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探源中华文脉·发现宝藏陕西”网络主题活动在安康市石泉县正式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天时间里,采访团分别走进“丝路之源——鎏金铜蚕出土地”石泉县,探访蚕桑丝绸文脉、见证金蚕小镇的“蚕桑+文旅”双产融合发展之路;在国宝“朱鹮”栖息地——石泉县草池湾田园综合体,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在恒口示范区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五大中心”见证“毛绒玩具新都之核”的崛起;在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了解茶马古道之源,品味“忠、孝、义、善、正”传统商帮文化;在紫阳县木鱼包富硒观光茶园,倾听当地“因茶兴业、因茶致富”的故事。

石泉县:鎏金铜蚕见证丝路辉煌 “蚕桑+文旅”双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 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在石泉县“金蚕之乡”展览馆,讲解员向采访团一行介绍了这件沉睡了两千年的鎏金铜蚕。

1984年12月,在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民谭福全在河道淘金时,发现这件鎏金铜蚕,这件鎏金铜蚕长5.6厘米,蚕身有九段腹节,胸足、腹足、尾足清晰可辨,头部昂起,做吐丝状。当时,伴有西汉时期五铢钱,结合鎏金的制作工艺,经专家判断这件鎏金铜蚕是西汉时期的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而且此种鎏金蚕是迄今国内首次发现的,是西汉时期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非常珍贵。据史料记载,安康蚕桑生产已有3000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安康栽桑养蚕相沿成俗,绢帛织物早已出现。在汉水两岸的嫘祖蚕神庙、紫阳县出土的战戈上人们发现了附着丝织物残迹。这件金灿灿的鎏金铜蚕虽小,却是汉朝养蚕业的化身,是千年丝绸之路的见证,更是千年后“一带一路”的历史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泉县以池河镇国宝“鎏金铜蚕”出土地为依托,围绕“鎏金铜蚕”文物保护开发利用,打造鎏金铜蚕特色文化小镇,目前,“沧海桑田·乡村明星”“荷塘月色·丝路风情”两个旅游村已开园运行。以“沧海桑田·乡村明星”旅游村池河镇明星村为例,曾经毫不起眼的传统农业村,近年来,按照“蚕桑+文旅”双产融合等模式,深入挖掘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为内涵的金蚕文化,通过“集中劳力、集约土地、集聚资金”,相继流转桑园土地2000余亩发展乡村旅游,相继建成桑品种博览园、果桑采摘园、桑海小木屋、桑栖旅游环线、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商品超市、研学宾馆、精品民宿、天空之镜、空中漂流、山地摩托、醉美桑海农旅体验区、供水系统、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标识导视、乡村大舞台等一大批旅游体验项目和配套设施。曾经不起眼的明星村真正变成了风景优美、体验项目多样、配套设施完善的“明星”村。

在发展的同时,石泉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紧扣“山水田园、康养休闲、研学教育”基本定位,发挥草池湾生态资源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完善业态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在专业团队指导下,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集田园观光、康养旅居、农事体验、研学教育”为一体的草池湾田园综合体项目。据石泉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本康介绍,由于草池湾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吸引了40多只朱鹮在此安家落户。

恒口示范区:小玩具大产业 “五大中心”助力恒口毛玩新都崛起

“原来矿泉水瓶经过处理,可以制作成棉,太让人意外了”8月8日下午,在恒口示范区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五大中心”原辅料展示中心,听着讲解的采访团记者惊呼道。当天,采访团一行在恒口示范区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五大中心”,详细了解了自第一家毛绒玩具总部企业从江苏扬州落户恒口以来,恒口毛绒玩具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强的转变升级,做出大产业,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自2018年以来,恒口示范区抢抓东西部协作和东部产业转移机遇,通过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理念,紧抓苏陕协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机遇,大力发展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的“种子”在安康恒口示范区落地生根,实现“双向奔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培育产业的关键支撑,通过引企业聚产业,初步形成从创意设计、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到市场销售的毛绒玩具全产业链布局。面对出口物流、填充PP棉和原料辅料成本高的三大难题,通过抓开放强产业,形成了以毛绒玩具产业链撬动现代物流产业链的创新布局。”恒口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厂区每天可以生产三万只毛绒玩具,其中很多是国外订单。车间有八百多名员工,技术比较熟练的工人月收入能到八千多元。除了这个总部工厂,我们还有二十多家社区工厂在加工生产毛绒玩具。”安康市恒安玩具有限公司生产厂区负责人闵华向采访团介绍。

