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大佛普拉斯》中说:“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佛普拉斯》

在半只脚踏入赛博纪元的21世纪,赛博朋克们已为当代做出了“高科技 低生活”的诅咒式预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翼杀手》

我们都曾单纯地设想过,网络技术的膨胀将为人类带来内心困境的解放。

然而,现实是,网速上去了,问题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 今天 明天》

信息制造茧房,社交媒体上人跟人的疏离、隔阂与误解,就如同房间里的粉色大象。

算法浇筑壁垒,网络社区的许多角落成了阶级矛盾、社会焦虑和群体压抑的垃圾场。

发个心情,怕被嘲讽。

说点观点,怕被抬杠。

你记录生活,要担心被贴标签。

我表达思想,又警惕被扣帽子。

咱们手里的这部智能机,仿佛课文《喂--出来》的无底洞,你对着它说什么都往往得不到想要的回应,任由它掩埋了当代社会化生活的真相。

多年以后,面对互联网,我们丧失了表达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速上是没人讲话

所以,当下人们对古早互联网时代始终抱有酸涩的怀念,认为那里有我们早已遗失的精神原野。

然而,最近我在网上冲浪时,却发现了这样的东西,所谓人性的质朴与闪光。

这个地方居然是 —— 小红书。

01.

小红书里,生活的真相

现在大家普遍在网上都表现得特别光鲜、特别坚强、特别自我,就差自体繁殖了。

为了不表露情绪、不被人judge,发个动态得设十几个分组,有的索性就不发了。

在这样的社交猜疑链中,示弱就是在黑暗森林里生火,真诚就像是不给日记上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邪不压正》

不过,这只是网络社交的表象,而并非当代生活的真相。

真相是,现代人的孤独与脆弱一定需要一个具体的出口。

人们甚至比互联网蒙昧时代更期待共鸣、更渴望共情、更想要得到理解、更需要寻找同类。

当我们不敢把需要安慰的一面展示给熟人社交圈,有时就会把它投掷到网络里的陌生人海。

前几天,我在小红书刷到这样一个帖子。一位网友间偶然看到爸爸的微信聊天记录,发现满屏都是求职被拒的对话。

大概是第一次代入父母的角度直面生活的辛酸,情绪一时难以消化,她把截图发到了小红书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以普遍互联网社区的氛围状况去猜想,她的真情触动就像是落寞的孩童在海边丢石子。

但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情绪碎片,引发了巨大的、强烈的、有温度的来自无数陌生人的回应。

这条动态下却出现了广泛而一致的共情,很多人毫不掩饰地说:“我的爸爸也是这样。”

他们对作者的心境感同身受,还讲:“所以我们要好好努力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小红薯善意提醒作者,有一个人把爸爸删掉了。

她回答,因为爸爸问了好几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交换了许多工作信息,有人说可以考虑来自己爸爸所在的工地,包吃包住(住的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推荐了找零工的平台,有人也善意提醒作者要注意甄别工作信息,小心被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作者出来回应,说爸爸可以到别的城市去上班了,大家让她很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忧心父母,有人焦虑孩子。一位叫@*宠*你一生 的网友发现12岁的女儿房间有不少美甲用品,第一反应是非常生气。

想不好怎么沟通,她拍下女儿的桌子发到小红书,话题是#如何教育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人急着对这位妈妈阴阳怪气,也没有人为中年母亲的焦虑火上浇油。

下面9863条评论告诉她,这不等于学坏,鼓励她主动去了解女儿的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人们现身说法传递经验,母亲逐渐打开了心结,还欣然接受了大家说给女儿买礼物的提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被这位妈妈的开明打动,说以后也要成为她这样的母亲,把原生家庭的遗憾留在她这一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与女儿同龄的小女孩受到鼓舞,她说相信我也会被爸爸妈妈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续这位妈妈发布了女儿穿上她送的礼物的照片,女儿还来到评论区感谢这些素不相识却充满善意的阿姨和姐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社区里还有比这位妈妈更听劝的网友,一位叫@小艾同学 的男孩被称为“全小红书最听劝的人”。

2021年底,他自述找不到对象,把照片发到了小红书让大家帮忙找找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人没想到的是,评论区还真有不少人给出了建议。

更没想到,他不但一一友善回复,还真往心里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时上百天,他经历了一场彻底的改头换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表示这是真正的“养成系”,相当于在小红书上被100个女朋友捯饬了,不但好看了,而且年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甚至连学历都听劝,明年就要入学带专,有人打趣下一步是不是得考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小红书的年度报纸上看到他的个人总结。大家和他都没想到,一个人可以在群体的善意中换骨脱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这样由一群普通人抱团取暖所聚集的精神力量,在小红书上并不鲜见。

一个即将离开上海的沪漂,说想要一个全是上海ip的评论区来纪念此刻。

在沪上职人常被审视和揶揄的现在,上千人接力为在上海打拼16年的她完成了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土著们说你这不叫沪漂,这里已经是你的家了,现在属于出门游历。

