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普通人只想要风调雨顺、家人健康。只要我们能活下去,谁当皇帝,谁不当皇帝?

如果朱棣像李世民一样,稍微控制一下流血事件,就不会被骂得那么惨了。

01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评价从何而来?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强者,所以史书评价的大方向就掌握在历史胜利者的手中。

历史是文人手中书写的。在后人的评价中,关注史料的人只能通过这本书来揣摩。

当时,君王的功过是被老百姓传唱的。在后人的评价中,不喜欢正统史料的,都是来自民间。

之所以评价褒贬不一,不仅是分析时代背景,也是从这几类人入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从字面上理解就可以,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虽然这两场运动都是为了皇位,但“玄武门之变”的重点是“变”,即夺取皇位的政变,统治者一夜之间就被更替了。

李世民刚刚杀死了太子。一方面他自己的兄弟没有杀皇帝,二来他没有当场即位。他老老实实等待太子封圣后皇帝退位。

无论李渊愿不愿意,李世民的登顶之路都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靖难之战”的重点是“服务”,战斗的意义是军事行动,军事行动必然影响百姓。百姓做得不好,学者文人就会骂你。

朱棣攻克南京用了4年,舆论发酵也用了4年。

大家想一想,如果现在是大新闻,如果留着传播4年,中间会诞生多少流言蜚语?

更何况朱允炆失踪了,方孝孺不肯写继位圣旨,朱棣根本没有机会合法登基。

仅从字面表达就可以看出这两个东西的本质是不同的。

那么,在评价主体和当时的老百姓眼中,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03当时老百姓眼里的差异

欢迎收看今天的唐朝新闻:李耳在帝都杀死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成功继承了皇位。

老百姓起床,正在吃早饭,突然听到邻桌的人议论起来:“你们听到了吗?领导要换人了!”

老百姓打着哈欠,埋头做饭,吃完就走开了。这时,又传来一句话:“我们要亏税两年!”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连忙往回走:“真的吗?真的吗?还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比如现在我们听到大毛打仗,其他国家被灭亡,就相当于早起看早间新闻。

战火没有蔓延到我这边,或者说我不是事件的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是微乎其微的。

欢迎收看今天的明朝新闻:朱四又来电了。

普通一号脸色惨白,心里骂娘:“坏了,你不该往南京方向跑。”

普通二号绝望地看着冲来的燕冰:“你不南下去哪里?老村子都被屠杀了,我才好不容易逃到了这里。”

平民三号在自己躲藏的山洞里偷偷环顾四周。看到颜冰走了,他就出来了。他跑回家,却见不到家人。地上只剩下血迹。

“燕兵过境,各州郡义士视之为叛,奋起抵抗。”
“燕王大怒,燕京以南,所过之处皆是一片废墟,一个人也没有留下。”
“建文元年,靖难军起义,三年时间,行经万里,横贯河北,几乎无一幸存,这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壬子,王也渡过白沟河,围困熊,拔其城,杀之。”

我们普通人只想要风调雨顺、家人健康。只要我们能活下去,谁当皇帝,谁不当皇帝?

只是他们,他们从未如愿。

此外,李世民在大唐开国过程中做出的种种贡献是让世人难忘的。

在老百姓眼里,只知道他是常胜将军,无所不能,不可封印。

这样的威望可以帮助李二安抚李二当政时人心中的不安。:原来是他掌权啊。

朱棣呢?威信是在自己人的眼里,而不是在百姓的心里。

来说说文人眼里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文人眼中的差异

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李世民的善后工作可以说是相当精彩。

李建成的心腹大将薛万彻在政变后一直不肯露面。李世民并没有发脾气,而是再三表态:“我不会惩罚你。”

出来后,李世民信守诺言,赦免了他,并笑着感叹:“你忠于所服务的人民,是当之无愧的义人!”

李世民:“他们都是忠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即使是正义的人。”

魏征,李建成的谋士。政变前,他多次劝说太子先行动起来,除掉李世民。

政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一脸不高兴地问他:“你为什么挑衅我和太子的兄弟情谊?”

魏征稳稳地鞠了一躬,没有任何惊慌:“如果太子早点听了我的话,杀了你,今天的事就不会发生了。”

李世民听完后笑了。这正是他想要的人才!

于是,魏征辅佐李世民,创建了“贞观之府”。

而朱棣在率军出北平时,为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向姚广孝承诺,不会杀害方孝孺。那是朱元璋非常敬佩的一位文人,但他转过头却后悔了。

朱元璋:这个庄氏应该是老了,有才华了。
姚广孝:杀了小茹,天下读书的种子就死了。

方孝孺被召入宫时,在殿中痛哭。

朱棣下楼安慰:“先生,我刚刚学习周公如何辅佐称王。”

方孝孺听后实在受不了,想起朱允炆,悲伤地问道:“那成王呢?”

朱棣眼神飘忽,尴尬地说:“他烧死了。”

方孝儒如炮弹般的质问,让朱棣无可争辩,只能大喊:“这是我们朱家的事!”转身,将纸笔递给方孝孺:“这圣旨,你必须给我写!”

方晓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写作风格被认为是大胆的。一个文人的气节怎么可能允许朱棣这样威胁他呢?

立即把笔扔掉,哭着骂道:“你拿过来!我永远不会给你写字了!”

朱棣瞬间忘记了承诺,咬牙切齿,下令将方晓茹撕碎。

临终前,他写下了致命的话语:“国王是用血和泪埋葬的。”

弟弟也写了一首诗,一起死了。他的妻子和儿子上吊自杀,女儿投河自杀。

朱棣不仅扼杀了文人的高尚气节,也断绝了明朝思想的发展。

胡适:方孝孺是明初伟大的政治思想家。14世纪之前,我国的政治思想绝不逊色于欧洲,但为何停滞了近500年,就是因为方孝孺被害的悲剧。

事后,朱棣将方孝孺的书列为禁书,但方孝孺为师,弟子众多,其作品一直保存至今。

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合法程度是极其重要的,否则朱泗也不会急于传圣旨。

一个人犯错后的态度足以改变犯错者的看法。

李世民终于恢复了李建成的太子身份,并告诉大家他的政变是非法的;而朱棣却对此事秘而不宣,甚至连建文帝的谥号都是在乾隆元年赐下的。

在文人眼中,一个是懂得反思、政绩良好的皇帝,一个是为了避免失误而残杀仁人志士的皇帝。

谁好谁不好?一目了然,写的东西自然有偏好。

最后说一下时代背景的差异。

05时代与背景的区别

“玄武门事变”的背景是初唐。在此之前,杀兄杀父、争夺皇权是家常便饭。社会已经很习惯这种事情了,也很开放。

“靖难之战”的背景是明朝中期。当时,程朱理学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文官群体庞大,笔和口都不怕皇帝。骂人不正常。

那么,我们当代人现在在评价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当代人眼中的差异

在当代人看来,他们俩其实都算不上篡位。毕竟他们都有皇亲国戚的身份,在道德层面上也是一样的。

之所以还在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争论后面两人的优劣,谁更胜一筹。

有人说:贞观之治,武德之盛,文治之盛,能与“永乐盛世”相比吗?

也有人说:朱棣也很凶。他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五次远征蒙古,六次西洋,平定云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

为什么评价褒贬不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我们的思想也在逐渐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和评论历史。

对于老百姓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只要国家强大,人民健康,当权者就应该享有良好的声誉。

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我是小青,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历史阅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