画人物画,其他很多东西表达她自己的感受,对生命的这种感悟等等,但是她找到美人蕉以后就不放弃,一直到今天。

所谓的“花·非花”,其实是一个悖论,一种纠结。这是她的感受,美人蕉当然是花,但更是普遍生命过程的展现,她对美人蕉从绽放到凋谢的仔细观察和精心描绘,试图从里边挖掘出来一种鲜活的生命感,通过笔触、通过色彩、通过构图,表现一种纠缠。个人灵魂和普遍的生命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里面有一种虚无,但是蔡锦有极力把她画的那样实在和真实,每一个枝蔓,每一朵花瓣的细节都不放过,好像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

然而,实际上我们还是说不清楚,美人蕉是什么,如果说我们给哪一朵花一个命名,告诉我们这种花表现的是什么意义,什么样的性格,这个东西很容易...但是蔡锦的画和表达都没有强加给我们一种意义性的东西。而是我们去看,去思考和发现,通过欣赏去共享某些东西。通过艺术把这种她的感悟表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人蕉9 240x110cm 1992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人蕉19 120x110cm 1993 年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见微知著》的短文,就是想说蔡锦实际上是通过这种画面的演绎把自己的感受挖掘出来,不断地和图像、笔触纠结、纠缠,和这个“美人蕉”不断地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自己和画面本身,而非要向别人传达和诉说什么。

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体认,就是体会认识,体认它是一种认识论,体认需要参与,特别是没有先入为主的重复,需要有的时候忘掉外在的什么东西,所以,你要非常执着,总要跟它纠缠、总要跟它接触。这种认识论在艺术对人类的文化发展史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枝40x50cm 2022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叶 35x40cm 2022 年

张颂仁:蔡锦的作品给大家第一个感觉是华丽,就是现代人爱说的一种 decadent glamour,堕落性的华丽。

另外大家肯定留意蔡锦关于生命的执着,和她对生命体的观察。可是这个华丽跟生命是怎么转折过来的呢?在蔡锦来说,她是通过腐朽的生命力。“腐朽生神奇”用在她身上是非常恰当的,从一个植物的腐烂再新生,里面转换的生命,是一个很特殊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景4740x40cm 201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景35840x40cm 2021年

也可以说在这一点上,蔡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人类跟社会的发展是有机的,不一定依理性推衍。其实腐朽与有机体的关系就是生生不息,所以蔡锦关注的生命体并不选择动物,她选择的是植物,因为植物的生灭周期我们都清楚看得到。还有,植物、微生物、细菌与它里面很多微细的东西充满我们无法掌握的生命能量。

作为画家,她的绘画让人很迷恋的感觉散布在主体的背后,《美人蕉》的混沌背景中、《风景》的空气里、《花卉》悬浮的干净的大气中,都充满这种生命力。这种空气里的生命力到底她是怎么营造的?还有,她是否希望表达什么呢?看她早期的画可能没有这么清楚,可是在后来的作品,尤其是空气中开始漂浮出一些像花絮或蚊虫的微生物,就比较清楚的知道她的用意是把这些占满大气的微生物作为作品的主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合花 200x190cm 2020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朵 200x190cm2021 年

她身上的执着是迷恋,她爱上她的题目,她爱上一棵树的树皮上面的一些皱纹,她爱上那片树皮上开始慢慢腐朽的东西。我感觉她的爱来自对那东西自身内设的变化,所以腐朽其实就是生命体的化学改变。比如说她画水果,水果从生到熟到朽烂,个中的变化就是一个生命的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葡萄25x35cm 201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 24x35cm 2020年

所以蔡锦不画完整全美的美人蕉,而选择从腐烂的蕉叶入手。

蔡锦自己最早曾经描述首次画美人蕉的经验。一次回家路上看到刚在腐烂的美人蕉,她莫名地疯狂爱上了...我认为她感觉到美人蕉的真正生命力,可是这个生命力并不关于那组蕉叶,而是里面的一种物质的酶的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人蕉85150x170cm 1996年

蔡锦这种体验,在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深的体会...

我们知道,无法被我们消化的微生物变成我们的敌人,可是我们能够消化的,能够与人共存的微生物,也会是对我们最有益的。在蔡锦的作品里,那些零散的花瓣跟飘扬的叶子、那些在空中载浮载沉的花絮或微小生物,大概已经画了有十多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蔡锦的艺术对谈整理,已获授权。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