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球汇发布的一篇文章《长见识!吴敬平谈反手拉下旋先进理论,以前教练教的都是错的?》,引起了小范围的讨论。

权威就是真理吗?旧的都不适用了吗?新的都实用吗?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与思考,不对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1、引言
由于生理结构不同,我们反手的引拍,天然要比正手小,所以反手拉下旋比正手拉下旋的发力要更为集中才行。

无论对于右手还是左手执拍,其正手与反手的区别是什么?在不细究生理结构的情况下,我谈两点表象。

第一,发力方式。正手是向内侧收力,反手则是向外侧甩力。就这点而言,反手应该比正手更容易发出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发力集中,爆发力好。在业余里面经常会有反手利,以及最开始起下旋反手比正手容易的。

第二,力量大小。通常我们认为反手动作小,正手动作大,所以正手力量比反手力量大。一般反手引拍动作是压腿收腹,击球点在身前,瞬间加力向前出手。正手引拍动作是压腿转体,外侧转动范围大,手臂伸展性也好,所以正手比起反手力矩增大,转动时间变长。

我觉得,在进攻上,外甩发力更有爆发力,专业和业余比赛经常会看到反手暴甩一板而过;内收发力更有掌控感,所以正手拉球的弧线、落点、旋转和节奏等变化更丰富。在防守上,反手位击球点在身前,且靠近身体,所以反手防守更稳定。

2、重心
反手拉下旋的重心,要比打上旋低一些,所以双腿要分得更开一些,重心下去才好造弧线,腹部内收,重心落在前脚掌,随时准备启动。
关于反手拉球的重心,国家队金牌教练吴敬平老师是这么讲的:以前教练教的都是错的,现在的大塑料球,应该是右脚在前,重心也要放到右脚上,用右脚去找球,右腿蹬地发力......无不在强调右脚的重要性!然而几乎所有教练都会说,反手拉球的重心是由左腿转向右腿!引拍时,左腿和左肩向左转,出球瞬间左腿和左肩往前顶,但不能完全转到右侧,顶到平行的位置即可,肚子也可以向前顶,但重心不要直接起来,主打一个向前发力。

关于重心,我颇有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人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也是六个自由度,其中重心对应平动的三个自由度,即上下、左右、前后,手腕主要负责精细的方向和摩擦控制,大致对应旋转的三个自由度。

(1)重心的左右

同侧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右手执拍为例,右脚的作用不仅是发力时的蹬和顶,更重要的是发力时的支撑,特别是小球处理上,右脚的支撑特别重要。

这并不意味着左脚不重要,事实上,充分发力(全身发力)的条件下,大体上往哪边发力,哪只脚便是最终的支点,最后重心会落在那只脚上。比如说正手拉偏左的线路,最后重心会落在左脚。正手拉偏右的线路,我认为是不完全发力,重心可以不落在左脚。当然,关于方向的调节,手腕有更大的作用。

反手拉球,如果从左开始挥拍,“最终”重心落在右脚,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很自然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重心一直都在右脚,也不意味着重心没有从左腿转到右腿的情况。至少我觉得这不是全面和完备的说法。

反手位的击球点在身前,引拍动作无非两种,一种是垂直向内收腹,另一种是左转腰,再加收腹,显然左转+收腹,力量释放是最充分的。

所以我认为有两种情况是需要重心从左腿转移到右腿的,一种是主动的,反手充分发力拉斜线,这点可以参考张继科的动作,此时腰力利用更好,但我主张协调用力,别废了老腰;再比如格里卡和达科,反手发力就很恐怖。另一种是被动的,对手回球落点很偏左,必然要调整重心和身体,这也是一种用(身体)右脚找球。

所谓找球,我理解就是通过步伐移动使得躯干和手与球保持在舒适的击球范围,目的是更好地完成击球。右脚找球,就是以右脚为参考标准,移动到自己舒适的那个距离或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重心的上下

击球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让球过网,需要施加向上的力,造抛物线,造弧线,所以协调发力(发力一致性)的时候身体和手往上。拉下旋需要更多向上的力,蓄力时重心自然比打上旋时低。

但我并不建议业余球友双腿分得很开,重心蹲得很低,因为业余球友没有那么好的腿部力量,蹲太低起不来。双脚间距比平行略大,微蹲屈膝,沉肩下手,自然放松。

(3)重心的前后

球不仅要往上走,还要往前走,就要向前发力,特别是球改大了之后,更需要向前发力。从发力过程来看,增加向前发力就是后引和迎前,发力距离长啊,所以现在很强调往收腹引拍,以及多往前顶。

