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王木木

图片|王木木

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在合江荔枝成熟、上市之时,也是泸州乡下稻谷翻黄,需要收割的时间。

每年这个时候,我那远在贵州工作的妹夫和妹妹,就会回到乡下,帮助家里的老人晒包谷、扯豆子、打谷子。

在农村,一年四季都有农活。其中,栽秧子、打谷子是大事;尤其是打谷子,更是一年农活里最重要的一个‘活路’,它关系到一家人,一年的吃饭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炎热的盛夏,有很多人,会和我的妹妹、妹夫一样,在家里打谷子之时,回到乡下老家帮忙。

平时,‘他们’在城里的身份——是学校的老师、写字楼里的精英、公司的老总、单位的领导...但只要到了打谷子的季节,回到乡下,他们就通通变回干农活的‘好手’。

现在的乡下,虽然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几乎村村通公路、水电气、宽带,啥都有;但为了更好的生活,每家的壮劳力却几乎都已流入城市。

勤劳,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我们祖父辈的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守在家的老人,勤劳惯了,他们从未停下辛苦劳作的双手(在农村,70多岁还下地干活的老人,随处可见)。他们栽果树、种庄稼、养牲畜,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也给在城里生活的孩子持续提供安心的食物,实在吃不完的,还可以卖出,挣点小钱零花。

对于已经60多、70多岁的他们来说,孩子们回来,能给他们吃上自家种的果蔬,自家养的鸡鸭鱼,就是自己劳作的意义所在。

而对于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乡村生活,更多是认识、发现和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区分鲜活的麦苗和韭菜,要认识成熟的高粱和稻谷,要体验丰收的喜悦...最好的方式,不是带孩子进超市,而是回农村。

对于小朋友来说,那些长在地里的蔬菜,田埂上的野花、野草;那些林子里的树木、虫子,稻田里的泥鳅、鳝鱼、小鱼儿...都是鲜活而新奇的存在。

在妹妹老家的院坝里,7岁的小朋友,整天撵鸡追狗,不时嚷嚷着要去钓鱼;安静的时候,也跟妈妈一起,帮忙搓玉米粒,这些搓下来的玉米粒,打成面,就是猪的‘口粮’。

对于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些乡村生活体验,现在是对事物的认知,以后则是童年记忆。

对于正值壮年的我们来说,那些飘红的荔枝、活蹦乱跳的白水鱼,半人高的豆杆,弯腰的高粱,成串的辣椒,还有沉甸甸的稻穗...都是父母日复一日,挽起裤脚,低头弯腰,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他们的白发、皱纹、佝偻的背,我们更多是无奈和心酸。

相比于父辈的忙,生活在城里的我们,工作、生活,同样忙。

城里,意味着希望和机会,为了生存,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融入城市生活;要同时做到对乡下长辈的长期陪伴,是一种奢望。

而有父母在的农村,是很多人心里‘回不去的故乡’,是我们的牵挂和担心。分身乏术,那些无法说服父母到城里居住的朋友,只能选择时不时回家探望。

选择在农忙时回到乡下,力所能及地帮父母搭把手,也算是勉强尽了自己的一点孝心。

回乡下,除了探望父母,也是放松和陪伴;这种陪伴相处,哪怕很短暂,哪怕只有一个周末,或者假期里面短短的几天、十来天,也是亲人间,不可多得的温馨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