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结局并不在家家,而是离开贾府被迫远嫁海外异国为王妃,并死在了西海沿子……

有人说这不是胡说么?林黛玉还泪而来,怎么可能远嫁给别人?那样又怎么“质本洁来还洁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实话这是两个事。

一方面,林黛玉确实是还泪而来,但和她嫁不嫁给外人没关系。

另一方面,明媒正娶的出嫁,又有什么不洁的?何况出嫁不表示就一定圆房。难道死在贾府,任由宝黛之情被人造谣诟谇,说林黛玉和贾宝玉有情,求不得而死,甚至两人还“如何如何”就是“洁”的?

宝黛钗三人的情缘故事明显典出于《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刘兰芝离开焦家后外嫁而死,唐婉离开陆家后外嫁而死,不就是林黛玉的伏笔么?她们有什么不洁的呢?

关于林黛玉外嫁后死去这件事,不是君笺雅侃红楼说的,而是原文就有大量的伏笔。

除了《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和《钗头凤》的唐婉故事外,还有薛宝钗追的两只玉色大蝴蝶,肯定出自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祝英台也有外嫁的故事。

而林黛玉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诗,《柳絮词》等都表达了“离去”这一点。尤其是《题帕三绝·三》和《桃花行》,都在讲林黛玉外嫁之后,生命终结前,身处异地他乡的孤独绝望境况。

关于林黛玉外嫁的伏笔,最关键是贾宝玉时,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线索。

白天林黛玉作《折足雁》酒令,明确表明她将离开贾府,远去不回的结果。

《折足雁》酒令说的是林黛玉这只孤雁折了一足而掉队,独自面对风高浪急的险恶环境,堪堪是嗷嗷待毙、前途未卜。

而《折足雁》恰好应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谶。要知道林黛玉说她只喜欢李商隐这一句诗。李商隐作此诗时,正是被迫离开表舅家里,踏上未知旅途人生迷惘之际,于风雨交加的夜里,一派愁云惨淡的思念表舅家的两个表兄弟时所写的作品,不就契合林黛玉远嫁而去心境思念贾宝玉之情么。

《题帕三绝·三》与《桃花行》意思相近,影射林黛玉身在异地生命终结前的伏笔不是巧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折足雁》酒令和“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黛玉远嫁线索类似也不是巧合。

贾宝玉生日当晚“群芳夜宴掣花签”,就影射了各自的姻缘。

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正是昭君出塞故事,又是被迫离开远嫁异国的线索。巧不巧合?

第二天,贾宝玉就将芳官改装换名为耶律雄奴,“小土番儿”的打扮既呼应了异国。“耶律雄奴”更与林黛玉的芙蓉花签昭君出塞故事契合。

这还不算,随后又因众人嘲笑耶律雄奴,又改名为金星玻璃。金星玻璃本是波斯所产,传到了法兰西,又由海上贸易传到中国,主要集散地就在西海沿子,如今的南亚次大陆范围。

薛宝琴对此恰好有两个伏笔。

第一个是十首怀古诗中,属于林黛玉的《青冢怀古》也是王昭君客死他乡埋骨黑水河畔的结局。预示黛玉远嫁。

第二个线索,她当初送给了林黛玉一盆水仙,贾探春一盆腊梅,随后便讲了西海沿子真真国西洋美人作诗的故事。影射二女同嫁海外异国。

就正好对应了芳官改名耶律雄奴,又改名金星玻璃之谶。

还巧合的是这个线索,又与之前林黛玉喜欢的暹罗茶,薛蟠拿出的西瓜、藕、鲟鱼和暹罗猪对应。

西瓜为西来之物,藕为莲对应芙蓉花签的林黛玉,鲟鱼是江里来海里去的意思,暹罗贡猪是暹罗贡品。说白了就是影射林黛玉坐船出海,南下西去为王妃。

而这又呼应了贾探春的《交趾怀古》影射她远嫁异国为王妃后,声名传扬海外的线索。

再有,贾宝玉将芳官改名后,林黛玉就作了《五美吟》祭奠,进一步为伏笔远嫁作谶。

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和红拂五人,全都有从一国到另一国为姻缘,并因两股势力斗争而牺牲的经历。这也不是巧合。

等到贾宝玉先作《姽婳词》再作《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实祭黛玉,就连林黛玉出嫁实为贾宝玉牺牲,出嫁必死也都说明了。

反过来,又一次呼应了“石呆·子失扇子”的故事。

石呆·子就是贾宝玉。

他被贾雨村所害,逢冤(逢冤)被夺走扇子,失去的是“湘妃、玉竹、麋鹿和棕竹”四种扇子。又重演了冯渊被害抢走香菱的故事。

湘妃就是潇湘妃子林黛玉。

玉竹可为林黛玉,也可为贾宝玉。

麋鹿是蕉下客的贾探春。

棕竹可指踪迹。

这不就又衔接上了林黛玉和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二女同嫁海外异国的伏笔么?

而贾宝玉曾对林黛玉发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黛玉做了“一品夫人(贵妃衔)”死后,贾宝玉在贾府抄家后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寻到林黛玉坟前守墓余生。不正是湘妃、玉竹、麋鹿三者的踪迹(棕竹)结局在一处么?又和贾宝玉和贾探春合作的《南柯子·柳絮》关联上了。

《红楼梦》里的这些个线索,单独看不能作为作证。架不住整合到一起,就发现全都指明了黛玉远嫁异国为王妃,显然不是偶然。

尽管原文还有很多黛玉和探春二女同嫁海外异国的线索,也不需要再啰嗦,您觉得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