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回复“成长”,免费加入军营高效成长群,持续获取【军营成长利好政策】,更快成长成人成事!

作者|爱尚君

来源|军营职心眼儿(ID:sszc800614)

转载请联系(微信ID:suiyuan800614)

阅读点关注,军营不迷路。

上周末,我陪女儿一起观看了一部追光动画新作《长安三万里》。

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美仑美奂的画面制作,饱含张力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让我们父女二人共同领略了我国盛唐的恢弘气象、诗人的群像风采和唐诗的美妙意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饱览影片中一幕接着一幕的视觉盛宴之外,片中层出不穷、朗朗上口的唐诗。

同样让女儿不由地沉浸在对古诗的复诵当中,时不时地对着银幕遛出几句。可以说,这是她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没有之一。

而我则不由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电影中,先后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等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可以这么讲,他们也都属于那个时期的“顶流”人物。

但为什么统领全片占据C位的偏偏是戎马一生的高适?他究竟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观看之余,思考良久,深感片中经历种种遭遇,依然成功逆袭的“励志哥”高适。

他走过的军旅之路,颇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细细咂摸,也正是我们在部队,人人都想成为的样子。

01

有实力,不仅出身高贵,还习得一身好枪法

有人曾说,片中的高适属于“草根逆袭”。实则不然,高适高适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渤海太守高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爷爷高侃,那可是唐太宗时期的名将,被封为平原郡开国公、左武卫大将军,即使去世,也被允许在乾陵陪葬唐高宗李治,这一待遇,恐怕除了皇亲国戚,再无二人。

高适的父亲高崇文,也担任过韶州长史,属于在体制内拿稳定工资的主。

可惜的是,到了高适这一代,家道中落。但这依然未能阻挡高适潜在实力的发挥。那就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来著名的“高家枪法”。

尽管,在玉真公主的舞会上,未能凭借高家枪法扬名立万,但临近表演结束之际,高适使出的集稳、准、狠于一身的崩檀木桩法,还是深深地征服在座的岐王,以致杯中酒满,还不自知。

这也为他日后平定安史之乱,杀敌立功,从此,一路开挂,凭借硬邦邦的实力,使得自身的职场之路越走越顺畅。

此外,高适的实力,还体现在个人非常善于学习。自己阅读能力欠缺,他让孩子读给自己听。

跟李白学习相扑,他善于揣摩领会,从而让他够顺利入伍。

后来,面对来势凶猛的吐蕃军,高适以退为进,引诱敌人进入自己的包围圈,运用的是他在向李白学习时领悟出的韬略。

我们说,在部队又红又专的出身,往往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倘若,个人在部队还有一技之长,外加个人善于学习请教,那基本上,达到了“不提都不好使”的境界了。

所以,实力中除却那些非主观所能决定的因素之外,有一技傍身,外加具备可以做到让“一技傍身”的能力,才是在部队立足,长远发展的不二法门。

02

有定力,只做能产生结果的事情

谈及定力,不得不提到片子中的李白。这个人物莫说在唐代,在古今都可谓是鼎鼎大名的存在。但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诗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他还是一位“官迷”。终其一生都在“做官”与“写诗”之间不停地切换。但归结起来,还是“做官”占据了主导地位。

为了做官,追求名利,青壮时期的李白,到处拜访名人,想要攀附权贵,则选择了甘愿入赘。

虽本意不想这样,但在那个时代,商人的地位极低,纵使才华横溢,也没办法考取功名,若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无奈只能走这条路。

倘若至此,也就罢了。但李白为了离“官”更近一些,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经不住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的多次邀请,最终选择投靠了准备自立为王的永王。

结果,本想实现自己的Z治抱负,却未曾想会被所谓的“Z治抱负”所束缚,沦为一名阶下囚。属于典型的“不讲Z治”。

好在后来,大赦天下后,李白被提前解放,也算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相比于李白在“诗”与“官”之间的左右摇摆,高适则显得定力十足。

