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一首鲜为人知的苏轼诗。这也是他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但这首诗中的苏轼并没有我们所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的博大胸怀。相反,它体现了一种日复一日得过且过、消磨时间的消极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句“林端山明竹隐壁”,远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森林的尽头,是一座清晰可见的山;附近的庭院周围生长着茂密的翠竹。第二句是“小池蝉乱,草枯”。庭院附近有一个池塘。由于干旱缺水,只能看到枯萎腐烂的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的前两句,苏轼由远及近地描述了他所处的特殊环境。奇妙的是,这两句短短十四字,却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七种风景。古诗词中所没有的场景实在是太多了。再见。只是这些景象透露出一种混乱和腐朽,显得苍白,缺乏生机。这与苏轼被贬黄州、被迫过退休生活的特殊环境有关。

“时见空鸟,水中红苕香。”第一部电影的最后两句话继续描述这个场景。广阔的天空中,不时有白色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满地的荷花,在绿水的映衬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从词句来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意境也很清新淡雅,但如果我们看看苏轼现在的处境,似乎就能看出诗人的心境。无聊,寻找安慰,又无奈。这种心态正是这首诗的下一部影片所关注的。

“村屋外,古城旁,拄着拐杖,向着夕阳慢慢走。”第二部电影的前三句描述了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苏轼拄着拐杖在村边的小路上慢慢行走的情景,是苏轼自我形象的写照。

“昨夜三更音琴雨,浮生中凉日。”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面的意思是:神很体贴。夜三更,下了一场好雨,让苏轼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但如果深思熟虑,恐怕也只有天工能够记住这样一位此时多次被贬的诗人,其中蕴藏着无限的情感。

“浮生”本指飘忽不定的人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曰:生如浮,死如息。也许苏轼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产生了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时光的消极思想。

总体而言,苏轼对自己特殊环境的描述,其实也是他此时自身形象的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一个郁闷不甘的隐士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在当下的人。苏轼不豁达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