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介绍

在影视剧中,“钦差大臣”总是作为关键角色出现。这个角色的出现往往有机会做出最终的决定。在众人眼中,钦差大臣的角色代表着绝对的权威,往往持有尚方剑。不管小人有多厉害,只要钦差到来,就能镇压下去,并且常常帮助主角反击。比如《窦娥冤》,窦天章出差去给窦娥报仇,以至于张露儿被判处死刑,滁州县长被调查。

这些所谓的钦差大臣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什么他们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并获得巨大的权力呢?这种钦差什么时候出现的?

1。什么是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

据明代敖英《东谷赘言》(下)记载:“国初,官职有定数,至任者,不发圣旨,且不称为钦差。设立职位,……每一个称号都要加上‘钦差’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明朝之前,也有负责海外监督检查的官员。隋唐时期称为刺史、刺史。这些政策基本上延续到明代。不过,在明朝之前,这些所谓的特使,实力并不是特别强。基本上,它只有监督权。一旦有事,还是要先向皇帝汇报。

正因为如此,皇帝对外界的控制力变弱,诸侯割据一直是困扰唐朝的问题。驻外将领一旦拥有军权,中央政府就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明代,朱元璋为了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废除了中书省,将原本集中在一人的权力平均分配为三人。、指挥科,分别主管民政、财政、刑法和军事。

三人互相克制,最大程度的削弱了这里的实力。从此,三位地方官员在任何问题上都无法自己做主,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向中央政府申诉。如果问题不严重的话,皇帝下令之后他们就会解决,但是一旦问题严重了,皇帝就需要派一个他信任的人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钦差大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字通》曰:“皇声曰圣旨,钦使曰圣旨。”因此,钦差比使者更能体现帝国专制的特征。明朝以后,派遣出国的大臣都以“钦差大臣”的称号,而被封为钦差大臣的大臣,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由此,钦差大臣的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些钦差大臣不再只是扮演监督的角色。因为他们是皇帝专门任命来处理某些事务的,所以他们有先杀后奏的权力。他们就是所谓的携带尚方剑的钦差大臣。

明朝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到了明代,钦差大臣的特点就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独立、自主、专任。皇帝任命的这些大臣非常灵活。他们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而是直接向皇帝汇报,这样他就不会受到地方官员权力的威胁和限制。作为皇权的象征,地方官员不敢有任何不好的想法。

此外,钦差大臣往往是由皇帝任命来处理某些事情的,比如监督军饷、监督漕运等,钦差大臣不需要考虑其他事情,变得更加高效灵活。

钦差大臣的出现,也是明朝皇权集中的典型例子,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切事务都需要皇帝亲自处理。

元朝之前,地方官员权力很大,往往可以自己处理很多事务。在中央政府中,也有宰相和皇帝的权力分立。这虽然让皇帝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但地方政府的处理事情却更加灵活。但这也给了当地野心家很多机会。

然而钦差大臣的出现,意味着明朝皇帝不得不插手下面的很多事情,这也让地方官员更多地承担了实施者的身份,基本失去了对当地的控制权。

到了清朝,钦差大臣成了钦差大臣,但基本上他们的行为没有改变。因此,你可以看到明清两代皇帝的工作量明显增加,因为很多地方官员不敢私下做任何决定,一切大小事情都必须报告朝廷。小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清朝的钦差大臣也充当了皇帝的耳目。曹雪芹的祖先曹寅在江宁负责织造时,主要目的是调查江南官僚的情况,监视他们的行动,以达到控制的目的。曹寅等人名义上是织布,实际上是专授予官方的,有秘密排练的特殊权力。康熙还特意嘱咐曹寅办事要格外谨慎,并且亲自写奏章,不要走漏风声。

总的来说,钦差主要是皇帝为了控制地方、削弱地方势力、增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与没有这种措施时相比,钦差确实能够更快地解决一些问题,并且无需通过其他人就可以将皇帝的旨意传达到地方。

明朝以前,皇帝批准的救济粮食往往被各级官员盘剥,难民手中几乎所剩无几。朱元璋的父母因救援无效而去世。然而,海瑞在明朝任钦差大臣时,“所到之处,皆如烈日秋霜,与强者相争,则失权;若禁渔侵,民将困,苏立立。兴水利,一鞭,一切善政,仍是黄通老人。”

再比如林则徐,正是因为林则徐没有向广东的英国商人收黑钱,也因为道光皇帝在广东有不可逾越的钦点权力,所以他可以直接用武力镇压英国商人在虎门缴获鸦片卖烟,让中国摆脱了毒品,成为全中国人民的英雄。

如果没有钦差大臣,没有地方官员被金钱腐蚀,那么英国商人就可以在广东肆无忌惮。可见,在一定的情况下,掌握了皇帝权力的钦差大臣,确实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钦差大臣的权力是什么?钦差政策有哪些弊端?

