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为方便与您分享,可以点个“关注”哦~

2021年3月,一个初二学生给长征7号火箭团队的信,火爆全网。

随后,长征团队还给他写了一封回信。这两封信,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转发。

这个学生更是被网友们称为“国家的希望”!

这个初二学生为什么写了那封信?信里又是什么内容?

火箭团队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飞失利

为了填补我国对于地球同步某轨道的运载能力所存在的不足,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肩负重任,于2020年3月首发。

新年刚过,长征七号的发射可谓是万众瞩目。

随着震耳的轰鸣声,拨开浓重的烟雾,长征七号的尾部产生了高热量的火焰。

炽热的温度仿佛能透过电视感染每一个人。

第一节脱落,长征七号在既定轨迹上加速,瑰丽的火焰照亮了轨迹,也点燃了人们的心。

很快,长征七号就到达了另外一个结点。

然而就在这时,异变突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很清楚地看到,火焰逐渐减小,火箭偏离了航线。

随着火焰的消失殆尽,人们心中的火仿佛也被熄灭了。一时间,屏幕无声。

没过多久,中国航天就发布了信息:长征七号首发失败。

这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长征七号的飞升一定是有任务在身。

但是,飞升失败就说明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卡在了这一步,至少需要一年进行修正。

其次,长征七号据说也是使用了新技术来研发的。

这次的失败则表示着我们对新技术的研究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使用在实际上。

最后,时间就是金钱。

航天事业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一项事业。

为了不被其他国家赶超,之后的日子里,想必研发人员只会更加努力研发。

但是,这次的失败也不是没有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国家吸取教训,之后又相继发射了多个火箭,为空间站的建设加快了进度。

与此同时,有一群热爱航空的孩子,他们诚挚的心被发现了。

在发射失败后的几天,研究所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和信息。

在这之中,有一个初二的学生写的一封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

收到来信

与其他信不同,这封信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个小作家还颇有道理的列举了自己的几个推论。

工程师们对这封信感到了极大的兴趣。在信里面,这位初中生列举了几个他认为出现故障的设备以及原因。工程师看了十分高兴:

“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有关于航空航天这方面的功底在。”
“我们很高兴,这说明我们的下一代在好好长大!”

那么这个少年到底是何许人也?

中国少年,国家希望

研究员们给了少年一个回信,希望可以和少年进行交流。

很快,回信就被收到,交流的机会也如期而至。

当时几个火箭研发员去见了那孩子,都被吓了一跳。

那是一个稚气未脱,但是稳重真诚的少年。

“初二的孩子,对于航空航天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解。”
“英雄出少年!”

这位来信的少年,名叫张亦琛,来自北京八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亦琛对于航空航天的热爱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小时候,他和其他孩子一样,都不知道什么是火箭,什么是空间站。

但是,幼时的一次火箭飞升成功,给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这颗种子。

男孩子都喜欢机械模型,张亦琛也不例外,只是他喜欢的是火箭模型。

张亦琛的父亲,对于儿子的爱好非常支持。

“航空航天事业是我国的工作重心之一,他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天赋,我非常支持。”

于是从小,张亦琛就接触到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原理和名词。

尽管他对此一知半解,但值得欣慰的是,张亦琛并没有被这些所吓倒。

心中的热爱足够支撑他到掌握这些知识的那一天。

在同龄人看小人书时,他在看由权威机关出版的《军事文摘》;在同龄人打打闹闹时,他在观察火箭模型;在同龄人课间嬉戏时,他在阅读《太空先锋:卫星》。

远超常人的意志力,以及对航空航天无与伦比的喜爱,铸就了现在的张亦琛。

等到再大一点,他了解到北京八中开设了“科技素质实验班”。

于是张亦琛的短期目标就有了。

进入北京八中,继续学习航空航天知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科技素质实验班里,每个人都热爱学习,热爱新知识。

他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在一起讨论问题,获得思维和知识的提高。

毫无疑问,张亦琛还是紧密关注我国发射火箭的情况。

在20年,发射失败后,张亦琛便急忙回家写了一封信,寄去我国航天研究所。张亦琛在采访时说:

“研究员们很辛苦,火箭的失败对他们的打击一定很大。”
“我觉得我应该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这样既能告诉他们不要灰心,又能让我知道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张亦琛的举动确实感染了一大批人。

这封信在经过同意后发到了网上,仅仅几个小时,就登上了头条。

在火箭首发失败后,不知所措的人们被这个初二的孩子打动了。

真挚的情感,专业的知识,无数网民感叹一句:

后生可畏,少年强则国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各学校航空航天专业的莘莘学子们都发来了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支持。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再多的困难我们终究都会克服,再大的挫折回首不过是一座山丘。

而工程师的回信也十分暖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思维有逻辑,见解也很独特。”

这是总工程师对张亦琛的第一印象。

不仅如此,工程师并没有因为张亦琛年纪小就敷衍了事。

他们在信中讲述了,失败后科研人员如何重新振作,讲述了防疫工作者在这段时间的不辞辛劳,讲述了下一次一定会飞起的决心。

中国匠心,从不缺席。

工程师们诚挚的心声写入了信中,坚定的信念写入了信中,也传达到了每一个关心我国航空事业的中国人民心中。

这封信让我们坚信,问题已经暴露,成功势在必行。下一次的起飞,下一次的空间站计划,就是中国航天重新站起来的时刻!

在最后,研究团队对张亦琛进行了鼓励。

“初中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学习基础课程,学习社会历史,好好成长。”

这是那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是对中国未来的美好展望。

张亦琛的一言一行,无一不在表示,他们就像早上八点钟的太阳,未来是他们的。

正如张亦琛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不难看出,兴趣是一个孩子最好的老师。

而经过20年的这一次起飞失败,中国的航空航天经历了一次蜕变。

此后的几次飞行,包括:长征五号,快舟一号等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空间站的各项实验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结语

一次失利,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这次失利,也让无数有志于航空航天事业的人们更加坚定信念,更加卯足了劲儿去迸发。

我们国家之所以强盛,之所以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总会有这样一批人。

他们为了国家事业鞠躬尽瘁,他们为了心中梦想死而后已。

少年强则国强。

张亦琛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广大青少年打了一剂强心剂。

每个青少年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缕光。无数光汇集到一起,组成了中国闪闪发光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之前,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中国百废待兴时期,在国外留学的钱学森先生,无论如何都要回中国进行建设。

疫情期间,00后们前赴后继的赶赴一线,不分日夜的工作,只为了多救几个患者。

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我们这次遇到的是火箭发射失利,下一次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但是,我们始终坚信,一切困难都是成功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