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63年邓艾、钟会灭蜀后,三国时代结束,两弱抗一强的格局被打破,天下十三州,十州归魏所有,魏还有部分的荆州和扬州,东吴只有荆州和扬州大部,魏灭蜀后实力暴涨对吴国呈现压倒式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国在灭蜀前已经拥有五十万大军,灭蜀后更是有十万蜀军加入魏军,而东吴此时只有,二十三万大军。

但由于邓艾和钟会二士争攻导致了蜀乱,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加上西北的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叛乱,司马炎为此花了十七年去稳定政局,同时也为灭吴做好了准备。

晋灭吴战争充分总结了曹魏时期南征东吴的经验。

曹魏时期攻吴的路线主要以水路为主,水路并进,每次出兵都在冬季,曹魏的短板在于水军,冬季河流干涸,可以充分发挥出魏军的骑兵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魏选择在当时有两条水路可直接进攻到吴国的心腹之地。

第一路东路,中渎水 津湖 至广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路 肥水-施水-巢湖-濡须水,自寿春、芍陂过合肥入巢湖,经居巢、东兴至濡须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时期东吴的核心区域在太湖流域。

曹魏南征东吴往往选择寿春-施水-合肥-肥水-巢湖-居巢-濡须水一线。

虽然中渎水道虽然距离吴国建业和太湖流域较近,但在当时它的航行常常淤塞不通,在黄初六年(225)曹丕由中渎水道征吴,结果整支船队在津湖搁浅。曹丕为了怕被东吴俘虏,差点把船烧了。其次中渎水南部的广陵地区江面宽阔,临近出海口经常会有大浪,在那里渡江的难度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肥水-濡须水一线便成为当时沟通南北交通最为重要的干道。沿着这条路线水陆都可以通行,北方政权可通过黄河以南的泗、涡、颍、汝等诸多水道入淮,充分调动北方的战略资源,入淮后再从寿春沿肥水而行,至将军岭经巢肥运河过合肥,经施水进巢湖,再沿濡须水入江,顺流直下,可直达东吴的核心建业、太湖流域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濡须口所在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这条水陆交通干线的交点,魏军如果进据濡须口,就掌握了进入长江的门票,随时可以进入长江,顺江而下威胁东吴。濡须口魏吴双方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曹魏而言濡须口附近港汊众多,风浪较小,并且江中没有礁石的险阻,易于曹魏举行强渡。强渡濡须口后,可在对岸登陆后东进,充分发挥曹魏的骑兵优势,水陆并进可直插孙吴的腹地苏湖平原。

第二,濡须口的位置适中,正处在吴国两大经济、政治区域荆、扬二州交界处,魏军由此地可同时向东西方向用兵,向东顺江而下,只取沿岸津要芜湖、牛渚地区,扫清吴都建业西部的屏障。溯流西去,可直逼中游的皖城、武昌、夏口等要塞,而襄阳的魏军也可汉江而下到达夏口和东路军形成钳形攻势。

第三,占领濡须,还能堵住吴军北上进攻的道口。肥水-巢湖-濡须水一途,不仅屡为魏国南征所用,同时也是吴师北伐的首选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东吴政权来说守江比守淮,淮南是东吴屏蔽北方的战略要地,东吴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长江流域,长江虽然可作为天险,但时时刻刻遭受曹魏的攻击,极大限制了东吴的发展,东吴想要问鼎中原必须以淮南为跳板,东吴的优势在于水军,孙权曾经五次攻打合肥就是这个原因,经过濡须水入巢湖抵达合肥,再沿淝水进至寿春,以寿春为据点占据淮河流域,沿着、涡、颍、汝水进入黄河流域,充分发挥东吴的水军优势,向西可配合蜀汉的北伐,向北则可配合公孙度,只取徐、豫、兖州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对曹魏而言占据濡须口,就可把孙吴的航道封闭,孙吴的水军困在长江。

为此东吴利用濡须、东关一带的狭窄水道和险要地势,设置军事重镇,建筑坞城,派重兵把守,由于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因而每次可击败曹军。还有一点就是东吴在长江上行驶的都是大船,而曹魏的船为了在濡须水行驶都是油船,油船就是牛皮做的船再涂上油,油船的特点就是太小了,

