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足西北,在戈壁荒野的苍茫中问古,你一定是自己驾车的那个人,不是坐车,也不是旅游大巴上卸下的游客。即便是骑行、徒步,你当然是那个心灵行途的随意掌控者。

行驶在大西北的戈壁荒漠,你其实就在苍茫里走。无论你把人生自我想象得多么瑰丽壮美,无论你把春华秋实潇洒得何等轻弹,却只有在这西北的苍茫里,你可能才真正觉出,什么是你该景仰和崇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刻,你与自然和历史之魂走得如此之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关和玉门关,配得上这样的抵达。从繁华走向无边的荒远,再从朔风吹荡的遗址故关,真切的想象和看到千年的故影,真实而温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此刻,早已不是诗行的境界,心中充满的是敬意,为历史、为先人、为自己不舍的抵达!

豪饮西风,诗怀壮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10月初,在进入河西走廊20天后,我终于抵达这片西北苍穹之下的心灵故国-------阳关、玉门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肃有阳关和玉门关,足以傲视天下!

两道西域之关,两座开放之门,扬手迎客使,挥手写春秋。

及至两千年后,我辈后生,徒走边漠,阅读风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一座边关,为千古的讲述,为一首诗。唱不尽的江山社稷,吹不散的豪风诗情……

我们皆跋涉而来。从万绪的生活,湖海远山彼岸,沿着同一首歌赋,奔向阳关,赶到玉门,亲吻阳光,抚摸西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人说,无论冬日朔风飞雪,还是春天漫天沙尘,总会有人徘徊阳关、玉门关,到了旅游旺季,这里也是人流涌动。

盛唐大诗人王维、王之涣万没有想到,他们胸臆直抒的几行诗赋,竟然浩荡千年,令早已沦落的边关,竟是消停不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持有那首诗的人,仿佛得到一张通行证,情怀满腹,风尘一身,踏来阳关、玉门关,寻景、寻诗,问风、问阳光,问寻西北苍茫,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国神游,别梦依稀。

对大多数后来者而言,阳关、玉门关是纯粹的一场圆梦之旅。在梦想的经年累月里绘制这个古边陲之地的心中景象,而今迷恋的走来,痴痴地沐浴在西北的大风里,也是醉了……

阳关、玉门关,无愧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岁月不再。阳关只留下了这些土墩、烽隧、故道。玉门关也只有这方盘、风蚀的土长城,还有积薪。

还有什么?四野空荡,古关的繁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了历史的一丝陈迹,空回首!

但古关的风不平凡!

西风漫卷。凡来古关的后来人,都被这风袭扰。

风从何而来?

吹不尽的古关风,让后人不再从容!风吹起了来者的华发、头巾、衣衫,令镜头里人们的风姿绝对不凡!

这令人飘逸的风难道是从远古而来,让每一位后来者洗礼一场千古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出阳关。

客舍不再,柳色依旧。虽然秋杨、白桦已然黄灿,但杨柳垂绿,固然还是当年使君西出的样子。

阳关外早已不是外域,归来吧,沉酒尽饮不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仍然相信这不是复原的客舍。院子里安静得真实,风在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关博物馆。其实历史的诗篇在人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阅尽丝绸古道由兴而盛而衰的阳关烽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门关小方城。

它与被称作大方城的河仓城及汉长城,一同袒露着2000多年前那段豪迈的青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里长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玉门关汉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100多年前的汉长城墙体竟抗拒了历史和自然的消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边的兵士们用来打造长城的积薪,千年风雨已让它变作石化状,散落于旷远的戈壁和汉长城沿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道依稀。古丝路由此奔向西域,伴着戍边将士们的羌管悠悠和西北大风演绎了中西方交融的千年绝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威风凛凛嘉峪关。雄居河西四野,却令人依然垂想阳关、玉门关!

这座明代退守的关楼,东退数百公里,自汉代而起的边关城池,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古丝路萧条了,边池从此一蹶不振,只好退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关、玉门关远去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阳关、玉门关意味着一种使命,不仅是历史,还有未来。其实一代代寻诗而来的后来者已经构建了这个民族精神的高地。

在西北浩瀚的大地上,阳关、玉门关孤远、荒凉、寂寥。

而阳关、玉门关却仿佛从没有走远,在中国人的心中,它们是诗、是温暖。

意气风发,阳关、玉门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成于2017年7月31日 西安

附:部分文友评论————

@青文评论: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时期,它与阳关都是当时重要的屯兵之地,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地,也是当时重要的商旅往来要道——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如今历史的烽烟不见,战争的号角不闻,剩下寂静一片。杨树华老师又一西部放歌杰作,气势磅礴,使西部这广袤大地,在远去的悠扬羌笛中,在沉寂中我们感受它的博大胸怀!

