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女人。

这句话绝对是至理名言。

李世民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而长孙氏无疑是他背后的女人——一个优秀的女人。

古人经常用“母礼”这个词来形容皇后,意思是说,作为皇后,这个女人的修养、德行、智慧、才华、气度、容貌都应该成为全世界所有女性的典范。并以身作则。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我们感到遗憾的是,配得上这个称号的皇后人屈指可数!

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皇后,长孙氏绝对是其中之一。

她是一个绝对有资格被称为“世界之母”的女人。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男人都热衷于追求权力,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不少女性在这方面似乎也做得很好。

所以哲人说:“男人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性,女性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

在男人看来,一旦有了权力,自然就会得到一切;但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一旦征服了男人,自然就获得了权力。中国历史上,几位幕后听政的皇后相信,对这句话都会有同感。

不过,这句话不适用于长孙氏。长孙氏既不热衷于征服男人,也不热衷于征服世界。

她热衷的只有一件事——辅佐他的男人征服世界!

当我们翻阅历史书时,不难发现,长孙皇后最值得后人称颂的第一个优点就是尽力协助,但从不干涉政治。

早在长孙氏还是秦王妃的时候,就给李世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支持。当时,李世民正在与太子、齐王争斗,但在后宫战线上明显处于下风,因此长孙氏“以孝事奉祖先,尊重妃嫔,尽力弥合差距,节省内援”,最终为李世民创造了很多成功。有利的条件。宣武门事件当天,长孙氏与李世民一起站在前线,不仅解除了李世民的后顾之忧,也坚定了李世民和将士们的信心和斗志。(《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太宗在玄武门,方领兵入宫授甲,亲族勉励,周围皆感激。’)

正是因为长孙氏和李世民能够一起风雨同舟,生死同进退,所以李世民登基后,更加依赖长孙氏,经常要讨论国事与她同在,长孙氏却说:“‘早上鸡鸡,只有家线’,妾身,敢听政事!”(《资治通鉴》第191卷)李世民坚持要和她商量,但长孙氏却保持沉默。

长孙氏不仅从不干涉政治,而且还极力避免让亲戚掌握过多权力。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衰亡与外戚的专横有直接关系。比如汉朝在这方面就非常典型。长孙氏从小就在叔叔高士廉的影响下熟读经史,自然对此深有戒心。因此,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七月,当李世民准备提拔孙子无忌为宰相时,长孙氏极力劝阻,对李世民说:“既然将妾托付给了紫宫,她尊贵至极,立朝廷,汉鲁、霍恪下诫骨,尤愿圣朝不要以妃子、兄长为臣。(《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李世民不听,执意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幽仆佘为吏部尚书,左武侯将军。

如果长孙皇后不再对此事表示反对和默许,那么人们似乎有理由怀疑她之前的劝阻只不过是一种谦让而已。

不过,长孙皇后绝不是作秀。圣旨一出,她立即私下去找他的兄弟,坚决反对他接受任命。长孙无忌无奈,只好再三要求李世民辞职。最终李世民也很无奈,只得被授予“开府一统三司”的荣誉称号。至此,长孙皇后才松了口气。

长孙兄妹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长孙安业,年纪比兄妹俩大很多,是个“喝酒流氓”的花花公子。长孙兄妹还年幼的时候,父亲长孙胜就去世了,长孙安业立即将兄妹二人赶出家门,让他们去投靠叔叔高士廉。

那个时候,长孙安野肯定不会想到,被他赶出家门的两个孩子,将来会发家致富。一个成为了帝国的首相,另一个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皇后。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长孙氏掌权后,不但没有因为过去的事情报复他,反而以德报恩,屡次让皇帝“赐福厚礼”,终于让他首都将军的一座监狱。

可惜长孙安野是个不知羞耻、不知感恩的小人。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他意外参与了一场未遂政变,将自己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当时,怀揣异志的利州刺史李孝昌因事入朝。他暗中联系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和剑门将军孙安业,与他们“交换命运”,打算利用他们手中的禁军发动政变。没想到,还没等他们及时行动,他们的阴谋就彻底败露了。以李晓昌为首的政变分子立即被抓获,全部被捕入狱。

这当然也包括长孙安野。

毫无疑问,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按说这一次,长孙安野绝对罪有应得,罪有应得,就连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他。然而,还是有人想救他的命。

这个人就是长孙皇后。

不过,她之所以要救长孙安野,并不是单纯出于妇人之仁,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她流着泪对李世民说:“安爷的罪孽该死一万人!但是天下人都知道他对他的妃子做出了绝情之事,现在如果判他死刑,天下人一定会想。”说他是个妾。”如果你想报复他,可能会损害朝廷的声誉。”

李世民认为有理,遂赦免了长孙安业的死刑,并将其流放益州(今四川西昌市)。

从长孙安野的事情上不难发现,长孙皇后确实有很多优秀的品质。首先,表现出她对长孙安业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善良和宽容就足够了;其次,当不知好坏的长孙安野“以怨报德”时,长孙皇后又可以为他求情,这不仅仅是仁慈所概括的。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智慧——一种顾全大局的智慧。

如果说李世民是一块藏在矿石中的金子,那么擅长“砍”他的人可不止魏征一个。

除了朝堂上有很多善于劝谏的大臣之外,在后宫,长孙皇后也是一位经常劝谏李世民的伟大“好工”!