牛皮油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是曹魏造不出大船,而是曹魏每次只在冬季去南征东吴,一到冬天水位不够大船容易搁浅,小船的目的在于运送兵力,再以骑兵占领濡须口的军事要塞,封堵东吴的北上通道,但东吴在濡须口地区建立严密的防守体系,只要撑到春季涨水,魏军只能北归,要不然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曹操四越巢湖南征东吴,都是到了春季才被迫退兵。

西晋吸取了魏攻吴的经验,并没有把主力放在濡须口地区,只是派了六路大军中的两路,攻取了涂中和横江,这两个地点在濡须的东北地区,属于吴军防守薄弱地区,其目的在于作为偏师牵制东吴的兵力,接应益州的晋军主力共同攻取吴都建业。

另一条路南下攻吴的路在荆襄地区,从襄阳南下,攻占江汉平原的军事重镇江陵,顺江而下夺取江南,自吕蒙白衣渡江夺取江陵后,孙权全据荆州南境及江北沿岸地区,将其西部疆界一直推进到西陵峡口。

西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东吴没有夺取江北重镇襄阳,一旦北方政权控制了襄阳道江陵这一区域的水陆交通枢要,就会使得南方政权在江陵以北的防线无险可据,北方政权处于劣势。

自襄阳北渡汉水,有白河与南襄隘道通往南阳盆地,南阳盆地是重要的枢纽,向西北可沿着丹水流域进入关中,向东北可从方城夏道进入华北平原,向正北方向行进,经过淅川等河谷穿过伏牛山,奔向伊阙,进入洛阳所在的三川河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襄阳位低山丘陵地带,其城背靠岘山,东边有桐柏和大洪山脉,西边有武当山的余脉和荆山山脉为屏障。襄阳城北面和东面又有汉江围绕,构成了天然的山城水利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水自襄阳城东向南折流,至石门进入江汉平原。南方政权如果夺取了襄阳,即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封锁汉水和荆襄通道,阻止敌人从南阳盆地南下。如果北方之敌占据了襄阳,则可利用利用平坦的荆襄通道南下,刘备就是因为襄阳失守,南下的途中被曹操追上,差点被擒杀,占据襄阳又可以利用汉水顺流而行,自汉津转入扬水驶往江陵。

而江陵附近地势平坦开阔,无险可守。只有北边的荆门、当阳一带的低山丘陵,只能用作阻击敌人,减缓敌人南下的脚步,但难以据此抵抗强敌。所以若是没有北边的襄阳作为有力的屏障,江陵的安全就没有切实保证,这也是当年关羽为什么以江陵为基地北伐襄阳的原因,南宋也是以襄樊之地为战略要地,挡住了金军和蒙古铁骑,最终南宋也因襄阳失守而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东吴时期的江陵地区和刘备时期的江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夺取荆西三郡后,孙刘关系恶化,虽然诸葛亮为了北伐和东吴重归于好,但互相提防的种子已经埋下,东吴在吴蜀边境西陵驻守了两万大军防止蜀军出三峡,因而每次魏南下江陵,东吴只能坚城固守,等待东边的援军,西边防守蜀汉的兵马只能按兵不动。

孙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十败一胜,由此采取了限江自保的策略,南郡江北地区后撤防线,江北的百姓全部移民江南,并将战区军队主力和都督治所调往江南的乐乡。江陵曾经是荆州最富裕的区域,在东吴统治时期成为了孤悬北岸的一座纯军事化的堡垒。而曹魏在此时期也在襄阳采取了,北迁百姓的策略,把百姓迁到了南阳盆地内部的宛城,曹丕三征东吴的失败使得曹魏的统治者看到并未到统一的时机,后撤防线制造无人区,使得东吴北征时,无法再魏国境内得到补给,随着东吴补给线的延长,只要在襄阳坚城固守,等到吴军粮草不及,不占自退,等到魏国国力强大,再逐渐向南移民,为魏国南征提供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孙吴放弃江陵以北的防务,只是在城下迎敌,致使其防御态势相当被动。曹魏与西晋如果动用大军来侵,往往能够长驱直入。孙吴方面由于守军兵力不足,只能坚城固守,等待东部的援军,等到春季涨水的时候,魏军自退。

