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日,南京大学教授胡福明因病去世,享年88岁。

胡福明的突然而漫长的去世,引发了数万人朋友圈的哀悼。今天他之所以被世人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南京大学教授的身份,而是他在1978年写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胡福明)

胡福明的文章为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调。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看到胡福明的文章后,十分欣赏,颇有预见性地说:“这篇文章注定要载入史册!”

然而,当时的人们对胡福明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比如,汪东兴直言“这篇文章是在砍红旗”,而华国锋的态度是:“对待理论问题需要格外谨慎”。

(汪东兴)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才最终向世人发表,对中国此后四十年的历史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去世,享年83岁。亿万中国人民在承受巨大悲痛的同时,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伟大的历史舵手离开中国巨轮后,会发生什么?中国的命运会怎样?

可能已经超出了毛主席的深刻记忆。1978年2月,《两报一杂志》同时发表了一篇题为《学好文章抓好纲》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写道:“毛主席所做的一切,我们都坚决拥护毛主席做出的决定;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遵循毛主席的一切指示。”这篇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人们强烈反响,成为“两个凡是”的口号。

(邓小平与华国锋等合影)

不过,“两个凡是”的口号虽然在当时很流行,但也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先驱马克思曾提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而毛主席曾在他的《实践论》中打过一个恰当的比喻:“欲知梨子滋味,必先尝尝梨子的味道。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为此,1978年3月,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标准只有一个》、,这篇文章驳斥了《学好文章抓好纲》的“两个凡是”,他认为“两个凡是”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因而于1978年打响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第一枪。但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因为当时大多数读者认为它毕竟是一篇学术文章。

(罗瑞卿)

然而,担任新中国公安部长、捍卫毛主席安全的罗瑞卿却发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和意义。罗瑞卿兴奋地对时任《解放军报》总裁华楠说:“这篇文章虽然短,但却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毛主席主义,虽然是真理,但理论无法证明自己,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其实,意识到这篇文章价值的人不止罗瑞卿一人。我们故事的主角: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也意识到文中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一块玉石。胡福明出生于1935年,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系,195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经历了特殊历史时代的风风雨雨,他深知重新树立真理标准的重要性。

(胡福明)

因此,他决定写一篇文章,更清楚地解释一下《标准只有一个》的核心观点,也就是日后引起轩然大波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在《光明日报》头版。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胡福明的杰作不胫而走,传到了胡耀邦那里。胡耀邦读后大加赞赏,感叹道:“这篇文章必将载入史册!”

(胡耀邦)

不过,由于《光明日报》的报纸定位本身就是一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而报纸大多是理论性、学术性的,所以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引起了轰动。一定的回应。原《光明日报》主编杨喜光非常珍惜胡福明的才华,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的人脉,争取更多的报纸转载胡福明的文章。

杨喜光,1915年出生,1936年入党,从事地下工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兼任副校长。由于在革命战争期间立下赫赫战功,并在复旦任职期间,杨希光在知识分子圈子里享有很高的声誉。起初,当《光明日报》的工作人员联系《人民日报》等报纸转载这篇文章时,本遭到拒绝,但在听到“杨熙光”的名字后,他立即同意转载。

不久,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登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通讯社和报纸上。让汪东兴和华国锋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国内各大报纸同时转载刊登这份报纸。

汪东兴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看了胡福明的报纸,很不高兴地说:“这篇文章是一个危险信号。”这篇文章态度比较温和,只是说:“理论问题是党的根本,要慎重对待”。

(汪东兴)

与此同时,当时中国新闻工作的领军人物《人民日报》的第二编辑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吴冷西,吴冷西,当他看到数百份报纸时,他同意转发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也觉得很奇怪。吴冷西读完这篇文章后,愤怒地给《人民日报》编辑部打电话,并对时任主编胡继伟说:

“谁允许你发表这篇文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危险信号,你不知道吗?”

电话那头的吴冷溪愤怒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胡继伟则平静地记录下了吴冷溪讲话的大致内容——胡继伟知道,因为吴冷溪是“毛派”人员,因此会被对有关毛主席思想的文章特别敏感。随后,胡继伟将吴冷溪讲课的小纸条传给主编室的工作人员,并对他们说:“看来吴冷溪是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这篇文章而来的。”

事后,立即有人将吴冷溪的电话告诉了的主编杨熙光,并对他说:“你搞砸了,还不快点道歉并发表吗?”两篇文章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观点不同的文章,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出风头。”

(杨熙光)

不过,杨熙光的态度却很坚决:“无论他(吴冷溪)说什么,这篇文章都不会出错!”

令吴冷溪没想到的是,他本想反对的电话竟然弄巧成拙,让大家知道吴冷溪在《人民日报》上发了这篇文章大发脾气,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受欢迎程度。中国现代著名哲学理论家吴江开玩笑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很多内容都是陈词滥调,但吴冷溪却大惊小怪,才让这篇文章与众不同。”

(吴冷溪)

不久,党组织就这篇文章召开了会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席会议的汪东兴非常严肃地说:

“这篇文章是一个危险信号,这么多报纸都发表了,首先宣传部应该承担责任。一篇文章可以在我们的报纸上发表,没有中央政府的批准。这篇文章可以哪个中央政府批准了该出版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常推崇

的胡耀邦在会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面对理论问题要勇敢,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需要群众讨论,没有人能够阻止。”

此时,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面对全国各大报纸的蓬勃发展和百家争鸣,在我国新闻出版中具有特别重要影响力的《红旗》出版物却始终保持沉默,而谭正林则打破了这一局面。“不参与”“不干预”冷静。

1978年12月26日,谭正霖撰文纪念毛主席诞辰85周年。支持本文。谭正林说:“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然而,《红旗》刊物的编辑人员收到谭正林的文章后,犹豫是否发表,称《红旗》怕“丢红旗”。谭正霖开玩笑说:“只是一篇文章,发了就不是党员,也不是住牛棚了,谁要和你辩论就来找我吧!””

(谭正霖)

谭正林的文章多次转给华国锋。华国锋读完后同意发表。就这样,《红旗》刊物也加入了“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8年12月底,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当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而华国锋华国锋的表态也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画上了句号。华国锋在会上表示:“有两件事太过绝对,也不恰当。“

(华国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我们党正式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胡福明的文章被认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胡福明还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面对别人的赞扬,胡福明总是谦虚地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哲学系的老师和很多知识分子都明白这个道理。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他写出来了。”马克思和毛主席真正提出了这个伟大的理论。”

(胡福明)

2023年伊始,胡福明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定载入史册,成为中国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和文学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