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这座充斥着历史气息的古城里,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西安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和杨虎城

发动此次事变的主角一共两位,一个叫张学良,另一个叫杨虎城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便是其中之一的张学良,这位曾经威震东北的“东北王”、“西安事变”的领导者,被蒋介石囚禁五十余年的爱国将领。

据有关史料记载,“西安事变”后,尽管张杨二人皆被囚禁过一段时间,但杨虎城最终还是落下个丢命的结局。

张学良虽然凭借自己与蒋介石的“兄弟”情捡了条命,但他终究成了阶下囚,而且一囚禁就是五十余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蒋介石如此狠心关押张学良50多年?张学良为何听完原因后流泪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与张学良

西安兵谏逼蒋联,自陷囚笼五十年

1936年,蒋介石指派张学良与杨虎城围剿陕北红军,但二人多次谏言攘外都被拒绝。

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上街游行,要求停止内战,共御外敌。

蒋介石为防事情不可收场,命令张学良上街制止,有东北大学学生瞥见张学良,随即大喊:“东北军打回去,收复东北!”

事后张学良回到住所,感触颇多,随后立刻派人暗中联系杨虎城,既然明着谏言不起作用,那就把蒋介石抓起来逼他抗日,二人随即一拍即合。

1936年12月12日,二人率兵缴了蒋介石的械,并向全国发出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这一事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安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美龄

蒋介石被释放后,转身便于1938年11月将二人囚禁,为了防止被中共方面营救,蒋介石连续换了好几个囚禁地方。

蒋介石平生最痛恨的便是背叛,原本蒋介石想宰了张学良一解心头之恨,却被宋美龄极力拦了下来道:“要不是张学良,你早没命了。”

原来,当蒋介石被张杨二人缴了械后,二人手下的一些人便吵吵着要杀蒋介石,推翻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更有胆大者竟真试图暗杀蒋介石。

但都被张学良以抗日大局为由强行按了下去,并指派身边人前去保护蒋介石,蒋介石也因此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蒋介石心里也清楚张学良的势力与名声,杀了他自己恐怕也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于是便想法通过军事法庭方式将张学良变相囚禁,这一关就是十年。

十年后,张学良秘密出狱,被特务头子偷偷带上了一辆前往机场的车。

路上张学良问道:“这是去哪里?”

特务头子如实回答:“台湾。”

待汽车到达机场,张学良站在机场眺望着远方。

护送张学良前往台湾的特务头子催促道:“将军快上飞机,不要让我们难做。”

“我再看一眼家乡。”

这是张学良临走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经国

张学良顺利抵达台湾后,一直被蒋介石囚禁。

期间张学良也曾试图送礼物冰释前嫌,但蒋介石以西安事变那年的日历作为回礼这让张学良明白,自己作为坏了蒋介石一统大业的“罪魁祸首”。

活着已然是蒋介石作出的最大让步,欲求和好如初,甚至想要脱离囚禁,那便是痴人说梦了。

直至1975年蒋介石逝世前,仍告诫自己的儿子蒋经国不要放走张学良。

“39年前学良把我关在西安,今天我就让他待在这里。他是头令人胆寒的东北虎,我们绝不能放虎归山。”

这是蒋介石的临终遗言,张学良从蒋经国那里得知蒋介石临死前说过的话后,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伤,泪水如崩堤之水一般流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作霖

兄弟之情与民族大义相较之下,张学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不惜牺牲昔日兄弟,亦要维护民族权益。

这便是老一代爱国将领的胸怀。

说了这么多,有些读者可能心中会产生些许疑惑,张学良是东北军的首领,蒋介石在南京,二者是怎么相识的?又是怎么成为兄弟的呢?二者之间是不是还有什么故事?

别急,且待我娓娓道来。

少年将军威名震,暮年念昔空余悲

张学良,1901年出生,北洋军阀奉系首领张作霖之子。

说起张作霖,那可是响震东北的名人,张作霖一生戎马,敢作敢打。

有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父亲,张学良自然也不是什么平庸之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

张学良16岁便于张作霖手下当兵,成年后赴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就读。

张学良毕业后便加入了东北军,然而张学良身为张作霖之子,非但没有被安排高位,反而被任命为一个小团长。

原来,张作霖虽然敢于拒绝日本人,但也惜命,他觉得把自己命放在自己儿子手里才是最靠谱的,因此便让张学良当个保护自己的团长,手底下也有兵,不用打仗拼命,还能保护自己,一举三得。

张学良本以为自己会像父亲一样以军人的身份在自己的故土过完一生。

可天总不如人意,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接了张作霖的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日后东北地区稳定,同时为了面对未来可以顺利求援,张学良公然“改旗易帜”,即宣布自己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指挥。

自此,中国正式告别了过去分崩离析的局面,完成了军阀割据后形式上的统一。

同时,张学良也接受了南京政府的委任状,从民间的“东北王”成为受政府认可的“东北王”。

如果说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初次结缘是此次张学良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那日后的中原大战便是二者之间惺惺相惜的发展。

