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有多久没有去过昙华林了?

提起昙华林,你会想到什么?

旧时弄堂、清新文艺、诗与远方……昙华林这条老街,记载着许多旧时故事,斑驳的建筑、深邃的街巷承载了许多回忆。

年华逝去,老街却依然不减当年风华,它的故事,如同一首婉转的歌谣,向你娓娓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风轻抚,叶声窸窣,昙华林的旧事佚闻揭开序章。

昙华林位于武昌,史书记载,武昌城建于三国时期,此后不断扩建,到明初已经成为长江流域仅次于南京的第二大都会,自此,三山环抱的昙华林被纳入武昌北城墙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Frederick G.Clapp

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于明洪武四年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长一千二百米。

据悉,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总督府和县衙也在这里设立,清末又有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从而建造了一批具有西洋特色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ringDreams

武汉第一座近代西方医院、第一所洋学堂、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等都在这里成立。

这些老建筑从延绵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披沙拣金,历经沧桑,钩沉史实,阐幽发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近代以来,这片土地上还诞生了不少革命烈士,他们用献身革命的壮举赋予昙华林历史的厚重。

老街始终以包容的姿态,迎接众多中外名流踏足,中西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交流融汇,延续历史文脉。

昙华林为什么叫昙华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直到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昙华林地名,最广为人知的一种说法是,这里曾住着很多种花人家,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加之古时候花与华是通假字,故取名昙华林。

之后,历史学家严昌洪经考证后认为,昙华林这一带的地名起源于一座佛教寺庙的名称。

早先,郭沫若先生曾也作过类似猜想:“照名称来看,在前大约是什么佛教的建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园山与瑞典教区之间的这条街道便是昙华林的核心地段。

昙华林聚集了几十处各流派老建筑,在这条老街上,几乎每走一步就能遇见一个老建筑,这些老建筑见证了武汉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岁月更迭,如果只是用文艺小清新去诠释昙华林,终归是少了点想象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ringDreams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碰撞,使得昙华林以其独特的风姿颇负盛名,老建筑和一间间创意小店、咖啡馆、邮局毗邻,没有丝毫违和感,妥帖合拍地融入这番现代风情,成为了大武汉的一处文青集合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昙华林的鼎盛时期,大抵是在10年前左右,那时候的昙华林,浓缩了武汉的整个文艺情怀。

穿行在昙华林的街道两旁又或是小巷深处,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文艺小店,小店周围大多花木繁盛,每一家店都如同一个独立花园,而你仿若闯入了一个老城,踏着青石板路、听着咿呀曲调,享受专属于这方天地的静谧情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ringDreams

远离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楼宇,撇开内心的喧嚣浮躁,丢掉不安的情绪,这里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艺术气息,一种岁月静好、大隐隐于市的生活氛围,令人尤为心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昙华林的口碑日渐下滑。有人说你若慕名而来,必定败兴而归。

到底是因为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当人流越来越多,当文艺与商业挂钩,当消费主义越来越盛行,当恬静安逸化为嘈杂纷乱,到处都充满了资本的运作气息,似乎一切都说得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城市的高度发展,得胜桥拆迁,老建筑岌岌可危,近几年来,昙华林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翻新、拆除、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瑞典教区片的改造,可以说是给昙华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葺后的瑞典教区数栋百年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叠叠。落日余晖下,自带梦幻滤镜的酒馆、咖啡屋、烧烤店从山脚蔓延山顶,高低错落。华灯初上,亦可来到山顶,一览万家灯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从这一刻起,昙华林就死了。也有人说,昙华林自此焕发新生。

对于现在的昙华林,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改造后的昙华林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游客变多了,新网红店络绎不绝,终于成了诗和远方。

@hiRED

假若说曾经的昙华林是散发着天然文艺气息的少女,如今的昙华林便好似削骨隆鼻的人造美女,美还是美,却失去了当初的灵气。

@佚名

第一次去的时候昙华林还在修路,坑坑洼洼真的不适合游玩。后来去逛发现竟然大变样,老式居民楼拆迁后,变成红屋错落有致。真的美极了,昙华林依旧是文艺青年的梦。

@又又木又

改了步行街,改了吉庆街,改了展览馆,改了民众乐园,改了昙华林……改了一切你们想改的,改成了武汉人不认识的武汉。

@80后的差一点先生

第一次去昙华林时穿过一所高中和医药大学,路的两旁有高大的梧桐,破破旧旧却带有很强历史感的小街道藏身其中,进了一家教堂刚好里面有人在学唱歌;有一家小小展览馆放着战争时期文物和农民用具;穿过昙华林是一条很有烟火气的小商铺,抬头可以看到远处的黄鹤楼;今年再去已经变成了一条打卡商业街。

@西里-可可呀

你可以怀念以前的它,你也可以不喜现在的它,但是历史的脚步不会停下,城市的变迁不会停止,昙华林是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沧桑岁月的见证,重建一定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你喜欢现在的昙华林吗?

点击上方关注回复“武汉”

拉你入武汉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