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路透社14日报道,比亚迪拟向印度政府提交了一份10亿美元的投资提案,拟与印度Megha企业合作在印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

当此消息一出,很多网友表示,

“千里送人头!”

“比亚迪疯了?,阿三最没信誉!”

“还敢在印度投资,比亚迪胆真大!”

“所以印度根本不就怕营商环境差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道网友为什么会这么说吗?那是因为有前车之鉴的!

特别是国内的手机巨头们,在印度市场,无一例外没有不受到印度的收割!

2022年7月vivo被印度执法局以涉嫌违反印度《防止洗钱法案》冻结多个相关银行账户,涉及资产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9亿元)

2022年7月OPPO被指控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7亿元),印度税收情报局对此发出通告,要求OPPO印度分公司缴纳税款。

其中最为典型就是小米,2023年6月小米被印度指控违反《外汇管理法》(FEMA), “非法向外国实体转移资金”,小米在印度的555.127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8亿元)正式被印度政府没收。

此外印度政府要求中国小米、OPPO、 realme和vivo等多家智能手机制造厂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运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首席技术官(CTO)等重要职位,而且还要求我们中国的手机厂商把制造业外包给印度公司,把出口交给印度经销商。

当然,并非中国的企业在印度遭受不公,其他的外国企业也遭到印度政府不同程度的收割。因此,印度也被人称为它是除本国之外所有跨国公司的坟场!

所以要想在印度投资赚钱,就得变成印度公司,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所以网友们才会说风凉话,一方面是担心比亚迪在印度会血本无归,一方面用说风凉话在劝比亚迪慎重选择印度投资!

比亚迪想在印度投资,一是看中了印度巨大的市场,二是为迎接美国特斯拉的挑战,如果顺利投资的话,也能尽早在印度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据报印度《经济时报》获悉,印度工业和内部贸易促进局(DPIIT)拒绝了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一项投资提案。

是不是感觉特别惊讶?印度居然会拒绝比亚迪的十亿美元投资?面对比亚迪送到嘴边的肉,说不要就不要!那还是曾经信誓旦旦要取代中国制造的印度吗?

事出必有因!那这个因是什么呢?

我想能拒绝比亚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没钱图!

其实比亚迪在印度布局也已经有十年了,但是此前的投资都是比较小,2013年比亚迪进军印度,比亚迪联合印度本土的Olectra Greentech集团,成立了Olectra-BYD合资公司,这家公司在印度主要生产组装比亚迪电动K7等电动大巴。

从这个Olectra-BYD名字就能看出来,它像似是在抄中国合资汽车的作业!就类似我们国内的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合资企业的模式!印度也想学我们中国用合资的方式促进本土汽车工业发展!

回想一下,中国的汽车合资道路,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当时我们主要是走以市场换取技术的道路!这个历程由多么艰辛,恐怕也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

1983年5月,我们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作成立国内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但是由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中美双方也在企业管理、技术研发等各方面都存在矛盾。也间接导致了双方的合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得合资道路走不下去,反而觉得合资的这条路会给我们汽车发展带来曙光!于是我们邀请了福特,丰田,本田等优质车企进行谈判!在邀请的车企中基本没有一个愿意选择与我们合作的。这是由于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基础差,大家都觉得这简直就是赔本的生意。

这时候只有一家车企愿意跟我们合作,他就是大众汽车!当时大众提供两款汽车供我们选择,一款是1978年投产的奥迪80,一款是1981年的桑塔纳!也就是说我们原因引进哪一辆车就造哪一辆车!最后我们选择了桑塔纳!于是在1984年我国诞生了第二个合资汽车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那个时候我们的汽车工业十分薄弱,于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权益,国家在1994年发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鼓励利用外资发展我们的汽车工业!同时也设置了一道门槛,50比50的持股限制!也正是因为这个政策,快速带动了我国的汽车 工业发展!

通过汽车合资,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外国企业慢慢的将他们先进的生产,销售,售后以及一整套的汽车产业体系都带到了中国!我们也不负众望,通过学习成熟的汽车产业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汽车人才。同时与合资企业的利润分成,也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当然合资道路带来的可不止这点好处,正是由于合资的企业的到来,带动了本土一大批零部件企业诞生,这些零部件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进步,使之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准。这也使得我国的汽车配套产业逐步完善起来,从而形成了本土的汽车供应链!

在燃油车体系中,由于关键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如果想超越合资,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更别想实现弯道超车了。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得另辟路径,于是我们选择了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随着这几年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内新势力车企也在不断的技术积累以及更新换代!

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我们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面。我们的汽车工业也从之前的输入变成了现在的输出!

比亚迪与印度合作距今已经有十年时间了,双方的合作也仅仅是围绕生产电动巴士。但是在合作的这十年,印度也没学到中国合资的精髓,至今都造不出一辆纯国产的电动公交车,更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电动巴士产业链!

