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红举报新东方违规补课,号称要让补课行为在浙江断根。
01
举报教培机构是该网红一系列打假视频中的一部分。
早在今年4月,网红开始发布“打假”视频,有三亚海鲜、美容院等,不到半年涨粉超300万。
7月25日,网红发布了两天主题为“教培行业补课怎么看”的街头采访视频,点赞都超过了2万。
此后网红又勇闯新东方,以家长身份咨询是否可以进行初高中学科培训,新东方工作人员称,目前高中可以进行语数外的补课,初中班是线上线下各一半。
网红质疑机构是违规补课,随后拨打了110称新东方违规补课,要求退还家长补课费用,取缔补课行为。当天校区就拉闸关店了。

网红又连续发布相关视频,向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局等部门举报新东方,并在视频评论区要求粉丝打赏。
网红认为,新东方进行学科类补课违反了双减相关规定,属于违规违法行为,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如果这家店敢开,我天天来,杭州全区的新东方、学而思,还有重点高中提前补课的行为,我全部都会去。”

网红的举报行为引起网友热议,有人举双手支持,有人举双脚反对。
人们对网红行为的不同态度,反映的是对补课行为的态度,学生需要补课吗?补课是自由还是内卷?
反对补课的人认为,在学校学的好的没必要补,已经是学霸了,补什么补?在学校没得不好的更没必要补,先把学校的学明白再说吧。
再说了,大家都补课,结果就是都没补,内卷严重,徒增压力,没效果。
赞同补课的人认为,学校是大锅饭,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跟不上,补课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优,补缺,各取所需。
02
学生需要补课吗?
学生不一样,家庭条件不一样,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不一样,肯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单从学习的角度看,暑假作为旧学期的结束,新学期的开始,对学习进行规划肯定是有必要的。
旧学期学得怎么样?没掌握的知识好好巩固巩固,掌握了的适当延伸,为新学期打个好的基础;
新学期会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提前做点预习和准备工作,让以后的学习更顺利。
这些学习规划,孩子能力强的可以自己完成,家长有余力有能力的可以帮孩子完成,孩子自己没办法完成,家长不想费脑子的,可以借助于外力完成。
啥都没有的,查漏补缺这一趴就这样过去了,留下的小问题就会一步步累积。解决了就稳扎稳打,可能扶摇直上,解决不了则可能成绩下滑。

暑假该不该补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暑假该不该学习,则是肯定的。
只不过,学习的形式有很多种。
第1种,学生可以完全靠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劳逸结合安排自己,这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第2种,学生没有足够的自驱力和学习能力,但父母有能力有时间,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该有的学习,学习也可以在家庭内部完成。
第3种,学生需要借助于外力完成“学习”,比如新东方学而思之类的教培机构,父母有能力支付培训费用,把孩子送去补课,还可以落个清闲和安心。
第4种,有的学生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家庭内部没有能力完成学习动作,也没有能力或渠道借助外力完成学习动作,暑假就彻底躺平了。
网红举报补习班,补习班关停,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第3类家庭。明面上的补习机构关停了,只能去寻找更隐秘的机构,或者往第2种第4种靠拢。
03
从大的方向看,双减的趋势是对的。
教育不该为了多年后的考试分数,让孩子从出生就背负巨大压力,一次次抢跑,拥有快乐童年的时间越来越短。
但是啊,只要考试存在,只要有选拔,有录取率,就有淘汰,没有人希望孩子被淘汰。所以补习班才有广阔的市场,送去补一补,总比在家看电视强。
至于有人说,补习班的存在打破了教育公平,我就呵呵了。
说句有点那啥不太正确的话,教育从来都不是公平的。
九年义务教育的存在,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保的是教育的下限,更何况,这个下限还是不同的,而教育的上限,更是没有封顶。
炒成天价的学区房,是家长想给孩子的教育提供更高的下限;借助于各种外部机构和外部力量,去不同国家地区接受不同的教育,是家长努力提升教育的上限。
哪怕是在同一所学校同样的老师,家长素质的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也会给孩子不同的教育,何来的绝对公平呢?
总不能发个文规定,家长不能辅导孩子,不能对孩子的教育出谋划策?

指望举报和取缔教培机构来实现教育公平,实在是有点天方夜谭。
从大的方面来说,录取比率和人数是固定的,谁被录取谁被淘汰对大局没啥影响,减负,是从整体层面降低内卷。
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录取还是淘汰,影响可就大了。政策号召不卷,但别人卷不卷,自己卷不卷,往哪个方向卷。
我是觉得,如果单纯寻找最优解,就陷入卷的漩涡里了,只能随波逐流卷它个惊天动地,也卷它个稀里糊涂。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看孩子具体的学习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等等,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和路径。
就拿暑假的各种补习班来说,孩子想学,家长拦着他也会去,孩子不想学,就算家长斥巨资请名师也没用。
在学某思等教培机构最辉煌全面开花的时候,依然有不少家长没有选择进入补课大军,按照自家的节奏培养孩子。
教育不该是随波逐流,不管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应该以孩子为本。
作为家长,与其成天随波逐流焦虑教育公平,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不管怎样选,都是取舍。我只希望,当孩子想借助外力学习进步的时候,还有外力可以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