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是司马家族特意提拔的将军。

他本来就对权力斗争的危险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

然而,最终他却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被冤杀了。

他的经历值得所有理想主义者深思。

司马家族特提的名将

邓艾原名屯田民,出身卑微,自幼养牛。

然而,邓艾是自学成才,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由于出身卑微、口吃,邓艾在基层工作了近20年,却始终未能出彩。

后来去洛阳述职时,司马懿发现了邓艾,就留在太尉府当部下。

当时的邓艾至少已经接近40岁了。他在基层工作久了,口吃还是结巴。

这样的人,在如今的人才市场上,估计很难找到工作。

更何况,魏晋时期,汉族出身的人并没有太多的仕途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司马懿在听农耕问题汇报时,却能发现这样的人才,可见司马宣王确实高人一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遇到司马懿,邓艾永远不会在他的人生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正因为如此,邓艾才应该“安全”。

出身卑微,没有任何实力基础,荣辱全靠司马家。

出身卑微,社会关系有限,很难与其他达官贵人相处。

所以,邓艾是司马家族绝对的“自己人”。

或许,这正是他后来敢于“独断专行”的“底气”所在。

对权力敏感性有深刻的认识

遇到司马懿之后,邓艾逐渐开始崭露头角,大显身手,步步崛起。

然而,邓艾并不是一个只会埋头工作的人。他熟读历史书,对权力的危险有着深刻的认识。

吴国诸葛恪嚣张时,邓艾曾向司马师作过这样的汇报。

吴国世家的实力都很强。诸葛恪虽然威力巨大,但实力却有限。古代类似的情况下,伍子胥、吴起、商鞅等人都在其亲信君死后被杀。现在,诸葛恪看不到大隐患,安抚不了上级却急于使用外军,必死无疑!

当时有识之士不少,但只有邓艾提前预见到了这一点。

看来,邓艾不仅不是“政治白痴”,他对权力本质的洞察力也远胜于常人。

不过,后来的邓艾比他嘲笑的诸葛恪更“工人”。

轰轰烈烈的“干活”

邓艾潜入阴平灭蜀,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即,邓艾效仿东汉初期的邓禹,以皇帝的名义擅自任用官员。他拜皇后刘禅为骠骑将军,任命投降的蜀汉各级官员。

满足了自己的野心,他对蜀中的士大夫说:“幸亏遇见了我,遇见了吴汉,你们就死定了。”

受到朝廷赏赐,升任太尉后,特鲁姆普行事雷厉风行,写道:陇右兵两万,巴蜀兵两万,修船整顿兵马,备战。同时优待刘禅,降低了孙休的反抗意志,刘禅被暂时保留在蜀国。吴国灭亡后,被封为扶风王,董卓的吴国就是他的宫殿。定广陵、城阳为国,日后平定孙休!如此一来,顺流而下,东吴必然分崩离析!

这……这是司马昭的决定!

司马昭当然不高兴,还想提醒军统卫管:一定要报告!你的这些主张不应该立即实施!

邓艾直接回应:我奉命征战,遵照皇帝赐予的政策。如今蜀国已投降,适时接管拜官制度,安抚之。蜀已灭,平吴当务之急。《春秋》的意思,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可以任意做!蜀中与洛阳相距万里,若将一切都汇报出去,难免会耽误大事!“进不求名,退不免罪”,不要墨守成规,失去机会!

我还能说什么?

司马昭下令逮捕邓艾并带回洛阳!

对邓艾“工作”的看法

邓艾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首先,蜀国的顺利稳定,官治是极其必要的。

虽然刘禅在开城投降,但当时的蜀汉政权仍然拥有较为完整的武装力量。

姜维大军仍在,中南地区仍有大规模军队,东吴的援军也在路上,蜀汉大部仍由蜀汉政权任命的官员统治。

相比之下,从银平偷渡过来的邓艾,兵力并不多。

如果不能尽快安定人心,蜀中局势仍有可能“逆转”。

因此,必须继承拜官制度,迅速安抚蜀地官员和百姓的心,才能确保灭蜀成功。

其次,立即调往平武备战,是已经和司马昭商定的方针。

发动灭蜀战争前,司马昭说:先灭蜀,灭蜀后造大船,三年后顺流灭吴。

如果你想在3年内转学到平武,当然必须立即转入准备。

司马氏当然是想篡魏。那么,先灭吴再篡吴不是更好吗?

