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开饭前,年轻人总喜欢对着餐盘咔咔拍上几张再动筷。

逐渐地,这套动作成为不少人必不可少的餐前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如今,拍照的仪式感正在被另一股“神秘力量”所取代。

年轻人的就餐也从“摄影摄像咔咔咔”过渡到“电子榨菜来陪伴”。

所谓“电子榨菜”,就是在吃饭时所观看的直播短视频一类。

由于这些内容如同榨菜一般拥有极强的下饭作用,所以成为当下不少年轻人的餐桌必备品。

甚至有网友称之为“饭扫光”。

挑选一个感兴趣的品类进行播放,摆好饭菜,在“电子榨菜”的陪伴下,饭扫光变得容易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任何事物在饱受欢迎的同时也难免出现质疑,“电子榨菜”同样。

今天,我们不妨就一起来聊聊这盘“电子榨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食品榨菜相比,电子择菜的种类可谓极为丰富:

有“开心型电子榨菜”,如非正式脱口秀、即兴小吐槽;

有“脆爽型电子榨菜”,如《甄嬛传》电视剧的混剪盘点;

有“美味型电子榨菜”,如各种美食制作及吃播干饭;

有“重口型电子榨菜”,如讲述奇案怪案或恐怖故事;

有“营养型电子榨菜”,如国内外新闻速递、人文科普等.....

人们根据自己喜好,搭配不同“榨菜”,一顿饭吃下来,肚子饱了,精神也愉悦了不少。

看上去,这无疑是件双赢的好事,但这番操作还是让许多老一辈人担忧:

“沉溺于网络‘快餐’,年轻人就更难沉下心去做件完整的事了。”

这种忧虑听起来并非没有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我们可以用几小时欣赏完一部电影后写下篇篇影评,用闲暇时光慢慢品读一本好书继而投入绵长思考......

现在,我们却很少能沉心静气完成这些事情,甚至有人开始觉得如此做法是对时间的浪费。

随着电子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的信息交流也进入到近乎疯狂的阶段。

面对喷井式的信息,我们择“喜欢的榨菜”而食。

在一条一条迅速切换的内容里,我们看着看着也会出神,有时看完,自己也说不清具体啥情节,更别提深入思考了。

而当浅层理解成为习惯,我们整体认知和批判思考的能力也将日益单薄。

但话说回来,这些问题,其实年轻人心里都明白。

只是快节奏的生活、硕大的学习工作压力,让属于年轻人的时间变得奢侈。

结束一天的劳累,回家后最想做的事莫过于放空自己。

持之以恒地阅读一本书或是完整地欣赏部电影,这些都得有持续的精力输出。

即便知道多数情况下这个途径比“电子榨菜”营养多得多,但依旧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毕竟眼下,他们更需要的是能让他们身心放松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缓释身心,避免独身尴尬也算是年轻人倾心于它的原因。

越长大越能发现,朋友是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因为大家总会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相聚的时间变得短暂而稀少。

而一个人的逛街、就餐也开始“变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别人三五成群出入喜欢的餐厅,会不好意思独身落座,因为总觉得有人朝孤零零的自己投来奇奇怪怪的眼神。

也总担心,就餐中途去个卫生间,若忘记提前跟服务生打招呼,等回来时餐饭可能早已被收走。

而“电子榨菜”的出现,弥补了朋友的缺位。

它在就餐过程中隔出一个虚拟空间,让我们短暂地逃离现实世界,轻松自在的享受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子榨菜”为什么被喜爱啊?

因为它背后藏着一个有关于现实的故事。

这个现实,让诸多年轻人习惯了效率和简洁。

这个现实,也告诉我们,要对这盘“电子榨菜”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但包容不代表纵容,深不可测的互联网世界,也隐藏着许多掺有“科技狠活儿”的“电子榨菜”。

如恶俗段子、篡改历史、擦边直播等等,这类“榨菜”吃多了,不仅伤身更伤“神”。

能被端上桌的“电子榨菜”必须是建立在正确价值导向的范围内。

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文化空间,杜绝质量低劣、思想低俗的“电子榨菜”;

另一方面,要多听听年轻人的声音,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将“电子榨菜”打造成一种短而精的网络文化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相信,好的“电子榨菜”不会影响年轻人精神需求的进阶,甚至可能会成为一种文化牵引。

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放松,也能在回味时愈发喜爱,继而激发其阅读原著、观看原片的欲望,并乐享其中。

伴随智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预见,未来的“电子榨菜”也将更加丰富。

可不管形式、种类有多丰富,最重要的仍然是这盘“榨菜”的整体质量。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news/show.php?itemid=97546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