高适是个实战派,个人报国之志不只是写在诗篇里,而是放在了将高家曾经的辉煌再现,且终极目的是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为此,他做到了先后3次参军:第一次,宁当马队长也不做文官郞,哪怕饥寒交迫他也没有想过退缩。

只是没想到,他们窘困之际,营帐内却歌舞升平,那时他觉得跟错了人。

第二次参军,他放下了C枪,拿起了毛笔,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S记。

不过,这次他跟对了人,他和将军进出,学会了排兵布阵,学会了军事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深受将军的忠诚感染,誓死不做叛军。

第三次参军,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属于临危受命,位居中丞,从而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他有勇有谋,退守时还留了后手,成功夺回城池。

从此奠定了,他在唐朝晚期无人取代的位置,乃至后期,一路升到了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散骑常侍,被封为渤海县侯,其功不亚于爷爷高侃。

除了参军报国意志坚定,高适在大事大非面前,更是显得异常清醒。

李白那次因“站队”问题出事儿后,影片中做了相应的艺术处理。实则,高适并没有救李白,而且,还相互烧了彼此往来的书信,从此再也没有联系。

或许,你会觉得高适薄情,但在当时的那种境况下,高适是别无选择的,也很无奈,一旦施救,个人也会受牵连,又何谈救助他人。

再说李白,倘若当时,不为名利与权位所扰,一心一意地写诗,求得一生逍遥自在,或许,不仅仅是位诗仙,更会成为“诗?”,我也不太清楚。

在部队,一篇题为“刷屏的面孔,青春的样子”的文章读罢很让人振奋。讲的是一群爱军精兵标兵,屡创佳绩的感人事迹。

所有这些尖兵,倘若没有那种“咬定青山不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定力,是很难完成这样的壮举的。

听过那句话,制心一处,则无事不办

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实现抱负方式的权利,只是有些人被繁华蒙蔽了双眼,有些人坚定不移始终如一。而不同的结局,也往往由此产生。

03

有魄力,敢做“违逆”之事

影片中,已经位居中丞的高适,做的颇为冒险的一件事儿,就是用红葡萄酒代替鲜血,“欺骗”了前来既想弄清事实真相,又带有问责于部队作战后撤原因的程公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不远千里赶来的程公公,那可是时任皇上的代言人,从他出场伊始,便手拿龙头节,就可见一斑。

此物是皇帝给使臣的身份证明,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先斩后奏的。那么,高适可以做得如此心安理得,气定神闲,背后的原因在哪里呢?那就是胆识。

这里所谓的“胆识”,是包括了知识、常识与见识的。

说知识,在于,行伍出身的高适,懂得基本的用兵之道。用自伤自己的方法,设下了“苦肉计”,暂时迷惑住了程公公,用空间换取了时间。

乃至于当探子来报时,他很淡定地说了一句:“三个时辰,够了。”

而说常识,则在于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包括“欲擒故纵”,假借军内战士叛离,放走了被俘的吐蕃兵。

实则,是故意让他回去向敌人首领通风报信去了。

再说见识,很大程度上,则是一个人的判断力。像片中的高适,对于那位放走吐蕃兵,接下来,会促成整个战局呈现什么样的局面。

高适心里是有数的。后来,果然不出他所料,上演了接下来的敌军被其“调虎离山”,其主力被直接吸引到此,缓解了朝庭的压力。

同时,由于前来支援的严武将军提前半天赶到,直接达成了“瓮中捉鳖”的效果。

这一系列做法,顿时让前来问罪的程公公,佩服得五体投地,疑虑全消。

在部队,敢做“违逆”之事,绝非等闲之辈,像《亮剑》当中的李云龙,带领新一团负责掩护总部机关撤退。

本应从敌人相对薄弱的苍云岭突围,在771团和772团的掩护下撤离,可他却不按套路出牌,而是战场抗命,直接从正面冲击坂田联队。

我们说,这种做法肯定不对,挨处分也是应当的。但这种可以及时洞察稍纵即逝的战机的能力,确实值得学习。

一个人,遇事需要下决心时,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太坚持自己,导致“刚愎自用”。要么,过于软弱,出现犹豫不定。