当初中国可是没有学习的先例,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基础没基础,全部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现在印度不同啊,要钱有钱,有人也有人,要基础也有一部分,还有着现成的作业可以抄,那为什么与比亚迪的合资厂就没带动印度本土电动公交车的发展呢?

导致出现此情况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印度的政策,特别是对待外资企业,可以说真的是令得众多的外资企业闻风丧胆!

所以我们比亚迪也不傻,在与印度合资这事上,比亚迪自然就留多一个心眼。虽然该合资公司主要的控制权还在掌握的印度人的手上,但是技术确实掌握在比亚的手上,电动大巴所用的核心部件全部从中国进口过去。这样的话,在印度赚的钱就算被印度因各种原因扣留,也不至于损失太大,因为对于印度进口来说,一般都是先付款发货的!比亚迪把核心该赚的都赚了!只能说比亚迪太鸡贼了。

这就导致,印度与比亚迪合资量产了十年的电动巴士,由始到终也没学会怎么制造自己的电动巴士。

这也不能完全怪比亚迪,这基本都是印度自身的问题导致的,印度政府对外国企业都一贯如此,特别是对待中国企业!严格审查企业的同时,还得让印度人担任公司高管,自己本身就想着让外国企业给自己打工,最后还想空手套白狼!

面对印度这样得投资环境,谁都心知肚明!所以就不要怪比亚迪只想吃印度市场得红利而不愿意把相关产业留下了。想当年我们中国都是以市场换技术,才有今天得成就。印度政府就想另辟途径,来我这发展,就得把投资,产业,钱都得给我留下!

这怎么可能嘛,印度如果在不做出得改变,想要超越中国称为世家得制造工厂,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印度自己玩狠的已经是数一数二了,没想到比亚迪玩更狠的。通过这种手段避免了印度政府的无理打压!跨国公司的投资本来就是各取所需,就拿特斯拉在中国来说,要不是特斯拉能满足中国的各种要求,他能在中国独资建立上海世界超级工厂?

所以说各取所需,你得到你的市场,我得到我的技术以及配套产业,大家合作共赢。自己还没有能力发展自我的时候,就需要借助外界力量帮助自己发展自己!这才是迅速发展提升自己最优的方法!

现在胃口不好,大家都消化不了你印度画的大饼,你没点实际的东西拿出来,人家压根就就不会考虑你。

对于目前的比亚迪来说,不缺销量也不缺利润,带着十亿美元去你那投资就是看重你的市场。既然你不愿意,比亚迪也不会觉得自己损失什么!反而损失最大的还是印度政府资自己!

比亚迪的这种做法也是迫不得已,对于印度,比亚迪唯有这种方式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避免印度政府的过河拆桥!

以前是自己把猪养好了,再来收割,现在可倒好,养了十年的比亚迪,胖了不说,还没法收割,这就尴尬了。

所以有了这个教训,印度政府一看比亚迪打算投10亿美元来印度兴建第二座工厂,还想着只赚印度的钱和抢占市场,不打算帮自己建立配套产业!也没打算扶持印度建立产业链!自己当然乐意了!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拒绝好了!

拒绝比亚迪,在一定程度印度政府是杀鸡敬候,明确告诉外界,要想在我印度市场下混下去,就不能像比亚迪这么混蛋的干法。不留点东西下来,就别进来了!

做法貌似是在保护自己本土的市场,但是他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至少是在汽车电动化方面!印度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落后于中国乃至是落后于全世界!

对此有些人可能会说,拒绝中国企业投资,但是他没拒绝其他的外国企业去投资啊?的确,中国企业不去投资的话,其他的企业会考虑去投资,但是也仅仅只是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目前电动车研究和发展而言,中国算是世界上市数一数二的。有能力,又有勇气去印度投资电动化汽车的除了美国的特斯拉,估计也没其他人了!

在外媒的多次报道中,虽然特斯拉马斯克称,很想去印度投资建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马斯克也还没有多大的实际行动。有行动的也市跟印度政府没谈好!

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有着过度的戒备心,也注定了中国电动化的产业链不可能在印度复制,更不可能会将电动车产业链大规模带入印度!所以说印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动产业,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

因为印度对中国企业有着强烈的戒备心,这也注定了中国电动车想在印度市场占有一席之位在短期之内是难以实现的。

那有没有办法又可以印度政府放低对我们的戒备心,又能占领一部分印度市场呢?目前来说暂时没有什么特别可靠的方法突破,有的话就是可能在东南亚市场建立零部件生产,然后通过他们出口到印度,然后在印度组装!这方法或许能行!

当然你想到的他们也会想到,再说印度不单只是对中国企业这样,他对全世界的外国企业都这样,就是稍微特别关注中国企业一点而已,这点来说印度还算是挺公平的!

当然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我们手上,就算印度对外开放该市场,去不去还是我们说了算,可见掌握核心技术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