据悉,五年来,恒口示范区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五大中心”全链条融合平台优势凸显,PP棉的投产扩能、毛绒玩具产业孵化园的正式运营,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恒口毛绒玩具产业产值也年均增速呈跨越式发展。截至2023年6月底,恒口示范区共发展毛玩企业138家(点),带动就近就业3826人,年均收入增加4万元以上。2022年底,已实现产值8.6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

毛绒玩具作为产业振兴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几年发展,已经从来料加工逐渐转变为以文化赋能、文创设计为抓手的文化产业。据悉,2019年和2022年,安康市连续举办中国陕西安康毛绒玩具创意设计国际大赛暨产业发展峰会,吸引了全国各地八千多件创意设计作品,安康已成为全国第四大毛绒玩具生产基地“中国毛绒玩具产业新都”品牌越来越响,而作为“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都之核”的恒口,未来也将可期。

紫阳县:茶马古道寻茶香,踏歌山水梦紫阳

紫阳县是我国富硒带核心区,不仅盛产富硒茶,还是我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的主要发源地。唐朝时期,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开始茶马贸易,产于汉中、安康的“山南茶”成了朝廷以茶易马的首选,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亚等地。明初,茶马贸易达到全盛时,陕甘茶马古道主要路线为:经紫阳、汉阴、石泉到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从古河州临夏出境。

古时行商多以水路最为便捷,由于茶马古道的开辟,途径紫阳往来的客商云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北五省会馆,就是由山西、陕西、湖北、山东、河南等地客商分期建造,北五省会馆故而得名。

步入北五省会馆,一幅幅精美的清代壁画映入眼帘。在紫阳县融媒体中心播音员邹建军介绍下,采访团一行真正意义上了解了古时会馆商帮文化。用邹建军的话来讲:这些布局与壁画总体观看下来就是,孝字为先、义字为重、善行贯穿、正在心中,中国传统商人认为,只有达到此种境界,方能坐下来品一杯清茶,共谈生意,共事求财。邹建军说,这些壁画是匠心独具,具有教育、启迪的作用。

紫阳种植茶叶由来已久,据紫阳县县志记载,当年清朝安康府知府叶世倬就有诗云:“桃花未尽开菜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诗句。紫阳一带大巴山区植茶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唐代紫阳茶区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的一部,宋元明清都承袭唐代的制度,始终将紫阳茶列为贡品。

如今,紫阳县立足资源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深挖茶道、茶艺、茶诗、茶歌、茶事、茶俗等茶文化,推动茶产业与当地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跨界融合发展。

紫阳县富硒茶观光园位于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距县城6.5公里,驰名中外的紫阳富硒茶就研发于此。这里也是观光、游览的好去处。山上,300余亩茶园层层叠叠,葳蕤茂盛,宛若玉带缠绕;山下,任河与渚河交汇,波光盈盈,水天相接,游客可以在此赏茶艺、品仙毫、听民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承“做中国好茶,做健康的茶”的理念,坚持茶叶“一业”主导不动摇,坚持“三茶”统筹发展,加快实施茶产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25.9万亩,年产茶一万余吨,茶叶综合产值达60亿元。紫阳县已成功创建“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相继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市)、中国最美茶乡、 全省现代农业(茶叶)全产业链典型县等称号。2018至2022年,紫阳县连续五年荣膺“中国茶业百强县”。

如今,紫阳以茶为媒,吸引八方来客,名片响了,游客多了,茶好卖了,企业效益好了,群众收入也更高了,一幅产业优、茶农富、生态美的画卷正沿着绿水青山徐徐展开。

文/图:石荣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