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重磅好消息。香港城市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设计开发出一种高效稳定的人工光催化系统,该系统效率远超过自然光合作用,可有效转化因工业发展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这项突破性技术让碳中和目标触手可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实物|科技想象图

这项极具价值的发明源自科学家对紫细菌光合色素体结构的仿生。研究团队通过自组装纳米技术,创建了一个类似“人造叶绿体”的人工光催化系统。该系统核心是一种高度稳定的人工纳米胶束,它具有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当放入水中时,纳米胶束会自组装成类似叶绿体层叠的结构。叶绿体结构中嵌入的钴催化剂,在阳光激发下产生强劲的氧化还原反应,将二氧化碳和水高效转化为甲烷和氧气。相比天然光合作用,这个人工系统效率更高,产量更大。

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人工光合作用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一环,更为环保治理和清洁燃料生产开辟了光明前景。可以说,科技创新给地球减碳事业带来了一线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实物|科技想象图

在此之前我们关注到的与人工光催化系统类似,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人员也在开发人工光合作用技术。他们成功通过多级生物技术过程合成出营养蛋白质。该技术同样是先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然后再利用绿色电力合成氨基酸等蛋白质成分。两者都能将二氧化碳转化利用,实现碳的循环利用。

但是,两者的目标和应用领域有所不同。人工光催化系统更侧重于生产可再生燃料和环保治理,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人工光合作用技术目前则专注于食物蛋白质的合成。但两项技术都展现了人工模拟自然光合作用,实现碳中和的巨大应用潜力。

这些人工光合作用技术未来可能会对能源、环境、粮食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它们都能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此外,人工光催化系统生产的清洁燃料将促进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而新型食物蛋白质的合成也可改善粮食资源的供给。可以预见,人工光合作用技术将成为实现碳中和、保护环境的关键手段之一。

尽管人工光催化系统取得长足进展,但距离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障碍。例如光催化剂在水中的稳定性较差,循环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各国科研人员正在致力解决这些难题。有专家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工厂的烟囱上装满新型的人工合成“叶绿素”,它们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燃料和氧气,真正实现工业零排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想象图

让我们以积极的眼光看待科技创新,这将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科技创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在探索新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如何让这些技术更加可持续,以确保地球的可持续未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中来,为未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