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建峰 庆阳市西峰区发展和改革局

粮食问题不仅关乎每个人的生存权利,更关乎整体的国家安全。从“谁来养活中国”到“如何养活中国”,粮食命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粮食,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发展阶段,贯彻大食物观要求我们在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的同时,既要满足民众对质量的期待,也要实现生态友好的环境价值。通过开源减损优结构,打通育繁推、产运加等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形成可持续循环,构筑大食物观体系下的粮食安全长廊。未来在种业振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新型食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配套设备构建、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等方面仍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持续发力,努力在大食物观背景下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的现代农业产业。

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当前形势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局部生态系统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和战略高度,真正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件长期事业,秉承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健康推进.高效配置资金使用效率,创新多渠道、多层次资金筹措机制。要科学评估本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使用优先序,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建设现代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倡导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构建多功能、生态型灌溉排水系统。优化参与主体权责配置,增强农业农村改革系统性和协同性。在充分尊重农民自主自愿原则下,通过土地平整,优化土地资源,实现“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的调整制度,以便于集中连片,实现农业机械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强化建后管护利用水平,推进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建设,确保高标准农田项目良性运行。

三、完善粮食物流和储备体系。要补齐粮食物流和储备体系存在的短板,关键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创新现代粮食物流和储备系统的理念,完善粮食物流和储备体系。促进粮食物流的仓储、运输、供应等环节之间有效衔接和整合,使以粮食生产为导向的传统仓储物流体系向以粮食销售为导向转变。提高粮食物流系统化水平,尤其要提高粮食物流产业链程度。鼓励参与粮食物流运行的企业从全产业链视角考虑粮食物流的优化问题,即要适合顾客的需求,按照一定的管理流程,由产地到终端消费的全过程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等进行无缝链接和供应,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厘清和理顺粮食的流量和流向,将粮食物流和储备企业纳入统一的协同行动框架内,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目的。加强新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节点与原有节点之间的衔接程度,畅通上下游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物流通道,着力提升粮食仓储物流的一体化水平,做到设施现代化和储粮科学化。

四、建立国际粮食安全生态共同体。深化与“一带一路”成果,与沿线各国建立粮食安全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生态共同体。在粮食进出口贸易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互利互惠,进一步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进口来源大部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粮食种植方面,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合适的气候、土壤资源,共建粮食产区,补齐我国粮食生产短板。在粮食供应链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国际物流枢纽网络体系,特别是物流专线,依托于国际重要港口,建立海上运输通道,依托铁路、公路建设,构建陆上物流走廊,加速供应链周转效率。加深我国在各枢纽要道与“一带一路”各国城市物流的合作,与其共同建立供应链仓储,降低仓储成本;依托我国科技发展成果,引入智能分拣、配送等技术,提升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能力。进而强化我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能力。

五、推进种业持续均衡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创新、产业、治理和开放四大体系,即创新体系是品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代创新体系,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创新模式。产业体系要建立以市场主导、政府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企业集群,夯实种业强国的根基。治理体系要坚持依法治种,形成法制完善、监管有力、放管服结合的治理体系。全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保障落实种业“六大体系”。加快我国种业开放步伐,推进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构建维护主权、符合规则、高水平安全的现代种业对外开放体系。引进先进理念、高新技术、尖端人才,支持与外国企业之间共同开展种业研发平台,鼓励我国企业大胆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重点突破关键环节育种创新,提高良种化水平,整体推进种业持续均衡发展,确保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对外开放安全可控,重塑竞争新优势,助力实现种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