西晋为了伐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西晋进攻江陵的策略是首先攻破江陵以西的军事据点,隔绝其与西陵守军的来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派遣少数精锐部队渡过长江,在敌人后方制造混乱,并伺机奇袭其指挥部,擒获吴国主将,使其指挥系统陷于瘫痪,无法对北岸的江陵实施救援。

在扫清外围、断绝援兵之后,晋军才动用大军攻城。仅仅九天的围攻,就拿下了这座设防坚固的要塞。在占领南郡后,沿着湘江南下将整个荆州和岭南地区纳入西晋版图。

在濡须口、中渎水和襄阳江陵地区无所进展,因而魏晋采取了先消灭较为弱小的蜀汉,利用三峡航道将大军投入荆州,打破吴国的沿江防御体系的策略。再加上巴蜀地区的木材和水利资源相当丰富,便于制造大型船只,西晋为此造大型的船花了七年的时间,使益州水师囤积了大批战舰,对东吴形成了巨大的优势。

吴国在国境西侧的峡口夷陵乃至宜都地区的防务,因为附近山岭遍布,道路崎岖,利于设立城戍关塞阻击陆上来犯之敌。如果敌寇由长江水路顺流而下,大举进攻,则难以招架。当年夷陵之战陆逊与刘备相持,所顾忌的就是蜀汉水军乘势东进,配合主力作战。后来看到刘备进行陆战,这才放下心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蜀汉被灭之后,曾经引起孙吴朝廷群臣的恐慌,纷纷提出各种堵塞江流的建议。孙皓最终接受了陆抗镇守峡口伺敌决战的主张。这实际上是沿袭了陆逊夷陵之战的用兵方略,但是并未增强西陵、建平守军的兵力。陆抗生前曾屡次请求补充峡口地区增兵的建议,结果也没有获得朝廷的同意,只是让他用铁索、铁锥封锁江面,这种消极的对策无法阻敌前进,后来被王濬用火攻和木筏轻易地攻破。

王濬、唐彬的益州水军是征吴作战的主力。西晋平吴之役出动六路兵马,总共二十余万人,其中王濬麾下就有七万之众。由于秭归地区城防坚固,王濬采取了派遣少数军队围而不攻的策略,绕过这一重镇出峡东下,大军的后勤供应难以为继,朝廷解决办法是让荆州战区的其他部队在王濬顺流东进的沿途提供兵员和粮饷,这样就使王濬所部的作战消耗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

西晋平吴之役在进攻路线上采用多路分兵的策略。

最初羊祜的方案是首先在峡口、江陵、峡口、秣陵四个方向发动攻击,迫使吴国分兵抵御,而无法集中兵力。让益州的晋军水陆水陆并济,襄阳的兵马进攻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多路兵马疑惑吴军,此时的吴军必定分兵去进行防守,这时再派遣部署在后方的预备机动部队乘汉水而下,迅速实现突破,引起吴国江防体系的接连崩溃。

晋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

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渚

牵制濡须口地方的守军

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

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

切断扬州和荆州的联系

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

策应益州的晋军主力

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从荆州江东下。作为灭吴的主力。

由贾充率领总预备队中军驻扎在襄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襄阳是中原通往南方的交通枢纽,可以经水旱道路通往夏口、江陵和夷陵等征吴的重要战场,贾充率领的中军作为应急的机动兵力,屯驻在襄阳便于策应各地的战事,在局势不利时可以及时投入兵员和物资装备来解决战斗,保证整个战役的顺利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濬、唐彬益州从益州出峡后每到一地,都是先以水战歼灭敌人的舟师,然后攻占沿岸的要戍,顺江而下,直趋建业。

南下的五路大军则是以陆战为主,分别包围攻打吴国江北的各座重镇。攻陷江陵、沔口、寻阳、历阳,牵制和消灭了各地的吴军,以减轻王濬水军东进的阻力。西晋六路大军同时并举,迅速地将吴国数千里长的沿江防线切割成数段,使其首尾难顾,无法相互支援,最终被分别击溃,土崩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晋以益州水军为进攻主力攻破西陵、直捣建业的成功战例,在沿中渎水、濡须水和汉水南征船队容易受阻的情况下,集结重兵从三峡实现突破,顺流摧毁南方政权的沿江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