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程安 实习生郭晓雨 7月28日上午,在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的指导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广东伦理学学会、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全国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联盟、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广州市哲学学会等兄弟单位共同举办的“两个结合”背景下高等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修班在广州开班。来自全国各地兄弟院校100多位大思政工作领域的领导、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开班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兼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石永奇上台致辞。

本次研修班为期三天,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以及一线优秀教师进行授课,以新时代深入贯彻“两个结合”论述精神为背景,重点围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把握“两个结合”融入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第二个结合”,教育工作者如何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等等时代命题,共同分享理论成果及实践心得,力图对上述时代命题给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解答。

开班仪式现场。

据介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于2006年率先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理念,构建了以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为核心的“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由之凝练而得的成果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还获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国学文化)、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等。

如何理解“大思政”教育?怎样因材施教?28日上午,南都记者采访了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婕教授。

宋婕:哲学博士,教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广东省教学名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主持“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职业院校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道·学·术·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南都:在您看来,我们该如何理解现在的“大思政”教育?

宋婕:“大思政”教育实际上是对传统思政课教育的拓展和深化,它要求我们既要用好思政小课程,同时要建设“社会大课堂”、搭建“资源大平台”、建好“思政大师资”,也就是通过凝聚社会各种力量、调动各种资源,全方位发力,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在这个概念下,大学生的心理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等等都应该成为大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思政教育强调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每个学龄阶段都有自己生长发育的特点,接受思政教育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小学阶段,要从情感教育入手;到了中学阶段,要给学生更多的认知性教育;在大学阶段,应该去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分辨能力。

南都:高职院校的思政类课程如何与其他高校形成区分?显著特征在哪里?

宋婕:高职学生的生源复杂多元,思政类课程的教育除准确把握内容外,方式方法的恰当运用非常重要。从我的教学实践上来讲,我们会把对学生的情感性的教育、认知性的教育和启发探究式的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比如在传统文化的课堂上,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借鉴古人涵养身心的教学方法,设计了“持敬守礼-吟唱雅乐-修身正坐-经典探究-经典智慧-雅艺实践-行为检测”教学环节七步法,通过这些环节,既唤起学生对古圣先贤的礼敬意识,又通过原汁原味读经典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准确认知,最后通过对经典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进行探究与实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南都:在信息日益丰富的当下,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如何?

宋婕:现在的学生思维很活跃,乐于表达分享,信息来源广泛,这是他们的特点。但他们的价值观普遍处于尚未形成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一名思政课老师,如果能够通过知识、情感、坚定的信仰感染学生,善于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