中原大战开始于1930年,此次大战的主角分别是以汪精卫为首的地方势力和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势力。

说白了,这场战役是国民党内部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掀起的内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精卫和蒋介石

当年5月,蒋介石宣布出兵“平叛”,蒋介石的势力固然雄厚,但汪精卫的地方势力也不容小觑。

两股势力不相上下,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便成了两方竞相争取的“香饽饽”。

于是汪精卫、蒋介石双方皆开出优厚条件拉拢张学良,企图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张学良眼见两人颇有势均力敌之态,无论选择加入哪一方,事后都有兵败的风险。

于是,张学良发布通电,宣布保持中立,但仍会向两方销售武器。

不用表明自己立场还能赚钱,这么好的买卖谁不干?

反观汪精卫、蒋介石两人,虽心里有不爽,但大敌当前也不好说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

随着战火进一步扩大,张学良选择退至葫芦岛观虎斗,一方面躲避战火,另一方面也方便自己观察形势。

然而,汪精卫、蒋介石双方始终没有放弃拉拢张学良的想法,奈何张学良不想涉险,于是各方便怀着小心思一直僵持不下。

谁都不曾想到,事情的转机在同年的7月出现了。

汪精卫为首的地方势力由于指挥失误,导致战败,反蒋联盟力量被削弱。

张学良见时机乍显,便对蒋介石作出承诺:“蒋军如果能将济南夺取,我方就考虑出兵。”

8月中旬,蒋军成功攻下济南,反蒋联盟兵败之事已成定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与张学良

张学良深知时机稍纵即逝,得知蒋军攻下济南后的第一时间里立刻动身从葫芦岛返回沈阳,并于同年9月召开了东北地区最高会议。

张学良在会议上阐述了自己出兵的四点原因:

第一,日军的狼子野心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有依附南京政府实现统一,才能更好地抵御日寇。

第二,地方势力派系众多,配合不足,难成大事。

第三,为防蒋介石“平叛”后反过头来分化、侵蚀东北。

第四,为兑现蒋军若夺下济南便出兵的承诺。

与会人员被张学良的阐述打动,纷纷表示同意张学良出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阎锡山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通告全国,声称拥护中央、呼吁和平,并宣布自己将出兵华北调停此战。

同年10月,反蒋联盟宣布接受和平解决,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宣布退出政治舞台,其麾下势力尽归张蒋二人。

此次大战不仅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的统治,而且使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得到了充分发展。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张学良便是如此,不仅自己凭借出兵援蒋成为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副总司令,而且手下的兄弟们也得以进入南京中央政府工作。

放在古代,这就是从地方势力一跃而成有编制、拿薪资的朝廷官员,说白了就是被招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原大战中,张学良名利双收,同时拉近了与蒋介石之间的距离,两人的感情也更为深厚,平日里以兄弟相称。

以至于“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主张“不杀蒋”,一来还是有些兄弟情在心里;二来,只有蒋介石在位,国民党内部才不至于分崩离析。

而事后蒋介石对待张学良的态度也只是“只囚不杀”。

历史长河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暮年的张学良听到蒋介石不放自己的原因后,不禁泪如雨下。

这泪的含义几何,恐怕也只有张学良自己知晓了。

那后来张学良又是怎么被释放的?被释放后他又去了何处?如此想念故乡的他为什么不返回大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登辉

各位读者切莫心急,待我慢慢道来。

终获自由叹人生,游子在外思故乡

张学良本以为自己会这般被囚禁着过完一生,但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

1988年,蒋经国病逝,李登辉上台。

李登辉与张学良之间并无恩怨,于是索性便于1990年释放了张学良。

张学良想着既然已经重获自由,那便回故乡看看。

奈何李登辉是著名的“台独”人士,一上台就和大陆闹翻,甚至提出“两国论”,导致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

张学良自知回乡之路困难重重,在种种原因之下,最终选择启程前往夏威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和赵一荻

有读者可能要产生疑惑了,种种原因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便是台湾当局的阻挠,李登辉与张学良无恩怨不假,但他是“台独”,张学良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多少会给李登辉带来些许威胁。

其次张学良年纪日益增长,其夫人赵一荻又患有老年性骨质疏松,两人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赵一荻生怕张学良回到故乡情绪激动会再出些别的岔子。

最后,张学良的子孙都在美国定居,自己去美国也能享受天伦之乐。

在上述原因下,张学良最终选择离开国门,前往美国夏威夷,并最终葬于当地。

张学良至死都未曾重返故乡的土地,也算是一大憾事。

正所谓:

少时成名震四方,改旗易帜名声扬。

不抵反逃败威名,古城兵谏失友情。

为报民族自陷囚,辗转离乡五十年。

中正临终仍困虎,回想往昔泪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