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没更新,我带孩子去了趟呼伦贝尔,又带娃又旅行的,比写稿子累多了

01

暑假期间,不管是火车高铁还是飞机,孩子是真的多。

出发前我还想着,会不会遇到网络上热议的「厌童症」?会不会有人要求牙牙学语的小婴儿保持绝对安静不扰民?

在我有限的旅程里,我没遇到矫情的「厌童症」,却看到不少熊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办理值机手续,队伍排得老长,大部分孩子都乖乖跟在父母身边办手续,但有两个小女孩是例外。

两个女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穿着漂亮的小裙子,乖乖巧巧的样子,不过这都是假象。

刚开始两个人坐在行李箱上聊天,聊着聊着就嗨了,开始发出尖叫,刺耳的尖叫,此起彼伏,有分声部的,也有合唱的,威力足以掀翻房顶了。

同样,她们的父母含笑看着这两个小宝贝,构成了一幅“她在闹,他们在笑”的温馨场景,丝毫不顾及周围人群的耳朵。

后来机场工作人员过来制止,两个小女孩才不情愿安静了下来,小嘴嘟囔着不乐意,有个妈妈还一个劲儿地劝她们,人家不让喊。

听到“人家不让喊”这5个字,我是不觉得意外的。

在妈妈眼里,可爱的女儿大喊大叫是释放天性,没什么不对,反而是机场工作人员大惊小怪。

如果,这位妈妈能说“大声喊是不对的”,估计这俩孩子也不会如此释放天性。

02

机场候机大厅里,两个小男孩各自举着手机玩游戏,看年龄也就是七八岁。

按理说,拿着手机玩游戏的孩子,总应该比来回跑闹蹦跳的安静多了。

但这俩孩子游戏打得格外投入,开着麦,大声呼唤队友组织进攻,音量大到即使没有网络,靠空气传播也能传到5里地开外。

除了组织进攻,俩孩子情绪还很激动,国粹是张口就来,基本上每句话都带个前缀,在喧闹的候机大厅里格外刺耳。

他们的父母没有出面制止过,可能觉得孩子坐在座位上打游戏也碍不着别人。

但对处于同一个空间的人来说,这声音实在是太难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算得上熊孩子吧?对这样的孩子有「厌童症」,应该也算不上矫情。

别说大人了,连我家孩子都觉得这俩孩子太吵了。

我非常渴望此时能出现一位彪悍的大哥,能勇敢站出来制止熊孩子的喧哗,可惜,我没遇到。

有熊孩子的地方,就有熊大人,比如笑看熊孩子吵闹的家长,再比如,同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大人。

03

在我坐的那趟飞机上,最热闹的不是孩子,而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女人。

她们似乎是一个单位的,年龄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座位挨在一起,大概占了3排。

在飞机的飞行过程中,大妈们一直在精神饱满的聊天,第三排的大妈找第一排的大姐聊天,就只能扯着嗓子喊,整个机舱里都充满着她们爽朗又略带刺耳的笑声。

没有工作人员像「厌童症」描述里的那样制止大妈们,但在飞机上睡到迷迷糊糊后,被爽朗的笑声惊醒的滋味,实在是让人难过。

我想,不管是熊孩子还是熊大人,人们讨厌的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群体,而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顾及周围人感官的人。

与其说是厌童症,不如说是厌「吵闹」,厌「喧哗」,厌「没有社会公德」。

希望世界上再没有熊孩子,也没有熊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