因此,很需要鉴于当时的时机与形势,准确地把握好中间的度,取得平衡。“敢做”并不意味着“必做”,而是要具备“箭虽在弦上”但却可以“引而不发”的实力。

04

有魅力,始终保有一份情怀

是军人,有情怀。这种情怀,于上,来自国家,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

如同,退役军人离队之际所喊的那样,“若有战,召必回”。即使年事已高,依然做到力挽狂澜,转危为安。

于中,来自对好友同事的深情厚谊。电影中,高适先后冒死救下大唐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分别是郭子仪和李白,可谓两肋插刀,情真意切。

于下,虽位居中丞,但仍体恤兵情,及时撤退,不死打硬拼,暂避敌人锐气,然后,择机反败为胜。

正是因为他骨子里有这些美好的素养,超于常人的人格魅力,使得他经历安史之乱过后,在军中的地位如火箭一般上升,也成为唐朝Z治成就最高的诗人。

要说高适的魅力,可以体现为三个“情”:

一是友情。三次亲登黄鹤楼,次次均为见李白。先是一起饮酒吃肉,读诗做画,让李白也觉得高适心里也有锦绣。

然后,苦心劝说李白不可入赘,无奈之下,留个“否”字便离开。

最后,虽不能见李白,但又想点醒李白,只能在初次相识的地方,送李白一程。可以说,高李之间的情谊,黄鹤楼绝对是个见证者。

二是才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来自于高适的《别董大》。

当时,天宝六年春,宰相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了长安。

冬天时,两人在睢阳相会,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高适挥笔写下这首《别董大》。

意在告诉友人,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试问这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而董大听到这一句,瞬间振奋起来,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全诗豪迈的意境,洒脱的举止,使得该诗成为小学四年级课本的选读诗词,启蒙并激励着小学生。

三是性情。就是敢于直言。当时深居九重之内,不懂得作战形势的唐玄宗,非逼驻守潼关的哥舒翰发兵攻打安䘵山。

结果,潼关失守,长安不保,哥舒翰兵败殉国。

在唐玄宗从长安逃往四川的路上,高适在进谏时,直直言不讳地称,潼关出兵命令是完全错误的。

虽因一时的耿直,得罪了一些权贵,但继任的唐肃宗还朝后,对高适还是很信任的,让他做过彭州刺史,做过蜀州刺史。

所以,高适在唐朝诗人里,官职是比较高的。

其实,高适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现实当中,也包括在军旅,很多时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岂止是三万里。

高适有能力,自己也很努力,却一直未得到重用。但高适厉害的地方,则在于多年饮冰,未凉热血。

他用他的人格魅力,为自己赢得了机会,而当机会真正来了的时候,他又用实力抓住了。

结 语

影片《长安三万里》快结束的时候,纵观高适的人生,其实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个写照:你有能力,也很努力,但并不代表你能成功,决定你的命运的,有时是一个机会。

当然,如果你没有能力,没有一直在坚持,就算是机会来了,你也抓不住。

所以,没事儿多积蓄能力,有事儿多创造机遇。当我们在羡慕豪放不羁的李白时,别忘了多看看高适,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PS:【军营职心眼儿】问题咨询群,已经开通。欢迎对军旅成长有困惑的战友扫码加入,畅享一年有关新闻写作、机关工作、人员管理、职业规划等无限咨询。

作者:爱尚君,80后,我会将个人所形成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方法诉诸笔端,与关注我的人,我关注的人共同分享。酒肉已备好,没事儿请常来坐坐,听听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