可以说钦差大臣就是皇帝伸向各处的手指。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一直存在,钦差大臣是中央政府控制地方的利器。在明朝的一系列操作下,地方权力被大大削弱,但坏处是这些钦差大臣很难掌控权力。

虽然皇帝也会控制钦使的权力,但如果给予钦使的权力太小,就会让钦使成为唐朝的监察使,没有任何效果。一旦势力太大,钦差就会在地方聚敛钱财。不过,行事清正廉洁的钦差虽然不少,但这样的人还是少数。

所以,钦差大臣最大的影响就是“人”的选择。而人是最难评判的。对于皇帝来说,他的钦差大臣应该选择忠于他的人,还是真正有能力的人?而如何判断谁有能力呢?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封建君主,也让钦差大臣的举动漏洞百出。

力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一种武器。如果把武器交给海瑞、林则徐这样的官员,那么就能秉公办事,以最快的时间处理好一切。比如,林则徐在任钦差大臣时,进行了虎门销毁香烟等重大事件,利国利民。但这种权力一旦落入无能、贪财的官员手中,对地方来说将是极大的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清代黄留洪说:“凡钦差大臣,皆为内务大臣、内阁官员,行经州县,必须选择听多少官员、追随多少人,骑多少匹马,好让他们做好准备……为了处理事情,我必须精心策划,亲自安排,亲眼考察,大人们即将到来,或者在边境迎接。或受过外迎接,皆酌情而过,总比不迟到好。到了府上,就坐在府外侍候。”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钦差在皇帝面前的一言一行,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政治生涯,甚至个人安危,所以他们绝对不敢怠慢这些钦差。不过,这些拥有权力的钦差大臣,去地方却没有任何限制。由于这些地方官员的政治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奢侈浪费,还要吃饭拿牌,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

地方官员受到钦差的限制太严厉,导致他们无法与钦差竞争。为了保住自己的黑帽子,他们在钦差大臣面前几乎没有尊严和羞耻,就像严茂清路过州县、县令一样“跪着走,爬着吃却恭敬”。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怎么能不行贿呢?怎么可能不讲究排场呢?而如果当地的官员是正直的,皇帝只从钦差那里得到了一面,他会相信他派来的钦差是一个他可能几十年都见不到一次的官员吗?

作为皇权的代表,钦差大臣与地方官员有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缺乏监督的钦差完全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客观上加剧了腐败,增加了地方负担,扰乱了地方正常的工作秩序。

虽然说明戴朱元璋用了非常残酷的手段来限制腐败,而且还想到用钦差大臣来监督管理地方官员,让地方官员没有太大的权力来进行腐败。然而钦差大臣权力过大,加剧了地方腐败,使明朝变成了一个极其腐败的王朝。

清朝也是如此。据记载,清朝钦差大臣第一次来省时,京师会颁发领结,请求借用官银2万两。所有的分配都是三万到五万金。这还不包括地方官员的礼物和各种其他费用。

这些费用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类费用往往是地方官员难以承受的,因此必须通过挪用官方银行来支付。对于这一点,想要赚钱的钦差大臣心里很清楚,所以他自然就默许了这种腐败行为,让这种行为成为一种默认行为。

《东谷赘言》

除了腐败之外,不了解当地情况的钦差大臣往往会极大地扰乱当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因为钦差经常来这里解决某件具体的事情,他在这件事情上拥有最高的权力,所以即使是熟悉当地情况和这件事情的地方官员也往往不敢说什么,从一个地方的官员就变成了打手只能记录和行动。

钦差的级别参差不齐,皇帝的任命完全取决于皇帝自己的决定,这就大大降低了钦差的能力。另外,此地与钦差无关。很多钦差大臣的想法就是发财走人。他们只顾快速做事,不考虑后果和影响。

夏元吉,明宣德年间户部尚书,任都督。强迫难民重返工作岗位。这种一刀切的懒政,是因为钦差大臣不用负责后续事宜。

可是这些东西对于皇帝来说重要吗?钦差大臣本身只是皇帝增加皇权的一个工具,只要有这样一个职位的存在就可以限制地方官员,让他们不能采取任何私人行动,避免安史之乱再次爆发。对于皇帝来说,只要钦差到来,他并不关心钦差做什么。

结论

可见,钦差政策是好还是坏,其实很难评价。官员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但是,过于依赖钦差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能力,如果钦差有胆识、有洞察力、正直清廉,就会成为皇帝解决国内外重大问题的得力助手;如果钦差大臣腐败无能,就会加剧封建国家的政治腐败,加剧利民人民的苦难。所以,都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和海瑞就能长生不老,而其他人则永远臭名昭著。

应该说,钦差大臣是封建时期皇权与地方权力斗争的产物。也是封建时期的独特产物。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这种官职最终将会消失。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03期,第73-80页——赵秀玲——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志远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