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征讨东吴,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在夷陵之战中,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大军的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公元222年八月,陆逊在夷陵一带重创蜀汉大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那么,问题来了,刘备惨败之后,陆逊为什么不乘胜追击,从而一举拿下益州呢?

具体来说,在夷陵之战中,因为中了陆逊的火攻之计,刘备率领的五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虽然刘备成功逃到了白帝城,但是,国力的严重损耗却是难以弥补的。在此背景下,针对是否追击刘备,东吴文武大臣分形成了两派,主战派的徐盛、潘璋、宋谦等人都表示要乘胜追击,目标直指益州。在徐盛等人看来,只要继续追击,甚至可以俘获在白帝城的刘备。

《三国志》中记载: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对此,孙权自然需要询问大都督陆逊的意见。对于陆逊、朱然、骆统等人,显然是不支持追击刘备的。在这些人看来,魏国皇帝曹丕在当时征调兵马,表面上是说要帮助东吴进攻蜀汉,但可能实际上是打算乘机进攻东吴。就东吴来说,主力正在和刘备的大军交战,所以自己的后方空虚,很可能会被曹丕偷袭。

在得到陆逊的态度后,孙权也明白刘备和曹丕之间,更应该防备的是后者,于是同意不再追击刘备,而是撤兵回国,防止魏国搞偷袭。由此,对于东吴来说,没有追击刘备的道理可谓是十分简单。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是三方博弈,一旦两方拼个鱼死网破,无论谁胜谁负,必然是第三方渔翁得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关键的是,不管是蜀汉和东吴,在实力上都无法和占据中原地区的曹魏相提并论。比如在东汉十三州中,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而东吴也主要是荆州、扬州、交州之地,剩下的州郡则全部属于曹魏。所以,东吴在取得一定的战果后,选择放弃进攻蜀汉,也即吴国的兵力根本不能同时来对付蜀汉和曹魏。

另一方面,对于当时的东吴,也缺乏吞并蜀汉的实力,这是其没有乘胜追击的重要原因。虽然刘备损兵折将,并且关羽、张飞在此之前就相继被杀。但是,对于当时的蜀汉,文有诸葛亮、李严等人,武有魏延、马超、赵云等将领。换而言之,在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的主要是冯习、张南等年轻的将领,也即益州还有不少经验丰富的武将。

加上益州的山川之险,显然不是东吴可以轻易攻打下的。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益州正好处在荆州的上游,也即东吴大军逆流而上,将面临事倍功半的结果。而一旦东吴的大军被蜀汉拖住的话,很可能会被魏国趁虚而入,乃至于得不偿失。

进一步来说,在夷陵之战中,东吴是本土作战,而且发挥了水师的作用。并且,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汉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对于蜀汉来说,深入敌后、补给困难也是其被东吴击败的原因之一。

不过,陆逊进攻益州的话,不仅是客场作战,需要保障大军的粮草补给,也意味着东吴必须具有强大的步兵和骑兵。相对于蜀汉和曹魏,东吴在攻城作战上的表现比较一般,比如公元215年,孙权率领10万大军,却拿不下数千人把守的合肥。在这场战役中,孙权遭到了张辽的冲击,差一点就被东吴俘获了。而在孙权之后,诸葛恪等人率领吴军攻城也基本上难获成功。

总的来说,不管是蜀汉还是东吴,在当时最优的选择就是从夷陵之战中早点抽身,不能让曹魏乘虚而入。所以,在刘备去世后,经过诸葛亮的努力,蜀汉和东吴恢复联盟,以此对抗强大的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