@晶甁评论:

每个人都以独特的姿态,绽放着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追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叹作者的情怀独钟于大西北,以坚定的信念,执着的意志,自由的穿行在西北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在自然,历史中去寻找探索内心的渴求,真正收获的是精神的满足和升华,沉淀的是心灵的丰盈!

@笑对人生评论:

杨老师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仿佛置身于老师的作品里,在跟随老师一起畅游西北,浩瀚的大西北在老师笔下妙笔生辉,作为一个西北人,对大西北的了解远不如一个外乡人,实属惭愧,在欣赏老师作品的同时也是对我大西北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的学习,这样的作品不得不令人折服、赞叹,老师你可堪称西北活化石,我大西北需要您这样的智者,大西北永远欢迎您,期待与老师的再次重逢,从该作品的落款时间看,现在老师因该在古都——西安,相比老师又在旅途中,此时此刻想说的是,老师一路舟车劳顿,保重身体,最后诚挚的祝愿老师旅途愉快!

@春驻田上评论:

阳关、玉门关确实没有走远。因王维、王之涣两位伟大诗人的两首诗,在中华民族的口中和心中吟诵了千余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没去过的人们,向而往之;去过的人们,敬而仰之!即使将来它们的遗迹彻底不存在,仍然会存在我们的心中!

@卓方评论:

杨老师您的格图总是让人当故事看,引人入胜,将读者思路引入了时光隧道,仿佛看到惜日的金戈铁马,雄关万道。您这一期期的西北之行,河西走廊之旅的格图介绍,深深的打动了我,前些日子按照您格图中的介绍,我也把河西走廊走了一圈⭕️ 受益匪浅。从汉武帝 ’列四郡,据两关‘以后,河西走廊就是东西文化的唯一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所以东西文化都在这条路上留下痕迹,留下很深的文化底蕴,从这一带的文物就能充分证明。而阳关与玉门关正是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进出关口的上下道,也是相互呼应成犄角之势的战略防务要冲。好格图为您点赞 。

@GLH评论:

持有那首诗的人,仿佛得到一张通行证,情怀满腹,风尘一身,踏来阳关、玉门关,寻景、寻诗,问风、问阳光,问寻西北苍茫,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真美的文景!读文赏图恍若身临其境!心潮澎湃,魔鬼城在您笔下如此的壮烈!大漠在你的笔下如此震撼,赞您不一样的旅行不一样的视觉中国!

@丑小鸭评论:

倾力之作,这厚重的历史也难以承载的深情,壮怀激烈,壮心不已!

@枫叶正红评论:

西北大漠上阳关、玉门关的遗迹默默地矗立着,曾经的战火硝烟随风飘散,繁华的丝路也归于平静,无垠的荒漠和咧咧西风作伴,把辉煌的历史慢慢诉说……,透过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感受到您对那段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那片土地的执着的爱。

@星宇评论:

一曲雄浑壮丽的颂歌!

@洞庭风歌评论:

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三天不知肉味了!

@一木(正山)评论:

豪饮西风沙随人,诗怀壮烈云洗车。长河落日阳关道,孤烟飘渺玉门风。

@灿然评论:

一幅幅优雅的照片,裹着诗歌的趣,夹着艺术的美,向人们款款走来。美极了!

@忆深评论:

古关的风不平凡,西风漫卷…还有什么?比这更绝伦,视觉跟随您的印记,人间真美!深深倦染古道荒凉、寂廖…

@神游狐评论:

苍凉,方是一种极致的厚重与豪迈!

@白桦树评论:

西域大漠黄沙走,春风不度玉门关。故人已去诗仍在,新作来者更阳关!

@霞芳评论:

喜欢你的文字,磅礴大气!

@花样年华评论:

踏上这条千古情怀的向西之路,除了礼拜,还能怎样?越过去是他乡,尽管走过此路的先人早已化已作尘埃。风沙仍能告诉我们,他们的喘息仍在。如果这种苍凉凄美没在你的心里留下什么?我想,你恐怕寻不到我们的根脉。因为真正的文明就是从这里这一路播散来的!

作者:杨树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连接古旧和繁华的性格城市,这里的山色水色让人心动,这里建筑奇观让人激动,漫步其中,可以细细体味山城的风情万种和独有的魅力。一位情怀西北的天津人,视黄河之西为故乡。有一份职业,却一直以西北的历史文化和苍茫大地为追求,以心灵和足印。书写河西,为心、为这片写满梦想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