最后,从邓艾的人事安排来看,他绝对没有分裂蜀中的打算。

邓艾任命石钻为宜州刺史,并让钱洪等人兼任川中各县县长。

《师祖》是司马昭的大师之书。征蜀之前,因为特鲁姆普反对征蜀,司马昭特意派人到“御制”去督办。

钱洪是名将钱昭之子,出身豪门,更何况是邓艾的亲信。

从这些人事安排来看,邓艾完全没有借机谋取私利的意思。

最后,当魏观到达邓艾军队时,邓艾、邓忠父子都在自己的军队里了。受到惩罚”。

可以说,邓艾虽然独断专行,但行事坦诚,无意制造混乱。

只是那些坦诚、有活力的人最容易被陷害。

钟会据此改写了邓艾的奏章,让邓艾的建议充满了叛逆的话语,最终激起了司马昭的愤怒。

其实,邓艾这个时候不一定就死了。

五年后,另一位汉族出身的名将石宝也遭到陷害,得到帮助治疗,却能安然死去。

而且我个人认为:如果邓艾确实被护送回洛阳,他也不一定会死。

然而,邓艾却没有这样的运气。

幻灭

邓艾坐等犯罪,可以被护送到北方。

不久,钟会之乱爆发,钟会、姜维被杀。

既然钟惠叛逆,那邓艾就冤枉了?

所以,邓艾的将军们要去拯救邓艾。

不过,魏管也参与陷害邓艾。为了让他闭嘴,卫管派田旭追上并杀死了邓艾父子。

奇怪的不公正

邓艾和钟惠的被杀方式完全不同。

钟惠事实上已经策划并实施了“叛乱”,但邓艾并没有进行任何“叛乱”行为。

然而,后来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只有他的养子钟雍与钟会一起被杀。

至于邓艾家族,除了儿子邓忠一起被杀外,剩下留在洛阳的儿子也全部被杀,而他的妻子和孙子则被送往西域!

此后,部长们多次写信为邓艾平反。

他们说:朝野双方都认为邓艾是冤枉的,应该平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出于仁慈,司马炎逐渐取消了分配邓艾孙子等惩罚,甚至还让他们恢复了官职,并承认邓艾“一无所有”,不像普通人那样贪婪、专横,但是它从未正式为邓艾辩护。

理想主义的悲剧

邓艾十二岁时,随母亲去颍川,看到已故太丘长陈实的题词:“文为天下范,行为为规矩。”

邓艾大为震惊。他自号邓繁(后因与部族同名而改名),字子石。

“写作是世界的典范,行为是规则”已成为邓艾的人生原则。

熟读史书的邓艾,对商鞅、吴起、伍子胥等人的遭遇都了如指掌。他能看到诸葛恪的危险处境,当然也能了解自己所处的危险环境。

亲眼目睹了高平陵事变,参与了镇压淮南三乱,听说了司马昭弑君的事迹。邓艾当然理解司马的残忍。

邓艾当然不是“政治白痴”!

然而,驱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并不完全是个人利益和安全。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价值观往往是潜在的驱动力。

在《行为准则》的指导下,他选择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雷厉风行。

七十岁时,他深深地感到时间不等他了,他必须再次追求平武的成就。

他受益于司马家族,也为司马家族奉献了一生。他幻想自己与司马家族的特殊关系以及他的坦诚行为可以保证他为所欲为。

然而,邓艾低估了司马家族的猜疑和阴险。

与以往所见的权臣君王相比,司马家族的猜忌和阴险达到了顶峰。

司马家族不信任任何人,他们不仅不信任其他将军,就连他们自己提拔的人也不信任!

此时,司马家族正准备实行“兄弟出城”政策。

即:各地督军皆由司马氏兄弟侍奉。

至于灭吴这件事,你就放心吧!

只有这样,司马家族才能牢牢掌握局势。

“外不听天子之命”是军事家的理想,但不是权臣的理想。

权臣们要的不仅仅是打赢仗,更要“受控”!

为了“一切尽在掌握”,司马昭连国王都可以杀,你介意牺牲一个邓艾吗?

邓艾死了。

邓艾去世,留下什么警示?

没有警告。

邓艾了解商鞅、吴起、伍子胥的遭遇,所以他可以预测诸葛恪的悲剧,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类似的悲剧。

人只要想做实事,就难免会遇到诽谤和危险。

这种诽谤是危险且防不胜防的。会不会摔倒,取决于你“做”与否,取决于环境和运气。

邓艾没有克制双手,虽然不防反箭,但因为敢想敢为,潜入阴平,立下大功。

所以,与其被各种含糊的警告所束缚,拘谨,不敢做任何事,不如像邓艾一样,做自己该做的事,开诚布公,干大事!