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大运河之歌》,提到大运河商丘段以及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家卫国的战事。为什么会特别提到商丘呢,殊不知,这里可曾是运河重镇,现有大运河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于2014年6月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涉及8个省(直辖市),含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其中,河南共有7项,包含河道文化遗产4段(通济渠郑州段、商丘南关段、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浚县-滑县段)、相关文化遗产点3个(含嘉仓、回洛仓、黎阳仓遗址),商丘占了两处。

流经商丘的大运河属于隋唐大运河,从洛阳至淮河这一段就是史书上说的通济渠,系隋炀帝于605年发动民众所开凿。当时的人们一般不用“通济渠”“运河”这样的称谓,而是将运河总称“漕渠”“漕河”或“运粮渠”,各段也大都有自己的俗称,如自荥阳以东的通济渠段称为汴河、汴水或汴渠(不同于古汴水鸿沟),将江南河称之为官河,永济渠名称不变。在各段运河中,汴河是唐宋时期利用频率最高、具有枢纽地位的河段,它连接黄河和淮河,呈西北-东南方向流经当时的东京、宋州、宿州、泗州 (今开封、商丘、宿州、泗县)等地。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汴河咽喉重镇的繁华与风雅

商丘在唐宋时期又称宋州、睢阳,当时的宋州和汴州一样同处汴河交通要道,水陆要冲,运路咽喉,十分繁华。文人雅士行船经过此地,也会停下来,甚至在此逗留一段时间,携手同游,诗酒唱和。我们看看杜甫《遣怀》诗对宋州的描写: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杜甫曾游历宋州,汉代梁孝王刘武曾在此修园林、建城池,当时宋州的繁荣程度仅次于著名的交通发达城市陈留,也就是汴州,而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则与永济渠沿岸的贝州和魏州相当。城邑中有数万户人家,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也互相辉映,舟船车马川流不息,主客之间相得益欢,从中可以窥见宋州的繁盛气象。天宝三年秋,李白、杜甫、高适同游梁宋,杜甫在诗中也回忆了这段往事。宋州睢阳郡,本梁郡,天宝元年更名,下辖十县:宋城、襄邑、宁陵、夏邑、谷熟、楚丘、柘城、砀山、单父、虞城。诗中的芒砀当时也属于宋州。杜甫在其它诗中还提到,“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由此可见,高、李、杜一行三人将这运河岸边的古城游了个遍,梁园醉饮,把酒论诗,放声高歌,留下一段文人佳话。

当时的文人们来到宋州,大都会到梁园去看看,并且多有吟咏。梁园,又名梁苑、兔园、睢园、修竹园,俗名竹园,乃西汉梁孝王刘武所营建的游赏宴宾之所。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刘武于大梁,梁孝王在汴梁东南古吹台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又在园内建造亭台楼阁,种植奇木佳树。建成后的梁园周围三百多里,宫观相连,是景色秀丽的人间天堂。梁孝王喜招揽文人士子,曾设宴梁园,多有名人名士参加,如司马相如、枚乘等,后称之为梁园宾客。此事在以后的许多诗文中均有提及。唐代令狐楚任汴州刺史时颇有政绩,当时的文人与之多有诗词来往,如白居易、姚合、杨巨源等,这些酬唱诗中常常提到梁园,“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歌扬郢路谁同听,声洒梁园客共闻”“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梁园修竹旧传名,园废年深竹不生”“梁园台馆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兔园春欲尽,别有一丛芳”等等,诗中充满了对逝去年代的追忆,也包含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怨愤之情。

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睢阳之战艰苦卓绝而影响深远

唐建中三年(782)夏,46岁的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他从长安到洛阳,又出黄河到大梁(开封),再次泛舟汴河赴任,这距离他第一次往返汴河已是十年时光。沿汴水经过睢阳,韦应物作诗《睢阳感怀》:

豺虎犯天纲,升平无内备。长驱阴山卒,略践三河地。

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

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

重围虽可越,藩翰谅难弃。饥喉待危巢,悬命中路坠。

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

空城唯白骨,同往无贱贵。哀哉岂独今,千载当歔欷。

诗中描写了睢阳之战的惨烈情形。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的一场著名战役。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军为了打通睢阳南下江淮,派兵13万夺取睢阳。睢阳太守许远求助于雍丘(今杞县)防御史张巡。张巡自宁陵率兵3000进入睢阳,合兵不足7000人,在睢阳百姓支援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睢阳之战。张巡负责军事指挥,许远负责后勤保障,坚守了10个月,大小战斗400多次,杀敌12万多。其间,城中的战马、麻雀、树皮、草根、纸、茶等能吃之物全部吃光,兵士仅余400人,终因饥饿、疲惫至极,无力再战,城池沦陷。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将土被俘后骂敌不绝,英勇殉国。原城内所有官兵和居民全被杀害,却无一人投降。睢阳之战阻挡了安史叛军的南下,保全了江淮,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

在诗中,韦应物斥叛军为“豺虎”,褒扬张巡为“忠烈”,怨朝廷无“内备”,感叹救援终不至,高度评价张巡“坚壁梁宋”眼界高远,为平叛的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睢阳之战影响极大,意义深远,这与汴河在当时的地位、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无关系。汴河连接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作为国之命脉,对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保障都起着不可或缺、难以估量的作用。由此看来,张巡等人真的格局高远,功勋卓著。张巡、许远因睢阳之战而彪炳千古、永载史册;睢阳也因张巡、许远而名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睢阳古有张巡庙,现有张巡祠。

无论是商丘在唐宋时的繁华热闹、文人们的梁园吟唱,还是感天动地、意义深远的睢阳之战,都和大运河这条国家大动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蔡爱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