没有地域歧视,只有地域奇迹。更多人说,祝你好运,上海永远欢迎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小红书上看到过最令人动容的一次接力,是一位叫@吧啦吧啦 的网友辨认不出父亲临终留下的字,发布在社区里求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家接力的过程中,很多人把这则帖子当成了树洞,分享自己的故事,像是说给作者,又像说给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评论接力帮她认出了答案:"不要难过,我想你坚强",被近14万的网友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对另一条评论同样印象深刻,他说:“在你需要的时候,它可以是任何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

说实话,对小红书观测愈久,我就愈感到困惑。

我与很多人一样,一度认为审美与效率、个体与规模、人文与科技,是一组不太可能三角。

而古典主义互联网人文精神在小红书社区的频繁复现,无疑打破我们基于经验主义的预设。

其实,在互联网被广泛民用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都对用技术手段解决人的孤独抱有憧憬。

1999年,朴树发了专辑《我去2000》,里面一首叫《New Boy》的歌他唱:

"轻松一下WINDOWS98

以后的路不再会有痛苦

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ew Boy》

同样在1999年,国内诞生了【天涯社区】,曾在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中文互联网社区的人文高地。

而后来,大家都知道,2000年后并没有发生什么奇迹的事情,张亚东说:“就是我们都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前几天,没落多年的天涯社区宣告重启失败,仿佛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后一次被美化过的理想主义实践也走向了历史尘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2000年刘若英的一首歌,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一语成谶。

互联网技术现在已经臻至科幻了,猪插上脑机接口,AI模仿人类低语,只有人类在信息浪潮的漩涡里一直孤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辈子的孤单》

生活是复杂的,这就注定如果我们越来越多地把生活诉求投诸于互联网,那每个人都能拿到满意答案这件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要么滑向原子化的一端,在“猜你喜欢”的无尽循环中只在乎自己这点事情。

要么滑向同质化的一端,在“大家在看”的标准答案里失去审美和价值判断。

可是,现在小红书上就事实存在着许多看起来天方夜谭的事情,仿佛在信息流的两个极端中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一方面,很多人都表示已经#把小红书当搜索引擎用#了,从衣食住行到文史政经,从生老病死到喜怒哀乐,甚至人生重决策都会先搜搜小红书。

小红书在成分复杂的用户群上,却积累出体量可观的共识,既覆盖实用经验,又满足情绪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有非常多特别不典型的用户表达和诉求,却依然能在这个社区里找到共鸣和呼应。

有一个只有59个粉丝的用户@岸上的波妞 ,她发笔记求助小红书的农学生们“爸爸的水稻生了什么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很快就等到许多专业意见,最终波妞家的水稻被成功治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女孩在小红书上发帖求助有没有同列车的人带卫生巾 ,引来了1.2万个热心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万没想到帖子很快就被仅隔4个车厢的另一位女孩刷到了,列车上网络不稳定,同车女孩的回复还没刷新出来,卫生巾就已经被列车员带到了。

一时间大家不知道是该感慨世界太小,还是要赞叹神奇的小红书社区大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小红书有时还会闯入一些神奇来客。比如一位奶奶因为不熟悉操作误拍摄了自己的半张脸发到小红书。

就是这样一张潦草的自拍下面,却涌现出上万条有爱的评论:奶奶身体健康、奶奶太可爱了、奶奶长命百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作为一个DAU(日活跃用户数量)过亿的庞大社区,小红书到底是如何解决了那么多个人化的问题?

或许正是因为小红书自设立之初的那个核心判断:生活不是舞台,没有标准答案。

算法有没有价值观?我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生活一直是小红书社区的底色,对于普通人的关注指导着整个社区的技术方法论。

在一张小红书创业时期的老照片里,我看到小红书第一位工程师路飞在墙上抄写了《黑客与画家》中的一段话:

“我不知道如今的黑客是否会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看到如同艺术家一样,这些数字时代的手工艺人正在改变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红书的第二间“办公室”,位于上海高安路

充满艺术家式的人文关怀,"people matters"为小红书的算法注入了接近“人”的性格。

由此小红书的社区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带动了用户之间质朴、善良和互助的良性交互运转。

2023年,小红书这个移动互联网黄金时代诞生的社区,如今已经走到了它的第十个年头。

我在朋友圈刷到小红书CEO在十周年晚会上的讲话:

“我们真诚地希望在未来的每一天,每个普通人,无论他出生和生活在哪里,打开小红书,

他都能看到一个广阔的大世界,从这里走向世界和未来;

也能通过普通人的分享和连接,感受到一个温暖的小社区,

让陌生不冰冷,让活着不孤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RealYoung

我们都知道,同质化的圈层,才更容易产生共鸣、方便彼此温暖,却又常常会陷入狭隘的境地。

而越多元化的社区,越适合碰撞思想、经验覆盖面广,但最终又往往会走向矛盾、误解和疏离。

同时要做到多元和复杂,规模充实而巨大,又要实现温暖与共鸣,内核宽容且饱满,是一个艰难且极富挑战性的互联网使命。

这两个遥远目标之间的恒久张力,就是小红书社区的力量和勇气。

“温暖的小社区,广阔的大世界”。这是上一代网络公民期待在这个纪元所能抵达的理想彼岸,或许也将成为小红书要在下一个十年回应给赛博时代的全新答案。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熟悉我。

十年之后,因为小红书,我们是朋友。

一个朋友,小红书

设计/视觉 Elain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