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京津冀多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洪涝可能会增加水源性疾病的传播,例如伤寒、霍乱、疟疾、黄热病、甲肝和戊肝等。因此,知晓洪涝灾害后续风险并保护水源非常重要!

强降雨过后,伴随的高温高湿天气,极易发生肠道传染病和各类食源性疾病,市民朋友要注意食品安全,千万不可大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饮食安全做到“七不要”

1.不要吃被水淹的食物

被雨水淹泡过的食物容易被污水中的微生物污染,腐烂变质,食用后极易发生食物中毒。为了保证安全,遭到水淹的食品最好丢弃,不要食用。

特别要注意冰箱内的食物,若冰箱已遭雨水侵入,或曾经停电,食品最好丢弃不用。

2.不要吃变质的食物

霉变食物,有害健康。强降雨过后天气闷热潮湿,食物容易腐烂变质。米面如果储存不当也容易霉变。食用霉变的粮食会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常引起胃肠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偶有腹泻,而后出现体内各器官系统(肝、肾、神经、血液)的损害。

在炎热的夏季,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所有熟食和易腐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内保存。剩菜剩饭一定要冷藏,但不要在冰箱中存放超过3天,下一餐食用前要彻底加热,重复加热不能超过一次。饭菜尽量当日清,已经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要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3.不要吃死因不明的动物

死因不明、来源不明的鸡、鸭、猪、牛等畜禽动物肉品和因降雨导致死亡的水产品不要吃。死因不明的动物可能被致病菌污染,并在动物体内造成腐败变质,产生毒素,吃了会引起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4.不要吃来源不明食物

不要吃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

5.不要吃野生的蘑菇

雨水过后,野生蘑菇会大量生长,传统的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毒蘑菇是不靠谱的,千万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6.尽量不要吃凉拌菜

强降雨过后,部分地区卫生条件差,冷荤凉菜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污染,吃了容易生病,将食物烧熟煮透最为稳妥。切勿用雨水清洗蔬菜瓜果,生食蔬菜瓜果等食物一定要用清水清洗。

7.不要喝生水

不喝生水,不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生水应烧开后饮用,尽量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环境,在远离水源的指定地点堆放垃圾、倾倒生活污水、排放粪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涝灾后传染病防控知识要点

1.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它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以及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腹泻病。其它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2.霍乱

不进食生的海(水)产品,海(水)产品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煮熟后食用,清洗海鲜人员要彻底洗手再接触食品和餐具;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和合格瓶装水:避免大型聚餐和吃剩饭菜;不随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边大小便;发生无痛性腹泻和呕吐须立即就医;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应进行清洁和消毒。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可及时口服霍乱疫苗。

3.细菌性痢疾

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凉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凉盘食物;食用生大蒜有助于预防:食物加工要煮透;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防止饭菜被苍蝇叮爬;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不随地大小便。发生水样便、稀便、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应立即就医,儿童发生高热惊厥应就医排除是否为中毒性痢疾。

4.伤寒和副伤寒

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和瓜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鲜,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目前伤寒、副伤寒病情一般不典型,当出现持续3天以上发热,头痛、食欲差,排除感冒等疾病,有不洁食物或生冷食物进食史,应立即就医治疗。

5.手足口病

经常用清水和皂液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当手被水疱、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更换婴儿尿布后及处理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彻底洗手。经常清洁和消毒日常接触的餐具、用具、物品或表面(如家具、玩具和共用物品)以及分泌物、呕吐物和粪便等污染的物品用具。尽量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成人外出回家应更换清洁衣服和洗手后再接触婴幼儿,不要喂食婴儿经成人咀嚼过的食物;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如玩耍、亲接吻等。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家居或幼儿园室内做好通风。根据专业机构推荐3岁以下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以减少EV71感染发病及其导致的重症和死亡。

6.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7.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潜伏期为4~45天,多为1~2周。该病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群众要做好卫生及自我防护工作,如确保家及工作场所无鼠;妥善保管粮食、防止食物被鼠污染;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做好防鼠灭鼠措施,防止鼠类进入室内;不采取人工捣动鼠窝等灭鼠措施。

8.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炭疽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其中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人体感染炭疽杆菌后一般1~5日发病,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急性肠炎型可12~18小时发病,同食者相继发病,类似于食物中毒。皮肤型炭疽的皮损好发于手、面和颈部等暴露部位,其特征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肺炭疽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炭疽治疗原则是隔离患者,尽早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并给予对症治疗,防止发生并发症。

7~9月是炭疽的高发季节。洪灾是动物炭疽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受灾地区存在局部地区炭疽疫情暴发的风险。因此灾区群众要预防炭疽,最重要的措施是不接触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要做到“三不”,即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9.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善氏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重点防护人群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食用生奶和或未煮熟的肉类也可导致感染发病。

接触患病的羊、牛等牲畜时,要戴手套、口罩和防水围裙。不喝生奶,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布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出现疑似布病症状应该尽快就医,延误治疗可导致慢性化,对身体伤害更大。

10.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与脸盆应单用。如果不得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并常用消毒剂浸泡消毒,不能使用酒精消毒剂,应使用含氯消毒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他注意事项

1. 了解所在地的疏散路线,及时关注新闻和警告信息,并确定所在地是否为泄洪区或山体滑坡的地区。

2. 用氯消毒或煮沸所有的饮用水和烹调用水。确保不间断地提供安全饮用水是洪水发生后应采取的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水源性疾病爆发的风险。

3. 注意卫生习惯,不要用洪水洗碗、刷牙或清洗食物。如果你接触过洪水,务必用肥皂和水洗手。最简单的消毒方法是,把洗净的餐具放入锅内,完全浸泡在水中进行加热,待水煮沸时,保持15分钟以上,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4. 避免步行或开车穿过行洪地区或积水路面,即使少量积水也会带来严重的危险。你不知道是否有电线掉进水里或者是否有危险的化学物质存在。汽车容易在积水中熄火。汽车和行人在洪水中很容易被冲走。

5. 如果洪水接触过房屋,需要安全清洁房屋,丢弃任何不能用漂白剂清洗的物品,比如枕头和床垫。用肥皂和水以及漂白剂清洁所有墙壁、地板和其他表面。

6. 防蚊,请按照产品说明使用驱蚊剂,并将其喷涂在衣服或皮肤上。睡觉时要穿长裤和长袖上衣,并使用蚊帐。

7. 做好防蝇防鼠工作,避免昆虫、害虫、及其它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触食物,可将食物盖好或存放于密封容器中。及时清理垃圾,垃圾站远离居住区或安置点。

8. 保持乐观心态,人在极端天气事件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严重的会引起心理疾病。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应对不良情绪。多和周围人交流。

9. 如果有能力请积极参加当地志愿者参与救援或保障工作,投入工作可减轻焦虑感。

来源: 北京微医全科诊所综合北京市怀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文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文中涉及药物、技术、产品等只做表达所需,不具任何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式请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检查及治疗。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