重心的左右、上下、前后,是一个综合作用,其中上下和前后我觉得是最基础的,对应乒乓球运动的往上、往前,而左右用于辅助改变方向。

重心不要直接起来,主打一个向前发力。”这让我想起小胖的反手,相比之下我觉得张继科的反手对重心的体现是最综合的,小胖的反手击球重心,有时候甚至有下坠的嫌疑,似乎他的高质量更多来源于腰和手,业余并不好学啊。

再看马龙反手拉球这个例子,我觉得就是反手拧拉的放大版,腹前引拍,所以重心在右脚,但反手发力拉斜线的时候,这个视角仍然会看到重心还是略微有交换的吧。

关于站位问题,现在有正手拉球右脚在前的观点,我并不是很能理解。以基本发力的引拍、挥拍为导向,我的基本观点是球“相对”于人,往哪边发力,哪只脚在前作为支撑。比如正手拉球左脚在前,反手拉球右脚在前,而反手垂直前方拉球可以平行站。

3、手腕动作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板形亮起来了,拉下旋球就能过网,其实还少了摩擦球的那一下“加速”的动作,由于反手拉下旋大臂很少参与,所以“加速”这个环节,靠的就是手腕。
关于摩擦方向,几乎所有教练都是这么说的:来球下旋强时,板形立起来,手腕从下往上转动摩擦球;来球下旋弱时,板形压下去,手腕从后往前转动摩擦球。
然而吴敬平教练是这么说的:无论旋转强弱,手腕都应该下压,板形压住,从后往前摩擦,靠随挥的那一下“带”的动作让球过网。其实也是一个“先摩后撞”的过程,跟现在大众推崇的“先撞后磨”正相反!

其实这里说的是摩擦的重要性和摩擦的能力。

对于下旋球,无论是搓还是拉,你就得会摩擦。旋转,摩擦,这才是乒乓球最难的环节。搓下旋时,发力与球的旋转相逆,合力比较轻松,所以容易掌握。拉下旋时,发力与球的旋转相顺,合力较难,容易下网。

如果把拉下旋动作的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就是克服下旋和制造上旋。力的两个要素,大小和方向,具备摩擦能力,那你的板形角度随便摆,无非控控弧线高低罢了,这就是专业的选手随便“带一下”。业余摩擦能力不强,板形亮起来,角度打开一点,有助于吃球、抵消旋转、往上造弧线这些。

专业和业余,初学和精通,是不一样的。精通者,高水平比赛强调前冲和速度;普通人追求拉高调挂起来稳上台。而且,板形前期亮起来,后期也可以通过手腕转动调节弧线的,不一定就是高调弧圈啊,比如说卷拉。

手腕的作用,一个是加速度,另一个是控方向。正手拉球时手腕先外展再内收,反手拉球时手腕先内收再外展,瞬间加速过程,会让你觉得拉下旋轻松很多。但也并不是完全就依赖手腕,那样手腕会废掉的,只是说手腕加速效果卓著,而全身协调发力才是最佳方案,腿、腰、跨、大臂、小臂这些都要利用起来。控方向这方面,前面也有提到,除了左右,还可以沿球面转动手腕压弧线,反向操作就是搓球的时候像舀水一样抬弧线。

关于“先摩后撞”这种高级术语,估计很多球友不明觉厉。我理解撞击和摩擦是同时产生的,对应于乒乓球的平动和转动,拍与球相撞,轴向力(撞击)负责平动,切向力负责旋转。“先摩后撞”,从时刻上看,强调拉下旋时摩擦大于撞击;从过程上看,击球不是瞬间完成的,有一定的作用时间,前期强调摩擦制造上旋,后期强调撞击增加速度。

3、击球时机
反手拉下旋的击球时机,一开始最好是在下降前期,因为这个时机最好找到向上摩擦的感觉。肘部架出去,引拍随着来球走,一开始就是要把弧线制造出来、旋转拉出来。
之后可以慢慢把击球点提前,最高点、上升期,一个规律就是:击球时机越早,引拍幅度就要越小,动作要越紧凑!

击球时机选择,本质还是“合力”,打乒乓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合力

合力在物理上的解释是作用在物体上多个力的合成,此时你应该回想起初中体育老师教授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乒乓球里的合力就是,在球桌球网的约束下,在对方击球因素的干扰下,选择在什么位置、什么击球点、用多大力量、用什么板形,最终打出自己想要的击球效果。

合力的底层逻辑,是动力学啊、运动学啊、刚性理论那些,我们当然不需要懂,懂了也不一定打得好,这玩意到最后更多是实践、感觉和反应。但是刚开始懂一些定性的东西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提升,最简单的比如什么样的旋转该怎么接。

下旋球拉不起来怎么办,别吝啬发力,往天上拉啊。

合力很难讲清楚,用眼过度眼睛疼,这节简单写,看完点赞或留言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