当李世民扬言要杀死魏征时,我们已经见识到了长孙皇后的智慧和技巧。下面这个故事也能说明这一点。

有一次,李世民得了一匹马,非常喜欢它,就命宫人饲养它。没想到,养了没几天,马就突然无疾而终。李世民大怒,立即下令将宫人杀掉。

为了一匹马而杀人,显然有损李世民的明君形象。于是,长孙皇后立刻站出来劝阻。

这一次,她还是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没有直接训诫,而是给李世民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景公还因为自己最喜欢的马死了而想杀了养马人。当时的三朝老臣颜子指着养马人的鼻子骂道:“你犯了三罪,你知不知道?第二罪是让我王为了马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一定会骂我王不仁慈;第三罪是四方知道了这一点,诸侯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颜子咒骂完这句话后,旁边的齐景公很自觉,二话不说就放走了养马人。

讲完这个故事后,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陛下一定在史书上看过这个故事,难道他忘了吗?”

听后,李世民的反应和齐景公一模一样,立即赦免了宫人。

这样的建议还有很多。比如,李世民有时生气的时候,难免会把怒火发泄到宫人身上,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把他们处死。长孙皇后总是假装比皇帝更生气,要求皇帝将这些犯错的宫女交给她处理。然后皇后暂时扣留了她们,实际上是在暗中保护这些宫女。几天后,李世民的怒火消散,长孙皇后慢慢给他分析道理,证明那些宫人其实是无辜的,从而避免了多次滥杀无辜的情况。历史上有云:“在宫中,刑罚不白”。(《资治通鉴》第194卷)

正是因为有长孙氏这样的好帮手,多次帮助李世民改正错误、弥补缺点,李世民才感慨地对房玄龄说:“皇后的共同事务对彼此都很有利。”(《贞观政要》Vol.2)

显然,有长孙皇后和魏征两位伟大的内行外行的“斧凿”和“敲击”,李世民很难认为这块矿石中的金子不会发光。

长孙氏之所以能成为后人眼中皇后的典范,李世民夫妇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模范夫妻”,不仅仅是因为长孙氏能竭尽全力辅佐李世民政治上的明,也因为生活中,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足以感动后世。

大约是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患上“气病”(呼吸系统疾病),近一年没有痊愈。他的长孙皇后始终陪伴在李世民身边,日夜悉心照顾。担心李世民的病情得不到好转,长孙氏此时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举动。

她腰带里藏了一包毒药,对贴身侍女说道:“皇上若是出了事,我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资治通鉴》卷,曰:“若有真,义不独。’)

更令人感动的是,长孙氏本人在李世民生病时一直在照顾她,因为她从小也患有瓦斯病。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孙氏陪李世民到九成宫避暑养病。有一天半夜,柴绍等人突然上山,向李世民报告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具体事件史书中不详)。李世民大吃一惊,立即全副武装前往前厅询问事情的详情。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长孙皇后立即带病跟在他身边,极力劝阻,但长孙皇后却说:“皇帝如此震惊,我怎能安心!”

也许是因为半夜出宫染上感冒,再加上紧张和焦虑,长孙皇后的病情突然恶化,从此再也没有生病过。太子李承乾向母亲建议:“你该吃的药都用完了,身体还没有恢复,不如请父王大赦囚犯,同时也让一些人出家,说不定能得到明福的加持。”

长孙皇后不以为然地说:“生死已定,非人力所能改变。如果做好事一定会受到祝福,那我又没做过坏事,何必担心呢?这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国家大事,佛教是外来宗教,对政治未必有什么好处,况且皇帝从来都不信佛教,我一个区区一个女人,怎么能乱世间法呢?如果你一定要按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赶紧死掉呢!”

但李承乾没有听母亲的劝告,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方法一定有效,但他又不敢扮演皇帝,只好私下去找房玄龄。房玄龄转身扮演李世民。李世民也觉得值得一试,于是准备特赦。长孙皇后得知后强烈反对,李世民最终无奈放弃。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因病去世。临终时,她给李世民留下了遗言:

先请约房玄龄:“玄龄为陛下已久……若无大事,请莫废之。”

第二,再次强调不要让自己的亲戚掌权:“小心不要与有权有势的人打交道,但外亲戚上法庭就足够了。”

第三,要求薄葬:“愿我不以山脊劳作人间,但因山为坟墓,器物只是瓦木而已。”“

四、最后谏:“愿陛下近君子,远离小人,听忠谏,拒绝谗言,省事,休游。妾虽不在酒泉,我诚心并且没有什么可恨的!”(《资治通鉴》第194卷)

说完这件事,长孙皇后拿出了一直藏在腰带里的毒药,最后说道:“陛下生病的那些日子,妃子发誓要跟随陛下至死不渝,而且她绝对不像吕后!”(西汉)汉高祖刘邦死后,卢植进攻刘姓宗室,极力拥护外戚,擅自掌权,历时八年,被称为“西汉”。为《卢家之祸》)。

6月21日,长孙皇后在丽正宫去世,享年36岁。

长孙皇后曾编着一本关于古代女性言行得失的书。全30卷,名为《女则》。但她只是把它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并不想以此来博取名声,所以她一直叮嘱宫里的人不要告诉李世民。直到她去世后,龚仁才将这本书送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见事思人。他泪流满面,哀悼不已。他对邻居说:“皇后的书足以为世人树立榜样!我并非不了解命运,无缘无故悲伤,只是进宫后不再听到谏言,是一个好助手。”,所以不要忘记你的耳朵!”(《资治通鉴》第194卷)

无论怎么看,长孙皇后的早逝对于李世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李世民晚年在政治和生活上犯下不少错误,未能“谨如初”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外面没有魏征的直言不讳,里面没有长孙皇后。。补充项目。如果长孙皇后能够与李世民走得更远一点,共度一生,那么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千古帝王的形象将会更加完美,贞观历史无疑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