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去世后,民国为何大张旗鼓地为她举办葬礼,并对她评价如此之高?“女子中尧舜”只有一位——隆裕太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岁时,她听信了不靠谱的姨妈的话,嫁给了不爱她的男人——光绪,从此独自留在宫廷。

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一人,拉着一个半生不熟的孩子,在一群野心家的簇拥下,守护着风雨飘摇的清朝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这对孤儿寡妇惨败了。他们目睹了王朝的崩溃和灭亡,而作为一手促成清朝皇帝退位的隆裕太后,亡国之恨依然存在,充满悲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年后,四十六岁的太后去世,给遥远的王朝蒙上了悲伤的阴影。

在很多朋友的心目中,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似乎与清廷皇室关系不大。

在大家看来,当时的清廷就像是砧板上的一块肉。要么是南方被孙中山砍,要么北方被袁世凯砍。为了欺负人,别无选择。

当时的清廷已经衰落,无法抵抗。所以隆裕太后这个独自坐在宫中抱着孩子哭泣无助的弱女子并没有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民国二年,当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隆裕太后去世时,当时的民国政府给了太后最多的受到尊重的待遇和最高的评价。

如今,河北省档案馆里,存有一份关于民国时期景阴官动分局隆裕太后丧事通知的档案。

》这是清朝隆裕太后的葬礼,按照优待规定和外国君主的最佳待遇,所有政府机关和现役军官将佩戴黑纱27天。左手腕将以黑纱缠身,军官刀柄以黑纱缠身。自2月22日起至3月20日止,为表示哀悼,现由国务院颁令抄送。”

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对隆裕太后的丧葬工作十分重视。袁世凯一接到丧事报告,立即派尹昌、段志贵、孙宝奇、姜朝宗、荣勋等重臣入宫协助办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中华民国在法律上已与清廷分离,如何让政府合理处理隆裕太后的丧事,袁世凯还专门召开了国务院会议。

会上,大家提到《优待清室条件》第五段:

德宗崇陵未完工工程妥善修缮,其落成仪式仍与旧制相同,一切实际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付。

隆裕太后是德宗(光绪皇帝)的皇后,死后必须与德宗合葬。因此,袁世凯提出,隆裕太后的葬礼也可以看作是德宗崇陵的延伸。所有费用应由中华民国政府负担。

其实此时的民国初年,财政相当紧张,但即便如此,这个提议还是立即得到了全体会员的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隆裕太后的国葬在中华民国政府的努力下隆重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民国各部委、总统、官员纷纷入宫瞻仰。宰相赵秉钧、政府军政要员、清朝前大臣在太和殿守护灵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于清廷裁撤了很多宫廷乐师,为了不让太后的送葬乐队和仪仗队显得软弱,民国政府还专门派出了仪仗队、军乐队、侍卫进宫参加葬礼,为太后奏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和殿内,祭祀殿布置庄严,顶部正中悬挂着“女尧舜”大匾,四周挂轴。

对于前太后,民国政治家都对她赞不绝口:

中华民国政府副总统黎元洪的挽联写道:

有德有功,女中产尧舜。

山西巡抚阎锡山挽歌:

主持官员的退位由来已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间,穿着清式丧服的王公大臣和穿着现代军装的民国要员混在一起,为隆裕太后悼念。场面空前盛大。

那么隆裕太后为何能得到民国政府如此高的评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该有三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走进共和》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隆裕太后签署退位诏书时,群臣全部退去,只剩下空荡荡的皇宫。

坐在她身边的溥仪转头问太后:

“我们为什么要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裕太后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伟大中国!”

不可否认,导演在这段话中加入了艺术元素,但隆裕太后最终坚持劝和谈,这确实是对中国统一的一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以为当时的清朝就是垃圾,打不过南方的革命军。清政府建立了两百多年,无论多么颓废,仍然有很多支持者。

几千年来,君臣思想根深蒂固,北方仍然有很多忠心拥护清朝的人。真想跟南方那帮革命派PK,夹杂着很多投机者,结果还真不确定谁会赢。

就算打不赢,清朝还有一招,那就是回到关外的辽东龙兴之地。

但这样一来,对中国统一的危害将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满蒙合一,清朝搞割据的话,说不定会愚弄蒙古诸侯,一起分裂。接下来是俄罗斯、日本等中国,就等着看热闹,趁机浑水摸鱼吧。

如果当时清廷真的破罐子破摔的话,现在我们中国的领土是什么?真的很难说。

当袁世凯提交退位诏书时,清廷炸了,皇亲贵胄哭血阻拦。钦差大臣爱新觉罗。同意共和国。

最终,隆裕太后严令不准宗室贵族出访,排除了宗室的干扰,最终与袁世凯等人共同敲定了清朝皇帝退位、退位的大政方针。欢迎共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裕太后终于在不可避免的失败局面下为清廷找到了出路。私下里,她是为了清廷,但她最终完成的和平过渡,却让华夏的生灵躲过了一场浩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全国哀悼会的发起人吴敬琏曾在公告中表示:

》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叹周昭共和之美,在中国帝运之末,开启了东亚民主的根基,顺天应人。;法国大革命,悲剧将上演数十年,虽然人心,实在是煎熬,请隆裕太后静观大势,鉴大势,早见机。毫无疑问,圣旨化战为谭战,五族合而为一,大道共通,纷争化解,盖宁能走天下,决不忍心生活在苦难之中,所谓可以为了私心而放弃国家。”

为了私心而割让国家,使黎族百姓免于战火,国家避免分裂的风险。这大概就是民国最感激隆裕太后的原因了。

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虽然是北洋集团与南方革命势力之间的调和机构,但政府的军政大权却由北洋集团掌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洋集团是在晚清政府的土壤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人与清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们的思想中,君臣的设定是不能完全断绝的。

所以,这些人悼念旧主隆裕太后,也是可以理解的。《走进共和》,袁世凯临走前又坚持再次鞠躬。

皇帝问他为什么?

袁世凯泪流满面地说,没什么,只是习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这个片段,相信不难理解民初北洋那些人对于清廷的心态。

当然,民国政府举行了如此高调的葬礼,歌颂了前清太后。其实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

那是隆裕太后去世的时候。恰巧,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次议会选举中获得压倒性多数。国民党改组内阁的危险让袁世凯等人感到深深的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北京是权力竞技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意气风发的国民党、宗沙党、保皇党、权力洗牌的王室成员宫殿内。

即使清廷灭亡,这些保皇派、宗社党派、皇室成员,仍然与那些表面上支持共和的边疆官员和大臣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为了稳定时局,团结各方力量应对国民党的威胁,中华民国政府不惜成本,组织了隆裕太后的葬礼。政治猜测。

这三点应该是民国政府给予隆裕皇后如此高评价的主要原因。有其他意见的朋友,可以一起拍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