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饭是由专门的御膳房负责的。御膳房是宫廷内部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它有很多的厨师、太监、宫女等人员,以及很多的食材和器具。御膳房不仅要为皇帝和皇后提供每日的膳食,还要为其他的妃嫔、皇子、公主、王公大臣等人提供不同等级和规格的膳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皇帝每天一般只吃两顿正餐,早膳和晚膳。早膳在早上六点至八点之间,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之间。除了正餐之外,还有两顿茶点,可以吃一些小吃。

古代皇帝的正餐非常丰盛,每顿饭都有上百道菜。比如清朝初期,每顿饭有120道菜,通常摆三张大桌。后来因为国库困难而减少了菜数,120道菜变为64道菜。咸丰皇帝又减去一些菜,变为32道菜。清朝末年,慈安太后再将菜减为24道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皇帝用膳时,有着一套严格的规定和程序。

用膳时间一到,前侍卫喊传膳,太监将预备好的膳食从御膳房抬来,并按规定布菜。皇帝在用膳前,待膳太监会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银牌,查看颜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之后,皇帝若还是不放心,则会叫太监先行品尝,确认无误后再吃。

古代皇帝吃饭有个规矩,就是每菜不过三匙,通俗的讲就是每道菜不能连吃三口,否则菜要被立即撤下。为什么呢?因为皇上喜欢吃的东西不能让别人知道。用膳期间,皇帝要是眼睛看了哪个菜,太监就会将菜挪到皇上够得着的地方,用羹匙舀进布碟。皇帝吃过三口,你就会听到太监大喊一声:“撤”,菜便被撤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皇帝的剩余饭菜,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赏赐给妃嫔、皇子及大臣们。

皇帝在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一群听赏的人,比如商量事宜的王公大臣及皇子。如果皇帝不想吃,或是心里一时高兴,便会把美食赏赐下去。

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估计主要还是吃不完的原因,皇帝赏赐的饭菜,即使你不饿也得把它吃完。还有就是皇帝吃饭期间或者是吃完饭,忽然想起那位妃嫔什么的,就会吩咐太监将饭菜打包赠予妃嫔们。不管是作为王公大臣,还是妃嫔皇子,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也算是莫大的荣幸,虽然是名义上皇帝的剩饭剩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倒卖给宫外的小贩、酒家。

其实皇帝的赏赐饭菜只是偶尔的现象,并不是每顿都这样。因此,每天便会产生大量的剩饭剩菜,这都是顶级的厨师团队打造的精品,自然不会轻易倒掉。这些剩余饭菜会被御膳房或者太监、宫女通过特殊的途径倒卖出宫。

没有人会担心这些剩饭菜没有销路,要知道这些饭菜可是皇上的御膳,能吃上一口都算是没有白活。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很是火爆,清朝时已经变成了一个能养活近万人的成熟的产业链。这样来处理皇帝的剩饭剩菜,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远远要强于浪费掉。从太监、宫女到宫外小贩、酒家,既处理掉了皇帝的剩余饭菜,又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给宫内的动物或者植物。

除了人类之外,宫内还有许多动物或者植物需要食物。比如皇帝养的狮子、老虎、猴子等珍稀动物;或者宫内种植的花草树木等名贵植物。这些动物或者植物也需要高质量的食物来维持生命和美观。因此,有些剩余饭菜会被送给这些动物或者植物作为食料或者肥料。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可以增加亲和力和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皇帝吃剩的饭菜并不是简单地倒掉或者浪费掉,而是有着多种多样的处理方式和目的。这些方式和目的反映了古代皇帝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制度。我们在了解这些历史故事时,不仅要注意它们的趣味性和奇异性,还要注意它们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及它们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